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依據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來看,初中生要具備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與關鍵能力,研究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育,是我國教育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迫切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生德育與法治教育的關鍵課程,是我國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途徑,就中學生實際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分析,在社會復雜多變背景下,中學生思想與道德觀等受到現代非主流文化和思潮的沖擊,學生人文素養被忽略,德育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被削弱,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應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促進中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達到現如今素質教育的目標。漢語言文學教育是初中學人文素質培育的主要途徑,本文通過對漢語言文學教育與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的關系,分析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與不足,探究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教育從而實現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實現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統一。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教育 道德與法治 初中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使得中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與法治觀念,為今后發展奠定思想與文化的基礎。道德與法治從學科屬性上而言,是一門素質課程,不同于語文以及數學的文化課程,其課程教學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素質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都是為了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服務,所不同的是漢語言文化教育是為了提高學生文化內涵和人文素質,道德與法治旨在實現德育與法制教育。后現代教育中,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中愈加注重教育的個性化和人性化,注重于人的生存與個性發展,漢語言文化教育和中學道德與法治正是素質教育理念的體現。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具有統一的目標和教育主體,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為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能力與思維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1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目的
漢語言文學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特色傳承,初中進行漢語言文學教育主要是通過語文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等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和古代語言的魅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但以往教學中漢語言文學教育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方式與后現代教育中人性化與個性化教育需求相悖。因此,現階段漢語言文學教育正在積極實現教育觀念與教師手段的改革,依據漢語言文學獨特的文化特征,展開個性化教育以激發學生潛能,展現漢語言文學的特征,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內涵,繼承與了解傳統文化,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是我國法治大國建設下的特色課程之一,基于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對初中生進行德育與法制教育,實現要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了解社會基礎的道德標準和法治思想,進而規范自身的行為,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發展,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基礎,人文素質為內涵,實現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文化內涵的全面發展。所以,就初中生核心素養構成與內涵來看,漢語言文學教育和初中道德與法治,必須要協調統一,基于初中生的群體特點和個性化發展,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后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促進中學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能力和思維的提升,進一步達到漢語言文學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讓中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培育出“負責任的公民”。
2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目標與要求
基于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目的,在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漢語言文學教育要承擔起人文素質培育的目標,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入手,實現學生個性的解放,促進學生志趣、思想和道德等精神層面的自由發展,漢語言文學作為語文學科特殊的教育組成,其對學生主體全面自由的發展具有最直接影響力,對學生文化內涵、思想行為直接性作用明顯,在教育中不僅要實現語言教育,還要對學生素養和人格培育奠定基礎,漢語言文學教師必須具更高的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引領學生的發展,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和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束縛,充分利用文學文化實現學生精神的全面成長和進步,實現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感化。文學從本質上而言,具有移風易俗和改革社會的力量,在夏丏尊《文學的力量》和《黑奴吁天錄》書中,明確指出文學的力量來源于具象、情緒,漢語言文學中糅合和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學漢語言教材的選擇中,以中學生群體發展特征,選擇適合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一方面促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文化和背景,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充實學生的文學知識。漢語言文學教育,利用文學感染力和滲透力,能夠震撼人的心靈,若是作者與學生產生共鳴,更能夠促進學生思想與境界的提升。因此,用漢語言文學引領中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教師必須要有深厚而扎實的文學功底,才能充分運用文學的力量做好人文素質教育,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而初中學道德與法治,則要以學科的特點做好德育與法治教育,從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生活、法治觀念三個基礎點入手,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中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德育與法治教育中先要關注公民道德的提升,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其次要著眼于“明大德”的德育思想,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實際案例,促使學生實現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核心素養的培育,最后,引領學生認識與擔當社會責任,積極履行公民義務和使用公民權利,具有明辨是非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思想。
