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說文解字》“車”剖析車與中國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漢字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構造方式和結構系統的表意文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人的傳統人文精神,構筑起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根基。《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是我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它蘊涵著大量的反映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的信息。
  我國不僅是世界最早使用馬車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古車的性能在世界上長期領先。相傳4600年前,黃帝創制了車,《古史考》中說:“皇帝作車,引重致遠”,黃帝號“軒轅氏”。從字面上便可看出他與車的密切關系。夏朝的奚仲將車進一步完善,《尚書-甘誓》中記載說;“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這反映出當時不僅有車,而且車戰得到應用。商周時,車的使用已相當普遍,隨著時代的演變,車的制造工藝日益成熟,特別是受軍事因素和交通因素的影響,車的種類由少到多,車的結構由簡到繁。從車在中國出現起,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幾乎滲透、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墩f文》分為540部,其中車部收字98個,重文8個,新附字5個,本文試從車部的角度來透視車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車與中國禮制文化
  中國古代的等級社會中,禮制是重要的等級制度,它用以區分從天子到庶人的各個階級。禮制具體地體現在衣食住行等社會物質生活中,作為“行”的一大載體,車成為表達禮制的工具,具有禮制文化的種種性質。車與禮制文化的密切關系首先體現在車的種類及規模上,它反映了鮮明的等級性特征。在《說文》車部中共收錄表示車的種類的字21個,很多車輛是平民與貴族的分野。如“軒”字,《說文》云:“軒,曲辀藩車也?!毙戾|《說文解字系傳》中說:“大夫以上車也。”段玉裁注解:“謂曲辀而有藩蔽之車也,曲辀者,戴先生曰:‘小車謂之辀,大車謂之轅’?!避幨且环N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專供大夫階層享用,又《左傳·閔公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杜預注:“軒,大夫車也?!焙髞?,軒被進一步引申為華美的車子,江淹在《別賦》中說:“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庇秩纭拜偂弊郑墩f文》云:“輦,鞔車也,從車,從麩在車前引之?!薄夺屆吩唬骸拜偅怂傄??!痹谇貪h之前,輦為人力車,只在下層百姓中使用,在《詩·小雅》中有“我任我輦”之語。后來,輦特指君后所乘的車,如:輦輅(皇帝的車駕)、輦轂(皇帝坐的車子)、輦乘(指帝王與后妃專用的車乘)等。杜牧《阿房宮賦》所記載的“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即反映了皇家貴族的乘車場景。再如“輅”字,雖然《說文》里說“輅,車鈴前橫木也。”。但實際上,輅專指帝王和諸侯的車,輅分五種,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除玉輅為天子專用的車外,其余四種是天子與諸侯共享之車。
  天子出行的車隊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別,這主要指車隊的規模與規格,包括車隊的數量,車輛的檔次,隨行人員的多少。蔡邕在《獨斷》中說:“大駕則公卿牽引,大將軍參乘,太仆御,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御………‘法駕,上所乘日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小駕祀宗廟用之,沒出,太仆奉駕……”對皇帝、皇室和車制的各種規定,逐漸演化成了“鹵薄”制度,王隆《漢官》曰:“天子出,車架次第謂之鹵薄。”在一些“廟堂儒生”的經營下,這項制度成為禮制的重要象征符號,為禮制實現其等級性區別的目的發揮了獨特作用。
  車與禮制的聯系還體現在車的部件上。隨著制車技術的進步和各種需求的增長,車在古代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車的部件在起到功能性作用的同時,也呈現著尊卑秩序的高低?!墩撜Z-為政》中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鞔,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鞔,《說文》解釋說:“大車轅嵩持衡者也。”在古代,能擁有“大車”的一般都是貴族階級,而普通平民只能用“小車”,甚至無車可用。在前文介紹“軒”時有提到過“辀”和“轅”,兩者其實并無太大區別,《說文》云:“辀,轅也?!北蔽簳r皇帝的車豪華到“龍辀十六”,即每一部輅車有十六道車轅,這在平民階層中是不可想象的?!墩f文》里還提到“輪”:“有輻日輪,無輻日輇。”作為車最重要的結構,車輪強調實用性,但實際上,王公貴族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往往給車輪加上許多裝飾。漢代時,貴族階層盛行將車輪、車轂涂上黑色或朱紅色的漆,有的還要在上面畫上圖案,皇帝的車還要“重轂、貳轄”。裝飾華麗,造型精美的貴族“豪車”在史籍中的記載比比皆是。蔡邕《獨斷》中記載漢朝皇室的車:“皆蓋金華爪,黃屋左纛,金銅鑁方釳繁纓,重轂副牽?!薄赌淆R書-輿服志》中的一段記載讓人感嘆齊梁時期奢華的“裝修風格”:“玉輅,漆畫輪,兩廂上望板前優游,龍汗板,斗蓋。一轅,漆畫車衡……”這反映出,車的內部裝飾在當時有很高的審美功能,融繪畫、紡織、雕刻等功能為一體,但卻掩蓋不了其鋪張浪費、不恤民情的現實。
  車與軍事文化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睉馉幨侵袊糯鷼v史上一個揮之不去的話題,車與戰爭的關系十分密切,繁體字“軍”即是個形象的例證,《說文》云:“軍,圜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軍,兵車也?!避囄幕苍趹馉幹斜憩F的淋漓盡致。
