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當今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著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和發揮不足的問題。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體性問題,尤其是對學生主體性的研究一直都是關注的熱點。高校思想教育中,只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有意識地去改進方法去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得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提倡注入人文關懷這樣才能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11
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性的內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主體性的內涵、特征及其作用
1.主體、主體性的相關概念
哲學上是用主體與客體這一對范疇,來描述人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基于實踐的觀點對主體的界定,包含以下內容:馬克思主義的主體不是舊哲學家的那種精神、思維的實體,馬克思的思維邏輯是處于歷史條件中的“現實的個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人。人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而與動物相區別開來。主體與客體也正是因為人的社會實踐相分離??梢哉f主體是動作的發出者,而客體是人的活動的指向的對象。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人,人是具有自然屬性的。作為主體的人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1],這說明,人是自然的產物。但人更是社會的產物,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人是始終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人無法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
2.主體性的含義
主體性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學家而提出的,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人的主體性是與實踐活動緊密相連的,是無法分離的。實踐決定了人的主體性的產生、發展和發揮。人的主體性體現在實踐活動中,人的自主能力、選擇意識、能動意識和創造意識。人的主體性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若離開了實踐活動,人的主體性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主體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自覺性。自覺性表現為人的認知、思想和內在精神的一種狀態,也表現在某種思想、認知和精神支配下所形成的實踐活動的狀態。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對實踐的效果有所預期和預測。只有通過實踐的自覺認識,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才能更好地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實踐取得成功。這樣也能避免人的主觀隨意性,人在理性的自覺的指導下,進行人類的實踐活動,從而推動實踐的發展。
其次,能動性。主體對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自覺地進行加工、改造,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此形成思想觀念,這就是主體所具有的自覺能動性[3]。也就是說能動性是指主體性人與客體對象發生關系時,能積極地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去認識、改造世界的這種主觀能力,稱之為能動性。可以通過人在實踐活動中的選擇性體現出來。
最后,創造性。創造性是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形式,主體的選擇主要是在諸多現實可能性或者能夠進行挑選,而創造則主要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創造一方面指對外在事物的超越,另一方面是指對自身的超越。人的自身不但是對舊事物的超越,也是對自我的否定的超越。
二、當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存在的不足與原因分析
(一)當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存在的不足
首先,學生在思想教育理論課堂上主體性發揮不充分。目前,在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堂上,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難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來參與到這個互動的課堂之中。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往往使得學生變得被動。學生機械地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而不是真正地、深入地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
其次,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不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直都存在著缺少對學生的關注度。存在著對學生的能動性不夠重視的問題、存在著對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不夠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可以反映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對學生主體地位不夠尊重的現象。這需要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去改善這種狀況,從而構建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來培養出適應我們當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擔當、敢作為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當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課堂氛圍缺乏師生互動
傳統教育主要以知識的灌輸和成績考核為主,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單向的直接灌輸為主、填鴨式來講授知識,培養出的是“工具理念”性的學生,自始至終一直都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由此學生也產生了依賴性,惰性,不愛思考問題。在課堂上,形成了老師“一言堂”的氣氛。課堂上本應該是師生互動的活躍的氛圍,但現實政治課堂上很是沉默。這種教育的方式、這樣傳統的教育觀念嚴重束縛了學生們的自主性、創造性。
2.教育內容與現實脫節,抑制學生的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4]??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較強,其內容也大多是政治理論,而忽略了人的發展價值和重視,缺乏與社會、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課本理論的內容相對較為陳舊。學生很難信服書本上的內容,學生認為學到的理論無法解決學生們面臨的現實問題。這樣,就會弱化高校學生們學習興趣和探究的能力,就會造成大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的狀態。 3.教育方法呆板陳舊,致使學生缺乏活力
教育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但現在的大學課堂中仍有教師采用說教的方法,這樣極易造成師生之間的對抗,學生的主體性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施展,從而使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質疑。所以,教學方法呆板陳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高缺乏活力的根源,使得學生不能充分發揮主體性。
三、優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路徑
(一)樹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現代教育理念
1.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由我們黨所提出來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那么,對于教育而言,應該貫徹這個理念,使得以人為本這個理念落實到教育中去。首先就要觀念創新,有些高校的老師的心中仍然存在著要以教師為中心、以讀課本、以自己傳統的上課模式為理念,去培養學生。而一直沒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和觀念,也并形成新型的平等師生關系。因此,高校的教師,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拋棄舊的教育觀念。在教育的實踐工作中,教師樹立以人為本,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現代教育理念。
