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的本質就是對學生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滲透,特別是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每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應當充分的結合小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需求,以其年齡特點、心理認知特點作為參考,不斷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道德品質。下面就來結合實踐教育、培養經驗,對新時期下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 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加劇,我國農村小學生大部分屬于留守兒童,他們的父親、母親為了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和生活資源,不得不背井離鄉去打拼。然而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廣大的農村小學生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與提升,但對于其自身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而言則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欠缺,很多農村小學生平日里生活在祖父、祖母的身邊,這就導致他們不僅缺少一定的管教,同時也容易養成人性、刁鉆、懶惰等壞習慣。下面就來針對此現象展開討論與研究,并提出一定的培養策略與建議,希望本文的發表能夠為廣大同行業農村小學教育從業者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一、現階段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成因
  每一名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但為什么一些農村小學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為習慣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經驗,總結出如下幾點以供參考: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對于農村家庭而言,很多農村兄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而操勞,在這種環境下很多農村家長對于良好的行為習慣認知有限,其整體綜合素質水平也參差不齊。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很多農村兄弟為了能夠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而不得不背井離鄉、為了生計而奔波[1]。如此一來很多農村小學生只能歸于爺爺奶奶等祖輩的照顧,一些年齡大的祖父、祖母由于精力有限,他們在農閑的時候更加喜歡聚在一起玩撲克、打麻將,對于孩子的行為教育則是存在不同水平的缺乏。還有一部分農民兄弟會錯誤的認為,小學生的教育應當“重視智力發展、忽略德育培養”,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可以出人頭地、至于其他則是無傷大雅的,久而久之很多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便越發凸顯。
  2.校園教育工作存在短板
  隨著近幾年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與推進,中國教育目標也逐漸完成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核心教育”的轉變,很多學校也都希望能夠將廣大的小學生們培養為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然而隨著數十年來的“應試教育”影響,很多教師和校方的主管領導依舊沒有從考試的壓力與升學的競爭中掙脫出來,即便很多學校教、管人員認識到了行為養成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一些農村小學依舊將成績的提升作為了日常工作推進的首要目標,而忽略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素質。很多小學以及教師還會覺得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不理想,便無法向學生家長“交差”、即便是擁有較高的道德情操也無法彌補學習成績上的不足。
  3.社會原因
  人類在創造社會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被社會所改變。對于農村階段的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而言,同樣也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梢哉f任何一名農村小學生所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究其原因都不會真正的在學生自身,絕大多數除了家庭與校園的關系外,社會因素會占很大比重。特別是在這個互聯網經濟爆炸的年代,很多小學生都會通過電腦來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對于農村孩子而言他們更容易被社會上的一些“過度消費”、“金錢至上理念”、“奢靡之風”、“自私自利理念”所影響[2],如果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便很容易造成他們行為、思想乃至行為習慣產生巨大的偏池。
  二、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
  1.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第一課堂,廣大農村小學生的父母都應當認識到自身行為習慣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每時每刻,家長都應當做好學生的榜樣,以一種“身教重于言傳”的方式來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對于一些留守學生而言外出務工的家長同樣也要做好遠程的行為習慣培養工作。例如每日清晨都要對學生的衣著打扮進行網絡監管,通過自己樸素的衣著打扮來避免孩子們過度的追求名牌而穿著與學生身份不相符;在日常與長輩、教師、朋友溝通的時候,家長也要做好表率作用結合禮貌用語來避免學生日常溝通過程中出現不規范現象;在日常休閑的時候家長也要做好帶頭作用,將玩撲克、玩麻將的時間拿來與學生一起看看書、讀讀報。
  2.強調校園教育的作用
  除了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外,學生與教師共處的時間最多,因此廣大的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做好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表率。例如在平日走進學校與教室的時候,一旦發現了垃圾和果皮、教師就應當第一時間撿起來,在平時的課余時間教師也要通過引導學生們對《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學習,以此來養成講文明、講衛生、懂禮貌、守紀律、勤儉節約、愛護公物、樂于助人的行為習慣[3]。同時也要借助班級宣傳欄、日常班會等力量來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的時間來將具有針對性的行為習慣榜樣事跡進行宣講,在不斷的引導、督促的過程中實現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升華。
  3.強調對社會正面活動的影響
  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必須要提升其自身對于社會現象“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別是對與一些“黃、賭、毒”等問題更是要充分的結合相關村鎮政府的力量,聘請法治部門定期走進校園,對這些“毒瘤”進行剖析與現場說法,讓每一名農村小學生都能夠清楚的認識到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對于一些例如“建軍節”、“重陽節”等節日,還應當組織小學生們通過走進軍營、走進福利院等為軍人、老人們帶來各種節目,相信在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中每一名農村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都會得到提升和完善,同時也能夠對“使命感”與“責任感”產生良好的認知。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的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養成的,特別是對于一些留守兒童而言,家庭、學校與社會更是要承擔起應盡的義務和職責,真正的做到“三管齊下”,愿每一名農村小學生都能夠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張鳳艷.低年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4(9):230-231.
  [2]杜宇.低年級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求知導刊,2017(12):103-104.
  [3]蒙春竹.農村中學留守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7(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9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