  應用于戰爭中的車稱為兵車或戰車,戰車的數量在古代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指標,因而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墩f文》中給出了許多不同的戰車,他們在戰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有輕型戰車,如“輕”,《說文》云:“輕車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注》)補充解釋說:“輕車之萃,鄭曰。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庇泄コ侵?,如“輣”、“轒”《說文》云:“衛棚撞城?!庇小皞刹燔嚒保纭稗C”,《說文》云:“兵高車加巢以望敵也。”《注》解曰:“樓車所以窺望敵軍。兵法所謂云梯者?!痹诶浔鲿r代,各式戰車的發明讓戰爭的規模和形式得以擴大,使車戰的戰略地位變得重要。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商朝后期車戰已經出現?!渡袝分刑峒暗侥烈爸畱穑骸拔渫跞周嚾佥v,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春秋時期是車戰的興盛階段,《左傳》中記載了大量有關車戰的史實,如長勺之戰、泓水之戰、城濮之戰、鄢陵之戰,其中不少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戰國后期,車戰逐漸走向沒落,這主要與現實形勢和戰車本身有關。隨著大一統局面的推進,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不論是戰爭人數,還是武器種類,都有了顯著提升。而戰車由于自身笨重,駕馭困難,對道路的適應性遠比不上騎兵、裝甲兵等兵種,在戰爭中的地位大大降低,這時的戰爭方式呈現出以步兵為中心,車兵為輔翼,騎兵為機動的新特點。西漢時為了對付匈奴騎兵,大量使用騎兵,同時強弩的大范圍應用讓戰車變得不堪一擊,最終遭到淘汰,退出戰爭舞臺。   在車戰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許多戰術思想,古人發明了不同的戰車編制和車戰陣法,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如有“雙車編組”,由左有兩輛戰車組成,其中一輛是主車,另一輛則稱“副車”。這樣編組是為了便于從左右兩個方向同時接近敵車的輿側,以形成對敵車的夾擊;而在防御中,兩車又能互相掩護一個側面,不至左右受敵。車戰的陣法有常規隊列之陣、行軍之陣、臨戰之陣和實戰之陣等,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其間有過渡與交叉,例如楚國軍隊的“二廣”之陣變寓隊列之陣和行軍之陣為一體。
  車與政治文化
  中國的古車在政治層面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一定程度上,車就是政治實力的表現,不論是在內政還是外交,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交通條件不方便的古代,乘馬車是一種較為便利和快捷的出行方式,一些帝王為了鞏固統治,展現自己的統治能力,會乘車巡游四方,人們稱之為“龍游”。周穆王壯游天下是我國最早、最為壯觀的、有典籍記載的“龍游”。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向導,從宗周出發,行程三萬五千里,越漳水,經由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通過他的征伐,周王朝順利擴大疆土,加強了對四方蠻夷的統治力度,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在周穆王之后,秦始皇是又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乘車巡游全國的帝王。公元前220年,他開始修筑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以供巡狩之用。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視全國,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并在泰山、瑯邪、會稽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五次巡視鞏固了大一統局面,并對后世帝王的巡游產生了深遠影響。毫無疑問,在穆王和秦始皇巡游中,馬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車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林立,外事活動十分頻繁,車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扮演了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國家問由于利益的需要,經常進行朝聘,朝聘的對象多為周天子和大諸侯國的國君,《孟子》云:“諸侯朝于天子日述職?!薄洞呵铩酚涊d了“滕侯薛侯來朝”“郯子來朝”等史實。朝聘時所率領的車隊具有象征性和實用性的特征。車隊的規模主要依據朝聘的對象和主體,當小國朝聘大國,或諸侯國國君親自率隊朝覲時,車隊規模一般十分龐大,反之則較為清簡。朝聘過程中會有玉帛皮幣等物質的往來,這便需要車馬進行裝載,據《左傳》,晉文公時,為了容納其它來晉朝覲的裝有大量“特產”的各國車輛,晉國專門修建了寬敞的“停車場”。出了朝聘之外,國家間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還有會盟,通過會盟進行盟誓和簽訂盟約,是春秋時期解決有關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齊桓公的“乘車之會”與“兵車之會”是體現會盟與車關系的典例。《管子》中記載齊桓公在稱霸之后說:“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乘車之會”是國家間的友好和平之會,著名的“乘車之會”有“陽谷之會”“葵丘之會”?!氨囍畷眲t有“軍備競賽”之性質,有點類似于今天的閱兵式,與會國家要預先征集車馬,調用軍車,《周禮·春官》曰:“車仆掌戎祿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平車之萃,輕車之萃,凡師,共革車,各以其萃。會同,亦如之?!睔v史上著名的“兵車之會”有“咸之會”“牡丘之會”等。
  綜合而言,車文化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現實推行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政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車與中國文化的其它聯系
  車除了與禮制、軍事、政治密切聯系外,還與其它文化因素有著交集。如“取名文化”,姓名是一個人的社會符號,在中國古人特別是士大夫的觀念中,后代的名字蘊含著家族的期望,又在“比德說”的影響下,很多古人的名字典雅而富有內涵。蘇洵給兩個兒子取名為蘇軾和蘇轍,他在《名二子說》里講到了命名的緣由:“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后來兩兄弟的性格軌跡個人生歷程也真如蘇洵所言。由車的部件聯系到自己的孩子,進而給予教誨與期望,可以見得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
  車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深遠影響,是一個重要的文學題材?!对娊?衛風-氓》中有“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北憩F了癡心女子被拋棄后的傷心與無奈。江淹《別賦》里的:“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嗚而不息?!奔耐辛擞巫涌途铀l不得歸的離愁別緒。詩圣杜甫《兵車行》開頭的:“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笨坍嬃藨馉幗o百姓帶去的痛苦。
  通過對《說文解字》“車”部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車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與影響,感受到先民深邃的的智慧。所謂“惟字有漢,惟文曰遠”,漢字以其豐富的意蘊構筑起了中國文化的根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
 ?。ㄔ摍谀课恼虏淮肀究^點,作者文責自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6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