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學生動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新課程不僅要改進教師“教”的方式,還要改變學生“學”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動起來;創設機會,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維,讓學生動起來。
  學習興趣 積極思維 創設機會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4-0127-0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庇纱丝梢?,新課程不僅要改進教師“教”的方式,還要改變學生“學”的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教師不再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教師,而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學生也就如魚得水,在課堂中找到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中動手動腦,學有所獲。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嘗試和做法。
  1.激發興趣,讓學生動起來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原動力,是學習獲得成功的主要條件,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興趣,便會產生迫切的愿望,就能促進自己去克服困難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能學”。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引發興趣
  要讓學生動起來,首先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在一種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才能有效進行。教師是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的積極營造者。法國教育家盧俊曾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活動空間,運用最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教學語言和最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對學習的愛,把學生吸引到學習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要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討論、研究,以朋友的身份創造可親的、輕松的、民主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學習的壓力感才會自然消除,精神才會獲得極大的愉悅,身心才會得到健康發展,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2)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增加興趣
  在教學時,要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課間十分鐘》一課時,由于文中有許
  多激烈、緊張的場面描寫,靈活多變的動作描寫,扣人心弦,如果學生只憑抽象的語言文字描寫,學習興趣肯定不高。于是,我為學生創設了玩中學的情境。在讓學生初讀課文質疑后,我便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一邊玩一邊學,一邊問一邊答,一邊讀一邊背,在歡快笑聲與瑯瑯書聲中,學習興趣很濃地學完了這一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創設機會,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衡量的標準就是看學生個體活動的程度,即每一位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活動中去。這就需要教師調配、鼓勵、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動起來。
 ?。?)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
  為徹底打破教師在課堂上“包打天下”的局面,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保證全體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自主學習要保證在25分鐘左右,教師的提問、講解、點撥控制在15分鐘左右。二是要合理使用學習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讀是閱讀教學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是讀懂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情感,體味文章精妙之處、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重要手段。因此,閱讀教學中要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把課文讀熟、讀懂。尤其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的精彩片段或精妙之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例如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時這樣啟發學生:“誰能讀出小興安嶺的美麗,讀出林中小動物的可愛,讀出作者對小興安嶺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以讀引思,引導學生循路—入境—悟情,通過朗讀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同作者一同去觀察、去體會、去想象、去思考。通過教師的點撥,師生的評議,然后再美讀,賞讀,真正讀出語言文字的韻味來。
  3.積極思維,讓學生動起來
  (1)鼓勵質疑。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法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比魏伟l明、創造、改革無不從發現問題開始。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自主學習的習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會質疑是思維的起點,是主動探究的動力。
  第一,從課題入手,學會質疑。
  每上一節新課,當揭示課題后,我都會向學生提兩個問題: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兩個問題,看似相同,其實迥然不同。第一個問題從課題中捕捉相關信息,第二個問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由課題延伸到課文。在教學《一個這樣的老師》時,有的學生說:從課題中我知道了這是一篇寫人的課文;有的學生說:從課題中我知道課文寫了一件在學校發生的事;還有的學生說:這個老師肯定與大多數老師不一樣,因為課題中說的是這樣的老師。當問到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有的學生說:我想知道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呢?還有的學生說:這個老師讓他的學生懂得了什么呢?學生的提問雖然五花八門,但不可否認都有思考的價值,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
  第二,從句子入手,學會質疑。   由于年齡特點,學生有時心有所惑,但又問不明白,問不清楚問不深入。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反復質疑,打破砂鍋問到底。我在教學《落花生》時,有學生問:我們都有父母,為什么作者說“那晚上天氣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這個問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但問題提得大而籠統,聽了學生的疑問,我就對學生說:“老師看這句話至少可以提三個問題,你還能提什么問題?”這位學生再讀再想,真的提出了另外的問題?!案赣H不在家,會在哪兒呢!”“為什么天氣不好,父親也來?”“父親來了就來了,作者為什么加個‘也’呢?”“父親來就是為了吃花生嗎?”當這位學生說完,全體學生立刻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由此可見,從句子入手,不但教會學生質疑,還讓學生產生了讀書探究的強烈欲望。教學完全由學生支配,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真正動了起來。
 ?。?)展開討論
  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所以說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有深度、有爭議的問題,一些搞不懂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辯論中明析。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有一位學生提出武松打虎是違法行為。理由是老虎屬珍惜動物,受法律保護。教師當即順勢引導:“武松打虎究竟是英雄行為還是犯罪行為?”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武松的行為如果在現代社會中就應算違法行為。有的說,猛虎撲來,你死我活,武松醉酒后尚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愧為英雄豪杰。有的說武松的行為屬自衛,至多算防衛過當。也有的說,看一個人的行為正確與否,不僅要看他的目的和后果,還要看當時的情況。北宋時期,山區人煙稀少,猛獸出沒橫行,傷人性命。武松打死老虎,在當時是為民除害,無疑是英雄行為,不然,怎么會千古傳頌呢?在課堂上師生雙方信息交流,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了實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全力誘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動起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教學質量才能提高,素質教育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實現“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徐振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11):263-264
  [2]何燕.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動起來[J].中華少年,201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1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