3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途徑
漢語言文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的關鍵,語文作為母語教學教育,承擔著智育和德育以及美育等多種職責,中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語文作為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學科,漢語言文學教育要將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的教育核心擺在首位,漢語言教學中應圍繞人文情懷和理性思考,注重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實現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目標任務,從知識、人格等多方面著手經,注重學生文化層面的素養形成,關注學生情感、品德和人文素質等社會化內容,促使教育實現知識、智慧和道德的全面培育功能。漢語言文學教育要從常識化教學走向內涵式教學,結合生活世界,聯系教育與生活,在社會轉型發展時期,基于文化與哲學的高度陶冶學生情操和進行生命精神啟蒙,為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高尚的審美觀與豁達的人生觀,推動中學生成為具有現代社會知識和人格全面發展的“個體”。 鑒于此,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先把握好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點,從學生生活與學習基礎開始,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創新能力、語言積累能力,選擇優良的句型和優美的句子,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通過語言形象的積累,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中學會應用語言,以互動的方式強化學生語言的應用。為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結合多媒體技術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采用圖文與課件形式,展開基礎知識和自主學習方法的內涵式教育,拓展學生思維層面,使得學生具備優良的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加深情感深度。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結合教材知識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用傳統文化和語言的學習,促使學生思考現代生活,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與理解,進而從本質上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并為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拓展新渠道。引用身邊的真實實例,以貼近學生心靈的方式,培養學生中華傳統美德,將道德情感驅動的德性內化與學生生活結合,為學生自覺行動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在初中道德與法制的第一冊第 10 課,以學生日常吃飯為真實案例,結合古代的用餐禮儀和相關的文字記載,以尊敬老人和勤儉節約等傳統文化,充分用漢語言文學熏陶學生的行為和道德觀念,選用論語中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的典例,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尊老的理解,基于自身的實踐體會和學習,形成對尊老的觀念,將孝與日常行為結合,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規范自身行為,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做好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第一步。
其次,漢語言文學在教學中需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基于漢語言文學對于初中生人文素質的培育作用,促進初中生人文素質的提升,不僅要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教材內容,更要延伸到初中生讀物等課外學習范疇中,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面向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法治觀念,選擇合適的內容,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范圍,調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教學有成效的目的,促進學生在漢語言以及傳統文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內涵和思想境界。積極展開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例如詩詞大會和演講比賽等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文體實踐活動中,形成勇于競爭和敢于挑戰等精神,具備健全的人格,在活動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消除自身的負面情緒。例如,可以用“德”為主題,圍繞“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德修的正方兩方面引經據典,展開思想與語言的交鋒,從而學生在學習中提高漢語言學習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手機和課本等工具,學習古代文學和語言,不斷充實自身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學修養,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后,法治觀念培養中應依據中學生對法律地位和作用等問題的理解與思考,將現階段我國建設法治大國的政策等融入到法治教育中,促使學生了解我國法律的作用、基本體系和法律意義等等,形成遵紀守法的思想,讓中學生尊重法律與敬畏法律,從內心認同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具有一定的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維權意識,并且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漢語言文學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法律意識,在教育中融合法治觀念,例如從古代刑律和我國法律的區別入手,分析刑律的作用和法律的目的,讓學生了解古代與現代對法制的依賴,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進而具備一定的法治思想,對法治有自身的理解。圍繞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以漢語言教學的人文性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將人文性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選取適當的《法制文學概論》內容作為立足點,將漢語言文學的人文性和綜合性,落實到學生法治學習內容和生活領域中,最大化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追求。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升,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人文素質和道德與法治,地位越來越高,以中學語文課程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在學生素質和思想上的引導作愈加明顯,漢語言文學教師在教育中應充分意識到漢語言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作用,加強人文素質和法治、德育培養,利用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積極推動中學生的發展,創新教學方式,達到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賈小霞.人文素質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J].學周刊,2018(12):8-9.
[2] 曾麗容.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漢語言文學卓越人才培養探究[J].新西部,2018(06):119-120.
[3] 鐘小松.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8):34-35.
[4] 尹佩.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5] 梁艷艷.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6(02):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