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調研對標準化研制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流動科技館項目運行以來從規模、覆蓋人群和展出效果上來說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這幾年的實踐探索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對流動科技館巡展中的撤展、布展、運輸及展出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從而對流動科技館在管理、展品研制及展教標準化研制方面提供啟示。
關鍵詞 流動科技館 巡展 標準化研制
0 引言
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這對全國科普工作,特別是對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科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中國科協采取了眾多舉措,其中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就是為了平衡我國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解決缺乏實體科技館的縣市級的科普傳播問題而設置的。自2010年啟動后,社會反響強烈,于2012年獲得財政部立項,中科協從2013年開始以中西部城市為試點,陸續在全國大范圍啟動流動科技館。截至2016年底,共面向全國配發流動科技館展覽295套(含東部),巡展1 747站,累計受益觀眾約6 757萬人次。其中中小學生參觀比例達90%,全國貧困縣覆蓋率達80%;單套展覽年接待觀眾人數超過10萬人,受到全國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1]
流動科技館自開館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但在實際巡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筆者所在的團隊實地走訪、調研與流動科技館相關的機構,試圖真實反映流動科技館巡展現狀。
1 調研對象及調研問題
1.1 調研對象
調研對象包括流動科技館項目實施單位;項目巡展執行單位流動科技館負責人;大型科技館相關專家;巡展站點的展教人員和參觀者;流動科技館展品開發的企業負責人和質監局相關負責人等。
1.2 調研問題
調研過程主要圍繞展品開發、項目申報、配發及地方巡展的監督管理,巡展的組織、監督、管理方面對項目實施單位和巡展執行單位進行訪談;對展教人員采用訪談和問卷的方式了解目前流動科技館展教人員的構成和對展教人員的培訓情況;對參觀者采用了訪談和問卷的方式,了解他們的參觀過程及效果,并獲取他們對流動科技館的真實意見和改進建議;實地走訪了流動科技館展品研制的企業,參觀了流動科技館展品制作過程,并咨詢企業相關負責人對流動科技館展品、展教的建議。
通過調研得到的訪談記錄和問卷分析,流動科技館巡展在管理,展品研制和展教三個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將從這三個問題入手并找出對標準化的啟示。
2 流動科技館巡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方面
?。?)流動科技館巡展經費不足:由于基層科普工作“廣而雜”的特點,流動科技館在一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視野中,停滯在“活動”層次,而不被看作是“項目或者工作”,很難進入財政預算計劃。[2]2013年中國流動科技館總結評估顯示,每個站點的配套經費需達到12.3萬元或更多。[3]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很少地區流動科技館能達到這一標準。
?。?)流動科技館宣傳報道局限:流動科技館在宣傳方面效果不佳,對公眾的影響力不夠,官方宣傳渠道太少。巡展站點當地主流媒體對流動科技館的報道不夠,報道持續的時間太短,公眾缺乏對流動科技館的認識。巡展中對流動科技館的宣傳主要局限在地方電視臺及地方報紙上,多地的宣傳僅為開幕式,且多以消息稿形式出現,宣傳方式單一,覆蓋面不夠。
?。?)流動科技館考評激勵機制不足:流動科技館在巡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各地的展覽效果差異較大。有些地區政府機關、教育部門、基層科協、學校和宣傳部門等多方合作,從經費落實、場地選擇、組織參觀、安全保證、志愿者培訓等方面一一落實,展教效果也非常理想。但由于流動科技館工作沒劃入當地科協工作考評指標,做得好的地區也沒有直接的激勵措施,影響了巡展積極性,也出現了個別地區對流動科技館的申報積極性不高,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這和文獻中反映的情況吻合。[4]
?。?)流動科技館對已滿服務年限的展品的處置不明確:早期配發的流動科技館展品已滿服務年限,中國科協對到期展品以捐贈形式給地方科協處理。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對這些展品的處置不明確,導致展品閑置,造成科普資源浪費。
2.2 展品方面
?。?)展品主題不夠明確:在實際調研中發現流動科技館展品間沒有明確的主題區分,巡展主題為“體驗科學”,但太過寬泛。招標過程中大致將50件展品分為機械類、電氣類及多媒體三類。[5]但展品分類比較模糊,交叉較多,加上運行時展品布置雜亂,導致展示內容不連貫。此外,展品種類不夠豐富且更新慢,導致每套流動科技館展品相似度高。在主題展覽方面上,美國從90年代起發展起來的流動實驗室值得借鑒,如美國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天文學、人類學、古生物學三輛科普大篷車,主題鮮明,服務對象明確,注重學科綜合,互動性強,形式多樣,重復率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更能沉浸其中得到鍛煉,并激起對科學活動和科學探索的興趣。[6]調研中湖北仙桃市科協將流動科技館與禁毒展,雷鋒事跡展和動物標本展結合,充分結合地方特色,在巡展中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部分展品趣味性不足:流動科技館主要的參觀對象是中小學生,展品設計時候需要重點考慮他們的興趣。調研發現,學生更喜歡小球旅行記、機器人、椎體上滾等現象明顯,互動性強的展品。參觀者較多反映多媒體類展品吸引力不夠,難以激起興趣,以穹幕電影這一展示為例,所播放的影片過于單調乏味,吸引不了學生興趣,參觀者希望擴充高質量的穹幕影院影視資料。此外,汽車零部件類展品學生興趣不大。
