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課堂上讓孩子觸摸歷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真實發生的歷史與可以表達的歷史之間永恒地存在著一段距離,這賦予了歷史永不消失的魅力。歷史研究者與歷史教育者雖然異曲同工地在為縮小這段距離而不懈地努力,但,專業定位與專業分工決定了前者的目標更多地趨向于揭示真相探究規律,而后者的目標卻基本鎖定于解釋現象啟迪智慧。由此可見,作為歷史專業下游的后者義不容辭地肩負著更多育人的責任。從育分到育人,是新時代發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歷史教育自然要有所作為。在信息爆炸、渠道開放、價值多元、觀點碰撞的轉型時期,歷史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遭遇難以想象的嚴峻挑戰。站在歷史教育而非歷史教學的立場來加以審視,不難發現,單打獨斗的歷史課堂其實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與學生的發展需求了,必須秉持自我革命的精神,走自我開放的路子,歷史課堂的革命性開放勢在必行,時不我待。怎樣才能做到革命性開放呢?多年的實踐探索充分證明,軟化學科邊界,優化教學結構,活化教學內容,不失為一條有效路徑。
  軟化學科邊界,促進跨界交融
  有多少歷史教師在講“絲綢之路”的時候,會想到帶幾件絲綢制品到課堂上讓孩子們摸一摸?又有多少歷史教師在講“一帶一路”的時候,能想到拿一些沿線國家的標志性錢幣和郵票來讓孩子們看一看?見怪不怪的集體無意識,讓我們不少課堂失去了令孩子們眼前一亮、心頭一動的撩人魅力,最終滑向了平庸和低俗。
  一直以來,我心目中憧憬的歷史課堂,就是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動的課堂,是下課鈴聲響起之時“曲終人不散”余韻悠長的課堂,是讓孩子們懷揣著可以“帶著走”的力量的課堂。它可遇而不可求,雖不能至,卻心向往之。在如水般流淌的一個又一個庸常的日子里,作為教研員的我,走進一個又一個歷史課堂,與一個又一個歷史教師親密無間地切磋與交流,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憧憬。
  不久前,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我踏進了嶗山深處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初中——嶗山十一中。一次沒有刻意渲染的調研,一堂沒有精雕細刻的歷史課,讓我擁有了一份遭遇心目中理想課堂的激動。也正是這種低調的、事先不打招呼的課堂觀察,才讓一堂真實發生在鄉村學校的原汁原味的歷史課一下子躍入了我的眼簾,讓我油然升騰起一種久違了的感慨。
  這是年輕的蘭嬌娜老師執教的部編本新教材新授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巴瑢W們,這節課,老師帶來幾樣東西,請大家傳著看看,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材質,有什么感覺。”蘭老師的開場白不同凡響,她帶來的幾件衣服、圍巾、手帕等,在眾目睽睽之下傳遞著,孩子們大眼瞪小眼的好奇心,讓上課前一度喧嘩的教室一下子變得靜謐異常。針對學生脫口而出的“紡織品”,老師繼續問:“什么樣的紡織品?”孩子們恍然大悟——“絲綢”“綢緞”“絲織品”?!按蠹颐?,絲綢制品有什么優點?”在老師的啟發之下,孩子們仿佛都有話要說,“光澤度好”“順滑,舒適感強”“吸音、吸塵、抗紫外線”“有較好的散熱性能”“夏天穿在身上格外涼快”,就是七嘴八舌匯聚出的答案。應當承認,在此之前,聽過的很多同樣題材的課,還不曾見過老師將絲織品帶進課堂。貌似微不足道的開場白,表達了讓學生親近歷史、觸摸歷史的立場,蘭老師的課因此從源頭上具有了一番與眾不同的韻味。
  接下來,她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件出土文物“素紗襌衣”,并講解道:“素紗襌衣是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薄如蟬翼,輕若云煙,折疊后可以放進一個火柴盒里……”形象直觀的圖片與美妙動聽的解說兼善并美,營造出一種唯美的意境。
  在這節課上,蘭老師帶來的“寶貝”,可遠遠不止這些。在講到“一帶一路”時,她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大本錢幣郵票冊,“這是老師平日里積攢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行的有代表性的硬幣和郵票,現在大家傳著看看,欣賞欣賞這些國家的風采,可要仔細喲,千萬別弄壞了?!痹僖淮卧谡n堂之上掀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學習熱潮。盡管地處山區,但現在信息、物流極為暢通,一個老師,只要平時做個有心人,將自己所教的專業課與興趣愛好緊密結合起來,做一點兒適銷對路、力所能及的收藏,還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便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應當而且可能在生活中培養和堅持某種高雅愛好。愛好不僅可以怡情養性,一旦與職業勾連起來,更可以促進職業生涯的進步。錢幣與郵票觀賞,算得上是蘭老師別具匠心的創意,對于這節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
  歷史教育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歷史課堂的邊界應當軟化,像絲綢、錢幣、郵票等實時地介入課堂,可以讓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閉的課堂變得更富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鼓勵歷史教師跨界交融,將一切有助于實現歷史教學功能的資源,有的放矢地吸納進我們的視野之中,讓歷史課變得更豐富多彩、更能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