2.教師要發揮自身主體性的意識和行動作用
教師本身也應該首先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要樹立主體性意識和自己的行動。主體性教育是師生的互動的過程。實際上,教師的主體性在現實生活中的發揮也并不充分,也會受到教育體制、教育內容、一些文化和思想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缺乏新意等。另一方面是教師自身沒有對主體性認識清楚。有些教師就認為,主體性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干什么,學生就應該干什么。從來不會考慮學生的需求、動機、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理解主體性教育的含義、過程及其要實現的目的和價值。教師充分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體性是實現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必要前提。
3.教師要注重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具有創新性是教育進步的重要標志。沒有創造,沒有創新,就無所謂談到主體性。主體性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積極向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該多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探索。關鍵是更要多提供一些培養學生創新的機會,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應該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在學術問題上可以雙向探討,達到教學相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同時,課余生活,也可以一起參加,來擬研究課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完善培養發揮學生主體教育的工作機制
1.要完善評價機制,塑造大學生主體性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可以檢驗出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是否與行動一致,是否有利于人健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著導向和調控功能。在現有的教育評價機制中,盡管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要全面發展,但現實的教學評價中,仍然以知識的測試為主,以學習成績的優劣來代替道德、品德的修養。以至于高校普遍存在著低能兒等現象。很多大學生只知道學習而不懂得與人交往的現象。在科學的評價體系中,考核內容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考核。這樣使其添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體系中,才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其提供保障基礎。
2.積極發展和完善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條件
(1)從教育氛圍上來培養、發揮學生主體性創造條件。要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教育氛圍。良好的教育氛圍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此,就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正如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所言:“德育再不是居高臨下的訓導,而是平等的探討?!盵5]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信任老師,心理狀態較為有安全感時,才會發自內心與教師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溝通。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呈現。
(2)從經費物質上要為學生主體性培養創造條件。首先,要加大經費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經費的雄厚,會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可以根據學校的要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經費的穩定。其次,可以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這些經費為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培訓,調研,圖書館購書,電子書等獲得各種資料、舉行各種活動而充分應用。用這些良好的信息資源,技術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從而也有利于學生的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
(3)從時間上來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條件?,F在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追求個性化。要給學生讓其思索、探討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機會。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增加師生之間溝通的機會。師生之間探討某個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積極性、激發其的興趣。師生在學術問題研究上可以相互碰撞,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3.要改進教育活動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方法
(1)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活動來看。在高校思想政治的課堂上,一不能照本宣科。這樣會使學生認為知識就是寫在書本上的死知識和現實的生活關系并不大。二不能說教。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經歷來講授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興趣。三不能脫離實際。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為了培養高校學生的主體性,應該使得教學活動的方式靈活,內容豐富。做到與時俱進,與學生自身相結合。
(2)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要重視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原則。隨著時代的變化,高校學生的心理和個性都有著巨大的變化。要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制定符合實際的辦法去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F在的學生越來越追求個性化、追求自由。大家都有著不同的脾氣、性格和愛好。在現實中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是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化,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3)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要積極引導校園文化向積極健康的發展。學校應該注重一要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的評判標準。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質量。舉行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讓學生們從活動中受益。要引導高校學生處理好參與活動與學習專業課的關系,促進其全面的發展,從而實現校園文化的補充作用,也高效率地完成自己本專業的學習。這樣高雅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高校學生主體性的培養。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教學方法上等各方面,應該對以上的各方面的問題,提出新穎的改進方案與辦法,制定出符合當代高校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策略,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至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培養出綜合實力強、多才多藝、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袁本新,王麗榮.人本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柳斌,謝國東.為21世紀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而思考[J].中國德育,2002(1):19.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孫雅瓊(1993.10— ),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