?。?)展品質量有提升空間:在實地參觀中,當巡展處于夏季,穹幕電影內部溫度很高,缺乏通風換氣,內部空氣刺鼻,十分影響參觀體驗與效果。流動科技館互動類展品損壞率較高且維修周期過長,部分展品操作效果不明顯。展品配件沒有充分考慮通用性,延緩了維修時間。 ?。?)展品轉運及布展中存在不便:每套流動科技館包含50余件展品,需要布展場地面積達300平方米,個別展品如穹幕電影還對場地層高有特殊需求,有些區縣難以提供合適的布展場地,造成科普資源浪費。在打包過程中展品防護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展品在轉運過程中的損壞,也影響了流動科技館展品的運輸效率。在轉運裝車過程中,許多展品過重,且扣手位置不符合人體工學,搬運過程中拖拽展箱現象比較頻繁。在布展過程中,需要打開展臺連接展箱內部電源和電機,但打開展臺很不方便,打開后也沒有支撐裝置,合上展臺時容易夾手。
2.3 展教方面
?。?)展示說明牌難度較大:流動科技館展品的原理對中小學生有較強的挑戰性,如電磁類展品需上完高二物理才能理解,而且學生的參與時間有限,一些展板講解文字和圖示比較抽象,缺乏實例和視頻音頻講解,很難通過閱讀展牌說明學會操作展品,并獲取科學知識。
?。?)科技輔導員質量不一:調研中發現,流動科技館志愿者主要有以下四類人員來充當:科協工作人員;當地中小學科學教師;中小學生;大學生志愿者。相比之下,展教效果較好的站點的講解志愿者主要由當地中學的理化老師充任,他們懂得展品中的科學原理且具備較豐富的教育學知識,在輔導學生參觀上有很大的優勢,比較符合展教活動對科技輔導員志愿者的期待,但中學教師本身教學工作量繁重,很難保證參與所有參觀活動的講解。
?。?)科技輔導員培訓體系不成熟:在對科技輔導員及志愿者的培訓方面,主要由巡展執行單位專業人員提供簡短培訓,結合被培訓者自學手冊的方式進行。講解內容主要包括展品原理及操作方式,培訓時間為半天到一天。在短時間內讓非科學專業類志愿者掌握這些原理并能融會貫通,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講解是有難度的,因此很難保證他們的輔導質量。因為講解人員水平不夠導致有些站點表演區的展品無人表演而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這也無形中造成流動科技館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流動科技館在管理方面存在經費不足、宣傳渠道單一、激勵措施不夠、到期展品處置不夠完善等問題;在流動科技館展品方面存在主題劃分不清晰、展品內容不豐富、損壞率高等問題,缺乏完整的展品規范;在展教方面專業的科技講解人才和志愿者缺乏,沒有完善的講解培訓體系。標準化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7]針對以上問題,可通過標準化進行規范,在流動科技館的管理,展品和展教上建立標準化,使流動科技館巡展更加有效。
3 對流動科技館項目標準化的啟示
3.1 修訂流動科技館管理標準
?。?)經費標準:目前流動科技館項目管理執行的仍是《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管理試行辦法》,該辦法對很多管理細節沒有明確說明,而且隨著項目的推進,很多管理相關的內容沒有涵蓋到。在經費方面,應重新評估流動科技館巡展的經費預算,建立流動科技館經費標準。在巡展機構提出經費預算并由專業機構審核可行的情況下,應提高對流動科技館巡展經費的投入,如設置單獨的宣傳經費和志愿者補貼經費用于巡展宣傳和志愿者保障。此外,可以考慮從公益基金引入贊助,使展覽順利進行。
?。?)宣傳標準:針對當前公眾不了解流動科技館,建議建立流動科技館宣傳標準。通過各級單位協作豐富宣傳的渠道,如除了傳統的電視臺,報社等媒體,還可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如微博、公眾號)等手段多方位使社會公眾了解到流動科技館。如甘肅嘉峪關市的巡展,甘肅省電視臺、嘉峪關市電視臺、嘉峪關日報以及主流網站對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貴州龍里站縣電視臺在整個展覽期間制作了滾動信息在黃金時段滾動播出。[8]
?。?)到期展品處理:在展品處置方面,進一步完善捐贈標準體系,解決展品服務期滿的歸屬問題。使各省科協能有展品處置權,展品服務期滿后,可將完好的展品分發到一些有需要的區縣,作為常設科普展品,省級科協對展品處置情況上報,做到科普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建立巡展部門評價標準體系:對科協和巡展單位,可通過建立評價體系,對巡展過程各巡展部門工作進行評價。如巡展過程中的場地聯系,對展品的管理和維修處理的積極性,在巡展期間的宣傳效果,站點交接的完成度等。將巡展引入地方考評體系,對做得好的地區和工作人員應有激勵措施,增加其參與積極性。[4]
3.2 建立流動科技館展品標準
?。?)展品流動性標準:為提升科技輔導員水平展品流動性,應適當調節展品尺寸,減輕展品的重量,在安裝和拆卸過程中多引用更省力的搬運器械,對易損展品應附有醒目警示標志。應為展品購買全程運輸和中途存放保險,如展品發生意外情況,可向其保險公司辦理索賠手續。參照科普大篷車,展箱打包時,可以用緩沖材料對展箱內部的展品進行保護,展箱和展箱之間使用綁帶固定。
?。?)展品設計與制作標準:鑒于流動科技館巡展中展品出現了太多損壞,在展品設計方面,需要考慮展品重量、體積、拆裝、維修,對展品質量、工藝、材料方面進行提升。在制作時,應對展品的制作進行規范,考慮配件的使用,同時也對選材進行規范。應建立流動科技館相關的展品質量監控標準,展品出廠前應接受相關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測試。