  優化教學結構,拓寬學習視野
  對于一堂課來說,結構很重要。尤其是歷史課,考點化、碎片化是致命的大忌。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只要教過畢業班,就得警惕了,功利化的應試行徑很有可能會造成思維定勢,對教學經驗的累積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我曾經聽過一些原本很有教學潛質的老師,在教了多年畢業班之后,舉手投足之間沾染上肢解教學內容、單刀直入直奔考分而去的下意識般的“惡習”,為此,曾發出“畢業班的老師很多不會教學了”的驚嘆?;蛟S,這種現象是個別的,但足以警示我們,功利化的應試極易造成教學考點化、碎片化的弊端,如何克服弊端呢?結構化,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
  蘭老師這節課,在結構化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和思考的樣本。她將整堂課設計成三大板塊,即“通絲路,銘英雄壯舉”“探絲路,看文明交融”“贊今朝,續絲路傳奇”。
  “說起絲綢之路,不妨從漢武帝的一道招賢令說起”,她邊講邊展示了一道“招賢令”:“匈奴屢犯邊關,劫掠百姓。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聯月氏而擊匈奴,特招募勇士出使西域大月氏國。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西域這個概念,由此浮現了出來。爾后,她出示“西域地圖”,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了解西域的地理方位。課堂教學時空有限,凡是學生能自主學習、自己理解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由老師來絮絮叨叨簡單重復,這不僅是釋放學生主體性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   “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這個概念明確下來了,老師該做什么呢?跨界融合!“一提西域,大家能想到哪些耳熟能詳的唐詩呢?”文學作品里的歷史,為什么不能有機地與歷史課接軌呢?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平日里多下不少功夫,多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否則,難以勝任歷史課這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社會越往前發展,對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就越高。歷史教育發展,急切地呼喚“良師”“明師”“人師”加入行列,這是這門學科發展亟需突破的瓶頸。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師生共同的吟誦聲中,一首首唐詩,營造出一個文史交融的唯美情境。
  “關于匈奴,你都知道些什么?”蘭老師問道。即使不學這堂課,學生對匈奴也不會一無所知,激活學生身上的“緘默知識”,使之外顯化、明確化,成為可資利用的有效教學資源,是歷史教師肩負的重任之一?!氨狈酱蟛菰咸貏e善于騎射的少數民族”“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與中原漢族不斷交戰”“漢族很多時候打不過他們”,學生們如是回答。
  “漢武帝發布了招賢令,誰應招出使西域呢?張騫!”蘭老師說,“請你想象一下,張騫這次去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略一沉吟,紛紛舉手回答:“路途兇險,很有可能被匈奴扣住,也可能被殺掉”“路上人煙稀少、空氣稀薄、缺衣少食”“荒漠很多,起了大風的話,飛沙走石,會迷路的”?;诳茖W理性的想象力,是歷史教育應該著力發掘的寶藏,因為想象力一旦與真實的史料相遇就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幾段詩文,躍然于大屏幕之上。蘭老師引導學生大聲閱讀,仔細體味。隨后,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動人故事。隨后,展示一幅張騫持節的雕像圖,在“節”上做文章?!肮澥鞘裁??”“這個雕像為什么要突出張騫持節這個動作呢?”拋出這兩個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這節課上為數不多、但卻運作成功的課堂討論。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之下,課堂討論重質不重量,不在意討論環節出現的次數多少,而在意討論是否必要和有效。于這堂課而言,討論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和存在價值,顯然有別于那些為討論而討論的噱頭?!肮澥菄业南笳?,持節就是對國家的忠誠?!痹诶蠋煹膯l之下,學生最終得出的結論,不僅詮釋了“持漢節不失”的真實含義,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家國情懷的基因。以家國情懷等元素為代表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來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直抵學生心靈深處的。
  “你認為張騫有哪些值得敬佩的品質?”一個開放性、價值性的問題,再次激起思維的漣漪?!坝赂?,不畏艱險”“敢為人先,勇于開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使命擔當”“置國家、民族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歷史與其他任何一個學科一樣,須臾不能忘懷肩上始終扛著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性是其永遠不變的情懷,開放性的問題設置,便是實現歷史教育性的有效路徑。
