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階段作為人的行為習慣重要養成期,如何在這一階段內通過強化行為習慣教育來提升小學生個人素養,目前已成為教育界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目標。但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學校管理乃至社會引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針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及短板。因此,亟須立足于該板塊教育現狀,發掘潛在問題,并予以針對性措施進行逐一突破,從而推動小學生的內外化統一發展。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093
目前,針對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仍主要側重于“應試為主”的方向,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方面雖逐漸予以重視,但受限于發展時間較短,在教育方法的應用上仍稍顯欠缺[1]。無論在家庭層面、學校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在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重要性認知不足的前提下,都極易忽略這類素質結構對于學生個人成長乃至身心健康的關鍵影響,需要從針對性的角度進行優化重塑。對此,文章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不同層面出發,逐一分析了不同板塊下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時現狀,并提出潛在的主要問題,再以相應策略作為改進方案,總結如下。
一、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現狀及主要問題
(一)家庭層面
家庭環境及父母行為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毋庸置疑,某種程度上,家庭、父母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導師”作用要高于校方??芍彝用娴囊蛩貞鳛樾W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重點研究與突破的一大目標。但就目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家庭教育現狀來看,整體趨勢仍主要傾向于“不重視,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一板塊的教育工作推行困難,應作為主要改進方向之一。
具體來看,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家庭層面的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方向。其一為家長個人行為習慣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部分家長由于綜合素質不強,或是忽略了在行為習慣方面的言傳身教,常將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呈現于孩子面前,如飯前不洗手、隨意否定他人、“出口成臟”等。小學階段是樂于且擅長模仿他人的行為習慣構成階段,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中,也極易沾染不良的行為習氣,后期更改更為困難[2]。其二,家長的過度溺愛也將導致孩子難以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部分家長雖有著幫助孩子養成正確行為習慣的意識,但由于不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加以糾正,或無形間使孩子建立起“唯我獨尊”的認知,往往將導致行為習慣教育流于表面,甚至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學校層面
學校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環境,在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環節上承擔著重要的職能發揮責任。而行為習慣教育的普及在國內雖有了一定時日,但受到以應試教育為主流的大環境影響,距離徹底將其落實到位仍隔著較大鴻溝。就目前現狀來看,校方在行為習慣教育這一板塊的實踐仍主要集中于穩抓課堂紀律、日常行為安全等表層方向,對于學生的待人接物、言行禮貌等方面的教育卻鮮少深入探究,難以使學生從根源上建立起以尊重他人、審視自身的正確行為習慣[3]。
具體來看,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學校層面的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方向。其一,重視度不足。在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小學教育模式中,部分教師對于行為習慣在個人發展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知,忽略了學生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的錯誤行為習慣,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其二,缺乏系統性教育體系。教育工作的實施一般以系統性的體系為支撐,由于目前的教學體系中缺乏以行為習慣教育為主的框架,導致這一方向的教學行為難以得到有據可依的開展空間,不利于長期性教育工作的深度滲透。
(三)社會層面
家庭與校方對于應試教育的追求主要來源于社會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各種關于“起跑線”的觀點在社會上不斷興起,即“分數為主”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步滲透,即便是小學階段,也難免受到這類概念影響[4]。為了避免輸在起跑線,教學資源幾乎整體傾向于應試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素質教育所應獲得的資源。這一現狀下,針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難以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甚至被徹底割裂。
具體來看,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社會層面的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方向。其一,資源傾斜。為滿足各界對于應試分數的提升需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輔導班占據了課后教育的大部分比例,其余的鋼琴、書法、繪畫等興趣班也主要針對學生的特長發展,而針對學生行為習慣的素質教育卻嚴重缺乏相應的教育資源,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其二,負性案例頻出。自互聯網技術普及后,小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各類社會事件的機會也逐漸增多。而許多以負面信息為主的社會新聞事件時常充斥著小學生的接收范圍,導致社會層面的負性影響由此滲透,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構成形成了一定危害。
二、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相關策略
(一)重視行為導向影響,穩抓家庭教育
鑒于家長個人行為習慣及家庭環境的行為導向影響,要從根源上優化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需將家庭導向影響作為重點因素,從穩抓家庭教育的方向出發,完成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步——基礎奠定[5]。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
首先,家長需要認識到自身所起到的“榜樣”作用,從規范自身行為做起,杜絕因不良行為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導向作用,再在此基礎上展開關于行為習慣的家庭教育。以曾子的故事為例,曾子的妻子曾在一次趕集中,為了安撫孩子,謊稱返家后將以殺豬改善伙食為獎勵。但曾子為樹立“以誠信為準則”的榜樣,堅持依言殺了豬。這種以身作則的行為導向既能夠為孩子樹立正確榜樣,又防止了家庭教育陷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自相矛盾僵局,是家庭教育走向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次,除規范自身行為外,家長還應致力于轉溺愛為大愛,既摒除一味嬌慣孩子的微小格局,將目光放置孩子今后的發展中來。例如,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應當立即予以指正,并從平等的角度告知孩子這類行為的錯誤所在,而非包庇或居高臨下地責罵,從觀念上肅清不當風氣。 (二)構建素質教育體系,發揮教育職能
通過分析可知,校方的素質教育體系在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起著支撐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考慮從充分發揮教育職能的方向出發,通過構建系統性的素質教育體系,來最終達成正確行為習慣養成的根本目標,實現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二步——重塑根基。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
首先,可根據學段的不同,建立一套針對性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體系。例如,針對一、二年級等理解能力較弱的學段,可通過編制兒歌等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初步的基礎行為概念。以較為著名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為例,這類兒歌既朗朗上口,又簡單易懂,學生能很快通過兒歌建立起部分行為習慣的認知框架。針對三、四年級等理解能力處于上升階段的學段,則可通過引導學生對于一些行為進行評價來構建行為觀念,如過馬路應不應該看紅綠燈、遇到殘疾人應不應該禮讓與幫助等。針對五、六年級等理解能力基本成熟的學段,則可通過一些課外實踐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當中。此外,校方可通過設置相應的行為評定準則,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打分,并選出不同學段的“行為小標兵”,對表現優異的學生予以嘉獎,從而達到激勵作用。
(三)拓寬行為教育渠道,突出積極影響
基于社會環境及社會教育資源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影響,可考慮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盡可能地擴大可行的行為教育渠道,同時積極發掘社會層面的積極影響,以達到利用社會信息、社會資源的教育目標,實現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三步——鞏固框架。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
首先,可在現有的社會資源中積極拓寬針對學生行為教育的渠道。例如,可于周末、假期等時段,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等地參加敬老活動,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如何與弱勢群體相處、如何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滿足,從而為今后的行為習慣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其次,可利用互聯網這一途徑,充分發掘社會事件中的閃光部分,如消防員舍己為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大學生積極參與山區支教等,通過類似事件的精神引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突出社會層面的積極影響,幫助小學生樹立起社會文明的意識,具有高度現實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行為習慣教育關系著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構成,也對其今后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應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教學任務之一。結合當前教育現狀,今后在穩抓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過程中,還需從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多個不同層面著手,致力于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從而推進全面化素質教育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劉會吉.淺談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8(12):122.
[2]馬翠娟.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之思考[J].青海教育,2018(11):30.
[3]石婷.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8(58):31.
[4]羅朝玲.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22):232.
[5]雷復生.理性養成 智慧教育——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校園,2018(3):19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