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學會自然表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很多小學生怕上作文課,因為寫作文時總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體會不到寫作的樂趣與成就感。教師要想方設法使學生體會到作文之趣、作文之樂,鼓勵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怎么想就怎么寫”“要說真話、寫實事”,引導學生在一次次修改中錘煉語言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 自然表達 提高 作文水平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怕上作文課,他們在寫作文時不快樂、甚至是痛苦的。總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體會不到寫作的樂趣與成就感。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小學生學會輕松自然地表達,讓他們體會到作文之趣、作文之樂呢?
一、鼓勵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讓學生講述熟悉的人和事或者與人對話時,他們往往是口若懸河、聲情并茂,可一旦讓他們把剛才講過的事寫成作文,他們就一籌莫展,寫不出來了。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作文產生了錯覺,認為寫作文跟日常說話是兩碼事,是在完成一項特殊的學習任務,不懂得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轉換成書面語言——作文。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就是說話,用筆來說話?!币虼耍W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如何把自己心里想說的話流暢自然地表達出來,鼓勵學生“用我手寫我口”,也就是“嘴里怎么說,手就怎么寫”。
例如。一次習作訓練筆者讓學生寫“我的媽媽”。有人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說:“這個作文題都老得掉渣了!”可筆者卻要說。世上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媽媽,學生筆下的媽媽之所以千人一面。是因為他們沒有寫真話、寫實話,要么是刻意模仿別人的語氣,要么是從作文選上抄來的。寫作之前,筆者讓學生在家仔細觀察媽媽的言行舉止,回憶自己對媽媽印象最深的幾件事。作文課上,筆者先讓學生小組內練習“說媽媽”,然后讓每個小組推舉一名同學向大家“說媽媽”,其他同學仔細聽,幫他(她)指出語句中的不當之處(語序、語意等),再讓學生把自己口述的“我的媽媽”寫在草稿本上,同位互讀、互批。
這樣一來。讓學生“解放”自己的口和手、釋放自己的情感,嘴里怎么說,作文就怎么寫,既抒發了真情實感,又貼近了現實生活,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內容具體、表達順暢、生活氣息濃厚。可以說,讓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秘訣”。
二、引導學生“怎么想就怎么寫”
很多教師和家長對小學生的寫作認識走入了誤區,認為凡是作文就一定要寫重大的、有意義的事??墒菍W生生活中并沒有多少大事發生,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在寫作時不得不編造。寫出的作文必然是“假、大、空”,毫無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話、自己的話……小學生練習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達。學生每天都要與很多人打交道,身邊有很多瑣事不斷發生。他們對這些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卻很少把這些想法寫在作文里,作文里寫的都是模仿別人的話或者直接從作文選里抄來的話,讓人讀后覺得空洞、虛假,毫無靈魂。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善于從這些平凡的小事中擷取寫作素材,“用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心里想說的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充滿童趣。符合小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
三、讓學生流暢自然地表達情感
有些教師在寫作訓練時對“好作文”定義了很多條條框框,人為地拔高作文要求,卻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水平,使學生越來越怕寫作文。教師對待初學寫作的小學生要像對待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悉心引導、不斷鼓勵。要從“半扶半放”到“大膽放手”,讓學生的習作之路走得穩、走得正。否則,作文課就會越教越難,學生就會越學越怕。
1.降低作文要求
小學生剛接觸作文課時,對寫作充滿了好奇??墒?,由于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的限制,他們寫出的文章在成年人看來可能很幼稚,有很多缺點,教師一定不要過于苛責學生。而是要適當放緩、降低作文要求,鼓勵學生寫實事、說真話,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寫起、從熟悉的人物寫起、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寫起;在習作指導時不要提太多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立意之類抽象的作文要求,只要學生在作文中表達出真情實感、語句大致通順即可,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后再慢慢提高作文要求。
另外,學生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致使他們的寫作水平有高有低、進步有快有慢。因此,筆者對學生的作文要求也“因生而異”。例如。對于那些在作文中表達了真情實感的文章,即使錯字病句很多,甚至有些語句不夠通順,筆者也會在講評作文時進行宣讀。一是讓學生懂得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怎么想就怎么寫;二是讓全班學生一起批改作文,修改文中的不當之處,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對于學生寫得比較差的作文,就努力尋找其他的優點,只要格式正確、卷面整潔或者字跡工整。抑或有某個成語用得好、某個句子有新意。筆者都會用評語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些學生作文寫不好,本來就很自卑,怕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如果把他們的文章批得一無是處、改得體無完膚,就會把他們心中剛剛燃起的興趣火苗無情地撲滅,使他們對寫作徹底失去興趣,那么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又從何談起呢?我們要像呵護易碎的玻璃一樣呵護學生稚嫩的自尊心,發現點滴進步就及時表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才能樹立信心,從而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2.提倡開放式作文
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包括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成為作文命題與選材的內容。教師要多采用半開放和開放式作文命題,讓學生在選材時有更廣闊的空間,例如,“我的×××”“一次記憶深刻的×××”,或者用一組圖文提示讓學生自主命題。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創新性。除了作文命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對于作文內容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與空間。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寫起、從感興趣的事物寫起、從生活和學習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寫起。例如,電視上的新聞和動畫片、上學路上的見聞、同學之間的交談、班級里發生的趣事、考試前父母的叮囑與老師的訓話,以及他們心中的委屈、與同學的爭辯,甚至一場雨、一張相片、一個電話,等等,都是作文的極佳內容,只要學生寫出了真情實感就行。
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教師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訓練要求,寫來寫去總是像“記一件有意義的事”之類的命題作文。這種題目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寫,但學生卻不知道如何下筆,只好瞎編硬造,讀起來千篇一律、內容空洞,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因此,每次作文課,筆者都不定題目,讓學生根據筆者給的大框架自由發揮,但一定要寫真事、說真話。這樣,看起來似乎是“雜亂無章”,實則是給學生“松了綁、解了套”,學生在作文課上十分活躍。寫作熱情十分高漲,寫出來的作文也是千姿百態,通過作文也讓筆者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知道他們有哪些愛好、有哪些煩惱……這樣的作文讓人讀來饒有趣味。
四、習作訓練要注重讀、改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習作能力?!碧岣邔W生作文水平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錘煉學生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表情達意、布局謀篇的能力。筆者指導學生習作訓練的步驟為先說再寫一寫后就讀一邊讀邊改。習作訓練時,筆者首先指導學生把話說明白、意思表達清楚;其次讓學生話怎么說,作文就怎么寫:第三步是讓學生先讀一讀自己寫好的作文,發現不通順的地方及時改正,同桌互讀、互批,相互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再在小組內互讀、互批,直至學生的作文讀起來文從字順。
這樣,通過反復的修改,學生慢慢就能把話說完整,把意思表達清楚了;并且在語言錘煉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寫出的作文不再是干巴巴的了,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