  對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蘭老師進行了結構化的處理。她以列表的方式,呈現出“時間”“目的”“結果”等內容,相互對比,一目了然,讓很容易支離破碎、相互混淆的概念,在合理的結構框架中得以整合,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足以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歷史教學改革,從來就不是以犧牲學生必要的知識累積為代價的,那種輕視知識、追求虛無縹緲的所謂能力與素養的說辭,宛如沙漠之上蓋高樓一般經不起審視和反思。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在能力立意和素養引領之下,在浩如煙海、紛繁復雜的知識海洋中,甄別什么樣的知識對學生終身發展、可持續發展有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才是應該耗神費力研究的難題。
  活化教學內容,推動思維提升
  蘭老師在講“絲綢之路”時,兩條線索并舉,即“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齊頭并進,漸次鋪展。這里,不僅有地圖,有照片,有漫畫,有視頻,更有代表性的史料。
  使者,商人,僧侶,作物,舞蹈,宗教……諸多絲路元素,融匯于多媒體課件之中,給學生以巨大的視覺沖擊。
  幾段史料介入教學。晉代法顯寫道:“沙河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當代史學研究者在評價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時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它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被喻為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笔妨系慕槿?,無形之中起到活化所學知識的神奇效應。在以核心素養為基本追求的教學變革語境之下,對史料實證意識必將愈益重視。歷史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當始終繃緊史料這根弦,惟其如此,才會讓學生在直面史料、提取信息、分析運用的過程中發展難能可貴的思維能力。
  “惡劣的環境沒有阻擋他們前行的腳步……”“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沒有阻礙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當多媒體大屏幕上緩緩出現這兩行字幕時,蘭老師飽含激情地講道:“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通商之路,也是一條文化傳播之路,更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滄桑的歷史,多元的文化,鍛造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托舉出的絲綢之路多姿多彩,富有生機與活力,它在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會是一條永不消失的文明大通道和交通大樞紐?!薄澳敲?,絲綢之路所孕育出的絲路精神究竟是什么呢?請大家分組討論?!痹谟懻摰幕A之上,學生得出“肩負使命”“不畏艱險”“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等答案。
  課堂接近尾聲,她展示了最后一段材料,組織學生閱讀:“世界動蕩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學者亨廷頓。”“學過這節課的內容,你對亨廷頓的觀點怎么看?贊成還是反對,請說明理由?!?
  于是,學生與老師之間展開了這樣一番對話:“不同的文明思想觀念不一樣,沖突不可避免。”“起了沖突怎么辦?”“想辦法化解?!薄霸趺椿??”“文化統一?!薄班??文化統一?這現實嗎?讓其他國家都聽咱的?到底該怎么化解?”“應該是文化自信與尊重、文化交融與互鑒?!薄昂?!這才是應有的態度和立場。”
  基于這番對話,蘭老師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相信‘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時代終將成為歷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夢想終將變為現實!”
  一堂真實發生在鄉村學校的歷史課由此畫上了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一位年輕的鄉村女教師,在相對落后、閉塞的鄉下能演繹出這樣原生態的歷史課,令我驚喜不已。盡管這節課或許還有精細加工和繼續完善的空間,譬如說有分寸地插入近代以來絲路的衰落與蕭條,以此來反襯苦難輝煌跌宕起伏的歷史命運,不僅在家國情懷上有文章可做,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上也有用武之地,但這都屬于旁觀者的“馬后炮”了。我們不能苛求一堂歷史課承載完美的重任,不完美是常態,完美僅僅是追求和希望。不完美的課,原生態的課,總是瑕不掩瑜,只要能引發大家的思考,給人以啟發和教益,那這“瑜”就會散發出無法掩飾的熠熠光彩。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晁芳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51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