?。?)展品屬性分類標準:針對目前流動科技館展品主題劃分不一,建議通過展品屬性標準來將展品分區、分主題布置??蓪⒄蛊钒凑詹煌瑢傩赃M行分類標注,比如:學科屬性、內容屬性、主題屬性、互動屬性、機電屬性等。這樣方便布展時展品的擺放,從而突出不同的主題。
?。?)展品評價標準:應該讓多方共同參與,比如參觀者、科技輔導員、巡展部門、測試機構及生產企業,共同建立完整的流動科技館展品評價標準。通過展品評價標準體系,對展品的評價可以從教育性、科學性、安全性、趣味性、適應性、耐用性、經濟性和創新性等方面著手。[9]
3.3 建立流動科技館展教標準
?。?)展示說明牌標準:當前流動科技館的展示說明牌難度較大,在說明牌制作中,針對不同的觀眾存在知識水平差異,為克服操作與理解困難,操作指南和科學原理應同時包含文字版和圖示版,文字圖示應盡量通俗易懂。為加深理解和印象,應添加對展品科學原理在具體生活中的應用,輔以信息技術等手段(如二維碼)來拓展展品信息,可引入電子說明牌同時輔以音頻和視頻解說。 ?。?)科普志愿者征召和培訓標準:可參照實體科技館的志愿者招聘,應該擴大志愿者征召范圍,積極向社會各領域或各高校征集科學背景的志愿者,探索流動科技館與社會、高校的合作,提高講解隊伍的科學素養水平,同時應提高志愿者各項保障。為保證講解的質量,形成一批愛崗敬業,熱愛科普事業的科普講解團隊,科技輔導員和志愿者上崗前應接受統一的思想素質培訓和科學文化綜合素質培訓,此外還需要講解能力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培訓者需通過統一的能力測試才能上崗。
?。?)展教評價標準:為確定流動科技館展教效果,可建立流動科技館展教評價標準,對巡展過程中的學生參與積極程度,展教活動的完成度,科技輔導員和同學間互動程度,科技輔導員輔導效果等進行評價。此外,可通過抽樣訪談、問卷和錄像等形式,調查參觀者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變化來評價展教效果。
4 結論
中國流動科技館從實施至今八年里在基層科普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如運輸不便、資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夠、講解隊伍不成熟、個別展品內容不夠有趣等困難。存在的巡展展品及展教中的不足可以通過建立流動科技館管理標準,規范管理過程、加強監督與合作。通過建立流動科技館展品標準,優化資金投入,提高展品質量和吸引力。建立流動科技館展教標準,通過培訓提高教育服務質量,激勵激發基層科普人員的投入熱情,從而取得流動科技館良好的展教效果,提升邊遠地區國民科學素養,為實現2020年國民科學素養合格率達到10%貢獻應有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馮帥將,盛業濤,邢金龍,劉衛莊.中國流動科技館展覽裝備維護方式[J].設備管理與維修,2018(15):63-65.
[2]吳順鵬.淺析全國流動科技館的發展[J].科技信息,2013(15):427,432.
[3]樊慶.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科技傳播,2015,7(3):161-163.
[4]梁春花.廣西流動科技館巡展的實踐與思考[J].科協論壇,2015(9):26-30.
[5]樊慶.招標采購項目化管理在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中的應用[J].科學管理研究,2016(1):50-53.
[6]李小甌,盛業濤,邢金龍,馮帥將,黃亞平.國內外流動科普裝備綜述[J].科普研究,2007(4):56-65.
[7]GB/T 20000.1-2002 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2:227.
[8]甘云.中國流動科技館云南巡展項目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6.
[9]王洪鵬.淺談科技館展品的評價標準[J].科普研究,2011(5):65-70.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n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our Exhibition// TAN Yu, FENG Xiumei
Firs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hys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236670249@qq.com
Abstract Since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roject has been operated, it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in terms of scale, coverage and display effec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 By doing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ismantling, exhibi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xhibition in the tour of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it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f exhibit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exhibition education.
Keywords Mob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our exhibition,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