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新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分析了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中存在的問題,重點探究了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工作,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新技術;病蟲害防治
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綠色農業的理念下,人們的健康飲食觀念日益增強。雖然我國提高了對無公害農產品在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力度,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但是目前無公害農產品栽培技術在實際推廣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對農作物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土壤化學污染嚴重,無公害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規模日益加大,一些工廠建設在城市近郊,距離農村耕地較近。由于部分工廠的廢水排放不合理,以及耕地附近的居民對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導致城市近郊無公害農作物的培育基地遭到嚴重破壞,土壤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不再適合進行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
第二,大部分農民存在過度使用化肥的現象?;实牟缓侠硎褂檬俏覈r作物種植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是影響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農民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化肥,這種現象長期持續下去會導致土地的營養成分流失,土壤內部的平衡結構被打破,使得土壤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第三,農藥使用者的農業技術知識有限,對農藥的使用不合理,導致無公害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過多。由于綠色無公害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一些病蟲害,農民在防治病蟲害時,通常借助化學藥劑。有些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對農藥的使用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導致農藥出現過量使用或不正確使用的現象。農藥雖然對病蟲害的防治具有強有力的作用,但是過度使用會造成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過大,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健康隱患[1]。
2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2.1 治理被污染的土地
針對部分無公害農作物產地被污染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污染源的綜合治理,對高污染、廢水廢氣排放不達標的工廠進行重點整治,從源頭上切斷污染源,為農作物的無公害栽培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土地,制定合理的方案,恢復土壤結構,使其達到無公害生產的條件。合理規劃農村建設用地,保證農村城鎮化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相關部門在建設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時,應遠離工廠、居民區等人口密集地區,避免人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生產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2.2 培育優良品種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者應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土地資源的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品種,以提高農作物的存活概率。此外,對無公害農作物進行培育之前,應對農作物的栽培全過程有一個科學有效的方案,以增加農作物抵抗風險的能力。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優良農作物品種,可以減少栽培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而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實現無公害的培育理念。
2.3 合理澆水施肥
對農作物而言,水分和養分的合理搭配是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重要條件。綠色無公害農作物對水肥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為了加強對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有效管理,相關的種植部門需要對水源和肥料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澆水時,要對灌溉水源進行科學的檢測,保證水源質量,避免因水源質量對農作物產生污染破壞;施肥過程中,應控制好施肥量,多使用有機肥料,注重區分不同無公害農作物的品種,有區分地使用肥料。
2.4 加強田間管理
不同于傳統的農作物,無公害農作物的田間管理更復雜和精細。首先,無公害農作物在出苗后應加強對秧苗的查驗工作,確保秧苗齊全,對缺苗、少苗或秧苗不齊的現象及時進行補救。
2.5 科學防治病蟲害
在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過程中,科學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是保證農作物無公害生長最關鍵的環節。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避免農作物出現大范圍的病蟲害。在防治工作中,農田管理者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使用殺蟲燈滅除害蟲,同時還可以結合害蟲的特點,引進害蟲的天敵來滅掉害蟲。在害蟲的防治環節如果使用農藥,應盡量選擇溶解性較強的農藥,減少化學農藥對無公害農作物的傷害。
3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被污染的土地進行有效治理,對農作物進行合理的澆水施肥,同時加強無公害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和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防治病蟲害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保證農作物在無公害的條件下健康生長,進而保證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經濟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 1 ] 肖賢軍.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方法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17):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