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動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標強調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歷史課堂上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呢?本文將從讓“放松心情敢動口”“快樂實踐愛動手”“感同身受善動情”這三個角度來談談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動起來。
關鍵詞:主動學習;動口;動手;動情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積極、主動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傳統填鴨式教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感受歷史、體驗歷史,在真實感受體驗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學習。歷史課堂如何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呢?
一、 要讓學生放松心情“敢動口”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種現象:提問時,如果是集體回答學生都會開口,如果是個別回答,學生就像斗敗的公雞一樣耷拉著腦袋,無聲無息。因為初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會非常在意自己在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當個別回答時,學生不敢張口,怕答錯被同學取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取鼓勵的辦法,并向學生講述自己當學生時的經歷,讓學生知道原來老師當年也是這樣,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放下包袱后就敢于開口,學生回答時我會適時引導,如果學生在一個問題上不能繼續答下去,會適當地鋪設臺階,如“你注意了這一細節,很有價值”,“你的意思是說……”等,使其順利完成作答。會適時地點評,對所有的屬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給予鼓勵性和肯定性的評價;也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動”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閃光點”。經過這樣的“動”,學生增強了信心,會逐步地樂于“動”,并善于“動”,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正如學生所說:“上歷史課沒有壓力,心情輕松愉快,在說說笑笑、寫寫畫畫就把歷史知識記牢了”。
二、 要讓學生快樂實踐“愛動手”
《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起豐富多彩鮮活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根據這一理念,我在上課過程中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感受歷史。比如在上七年級上冊《原始農耕生活》這課時,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帶上小樹枝、小石子、小錘子、泥土等,上課時把學生帶到操場沙坑,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蓋河姆渡干欄式房子的模型,一組蓋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模型。再讓學生比較房子各自的優勢,學生通過實踐一下就明白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是根據各自的地理位置、氣候的特點來蓋的。又讓學生動手玩泥巴了解做陶器的過程,學生的興致非常高,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快樂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如我在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這課比較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優缺點,課前預先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家準備一些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如木版、泥土(或橡皮泥)等,上課時帶來,再親自體驗一下兩者的優缺點。在課堂上,有的用木板、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粉筆、有的用泥土,有的用橡皮泥、還有的用鉛筆刀做了印模。然后讓學生按照印刷步驟,一步一步地照著操作,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等到制作得差不多,讓各組來展示一下成果,并談一下自己的制作感受。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作品,某生展示雕版印刷“105班”,另一學生展示活字“5”“0”“1”“班”,既可以組成“105班”,又可以組成“501班”。師:“同學們根據你們的制作、印刷過程,分析一下活字印刷跟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什么地方?”“靈活、方便?!薄肮澥∷胁牧稀!薄坝∷⑿矢?。”等等。通過動手在玩中學到知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很高。
三、 要讓學生快樂實踐“愛動手”
歷史教學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知識豐富多彩而且蘊含厚重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引起學生一定情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時,我播放一段視頻,學生通過視頻感同身受,為英勇反擊日軍的海軍將士們吶喊助威,對日軍兇殘怒、目,為北洋水師的慘敗而痛哭。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為這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通過扮演歷史人物、模仿歷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塑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既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去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夠拉近學生與過去的歷史發展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如在上七年級上冊《盛唐氣象》時,讓學生自己自編、自導、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短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往往會根據各自所長,進行分工,然后反復排練,遇到困難,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一起迎難而上。在創作過程中,同學們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誼,加強了他們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也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意過渡語的設計,因為教師的富有激情的言語能夠激發學生內心的感受,能夠迅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動情。正所謂動之以情,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之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積極參與進來,由被動學習便主動學就是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敢動口”“愛動手”“善動情”,讓沉寂的歷史鮮活起來,只是我在歷史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意在通過這個問題的探究,得到更多的評價與指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古小麗.淺談歷史課教學改革——讓學生動起來,使每節課都有收獲[J].神州,2013(14).
[2]季亞琳.歷史課,讓學生動起來[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3(17).
作者簡介:林秀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一中文公分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5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