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環境行為學與校園空間認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中的公共空間,旨在為人們提供可使用的外部空間,以滿足社會群體活動及獨體活動的使用。而隨著教育業的不斷發展,大學校園空間作為公共空間中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服務于校園中的學生。本論文基于大學生的環境行為特點,發掘校園公共空間主要功能,結合校園空間認知對大學生校園空間需求,進行再研究。
   [關鍵詞]環境行為;校園空間;大學生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3-0055-01
   1環境行為理論框架
  環境行為通俗來講就是個體或社會團體,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對環境所采取的行動。大學生代表年輕有創意的前沿群體,其表現出的環境行為主要有以下四種特點。
  第一,個體差異性較大。主要由于個體特征不同造成的,特別是在性別和成長環境影響下會使個體趨向不同的行為狀態。第二,被動性。當代大學生普遍會在特有環境下,繼續迎合環境來發展個性。即使是待改進的外部環境,他們也普遍不愿多花費時間去主動進行改進提升,形成了明顯的被動性。第三,群體性。大學的集體環境使個體呈現群居性。大學生多數是以群體進行環境行為的發生,群體之間又進行相互影響,因此,其環境行為易受到他人影響。第四,受周圍環境狀況影響。環境優美的場所,大學生的經過與停留的次數更高,空間活躍度更好,更易吸引大學生個體前來駐足或是開展活動。反之,環境或公共空間設計較不理想的場所,給人的空間感受較差,最終形成使用率不高的場所。
   2校園公共空間主要功能
  公共空間是指一切非限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外部空間,可分為供應,處理空間,交通空間,生活行為空間,環境行為要素空間。對于高校校園公共空間來講,它的服務對象主體是學校的師生,其中主要是學生進行使用。公共空間主要服務于進入空間的人,使他們形成自發性活動,或是參與、交流與互動的行為。
  校園公共空間環境以維系連接各功能區塊為主要作用,大學生作為一類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校園中的活動遵循一定的行動路徑。校園內的公共空間是學生們重要的學習與生活的場所。有關研究表明,某一單純空間雖然可以被賦予多種不同的功能,但人們在其中從事活動的適應自身的反應模式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影響。因此,人性化的場所空間有利于增強學生們的知識需求,激發創新思維和意識。同時,符合學生行為特點的校園空間,可以促進日常交往及提供良好的校園氛圍。基于調查研究,校園空間的主要功能常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2.1功能貫通
  合理的路網結構是按照功能將校園分為教育學習區,休息生活區,運動健身區,景觀休閑區等幾大部分。校園路網結構承擔著車行交通與人行交通的功能,在路網劃分的同時,會以公共空間作為節點進行功能區間聯通,從而形成完整有機的路網結構,并使之聯系得更加自然。
   2.2視覺標志
  大學校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因此校園空間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校園中應該具有一些標志性節點或參照物,以滿足校內外師生辨別方位的需求。在設計時,可按照道路等級及性質進行景觀節點處理,形成層次豐富,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間,從而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增強空間趣味性與活躍性。
   2.3創造社交
  有活力的戶外場所是年輕人比較喜歡的,但成年人則相對而言更偏重安靜的場所。因此,想要創造豐富的社交活動就需要創造多樣化的戶外空間,以滿足該空間的人群需求。通過公共空間潛在功能的發掘,不僅可以促進區域再活躍,還可以吸引其他群體的使用,從而創造社交,營造更加活躍的場所空間。
   3基于環境行為特點的大學生校園公共空間需求再研究
  校園內大學生的環境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對環境進行合理地改造。為研究大學生校園公共空間需求,針對區域活躍性選取了天津市某大學進行問卷調查。經調查顯示,31.3%的學生選擇景觀優美區域作為目的地;23.9%的學生選擇功能性室外公共空間;23.9%學生選擇教學樓前廣場;另外,少部分學生選擇了較偏僻的景觀優美步行道。依據調查結果,景觀優美區域人流量相對較大,易于人群聚集,從而產生更多的使用可能性。而值得注意的是較偏僻的景觀優美步行道。由于相較景觀優勢,環境安靜作為其更大亮點的特征,設計符合其優勢特征的景觀藝術裝置,并增加少量社會性活動場地,有助于氛圍烘托,為學生工作學習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與趣味性。
  參考文獻:
   [1]文曉楓,環境行為學視角下的開敞空間環境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28):12-14.
   [2]劉計峰.大學生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8,(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2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