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交通,一座幸福城市的標注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座現代城市的騰飛,最直觀的表現是什么?
  交通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
  城市的發展必然會經歷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尤為重要。也因此,交通被稱為城市的動脈系統和連接紐帶,城市建設同樣離不開交通的建設,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交通的合理規劃。所以,不少城市都著眼于城市交通的建設與發展。
  高鐵,為同城化提供保障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網初具規模,近年來,高鐵不僅成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世界名片,還為沿線相鄰城市的“同城化”及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保障。眾所周知,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主要的規劃經濟區之一,是中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被業界廣泛認為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近日,隨著鐵路新的列車運行圖的實施,濟青高鐵與京滬高鐵、石濟高鐵實現貫通,至此,山東半島新增l條高效便捷的大能力快速鐵路通道,進一步優化了區域高鐵路網結構,壓縮了山東半島與北京、上海、石家莊、太原等地的時空距離,高鐵效應初步顯現。其中,青島到北京的運行時間明顯縮短,最快用時由此前膠濟客專的4小時28分縮短為濟青高鐵的3小時33分,青島與北京由此進入了“3小時交通圈”。
  2019年伊始,青島北到北京南的G180次“復興號”動車組從站臺緩緩駛出,全程運行時間3小時33分,開啟兩地間的飛速新時代。與此同時,青島到上海虹橋的G224次列車也調整到了濟青高鐵運行,列車配置更換為“復興號”,全程運行時間縮短到6小時35分鐘。
  一座城市想要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所以各地都致力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城市布局規劃,紛紛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鐵路和機場,雖然前期的投入比較大,但也是為了以后的發展做準備,畢竟交通設施完善了,帶來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青島有著十分完善的交通布局,即便如此,它也沒有停下建設的步伐,現在正與眾多城市并肩前行,加速著與京津冀城市群的串聯。
  如今,青島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正與南京、沈陽一道,加速著與“京津冀都市圈”的串聯。電車,開啟青島“無軌”時代
  不知不覺間青島的無軌電車已經更換了幾代,從第一條電車線路建成到至今已經走過了近60年的歲月,你的記憶中是否還有2路電車的蹤影?作為青島市首條無軌電車線路承載了很多老青島人的記憶,而一輛電車“翹辮子”,堵癱整條線路的情況也同樣讓人們記憶深刻。
  2018年,2路電車線新更換的首批6部雙電源無軌電車正式上線運行,這種新型電車脫離“辮子”照樣可以跑,如果遇到車輛或線網故障,雙電源無軌電車就能直接脫線運行,避免電車集體“趴窩”了。如今,5路、30路也陸續更換成雙電源無軌電車。
  而此次更換的雙電源無軌電車無論是在外觀還是車內設施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配置易燃揮發物檢測設備、手電一體電磁式電動擊窗器、車頭車尾雷達外,車輛還配備3個反光鏡,極大地增加了駕駛員觀察的范圍,車載攝像頭由原來的4個增加至9個,車外前方兩側與車頂均配備攝像頭,基本可達到全車監控無死角,更可通過車內監控觀察到集電桿的狀態,提高了車輛的運行安全系數。新車上的投幣打卡機也進行了升級,可自動識別假幣,車廂內的前后天窗配置更所謂大大升級,自動過濾PM2.5讓乘客在車廂中盡情呼吸新鮮空氣。
  鐵路,掀開濟青新篇章
  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首次將濟南、青島兩座城市連接起來。115年后的今天,膠濟通道上的膠濟鐵路、膠濟客運專線、濟青高鐵實現“三線并行”。跨越百年歲月,膠濟通道在無聲中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給山東半島上的濟南、青島“雙城記”掀開新的篇章。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轉換時空;城市建機場、騰飛有翅膀。”曾有人這樣闡述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巨大支撐作用。2018年12月26日同時開通的濟青高鐵、青鹽高鐵無疑也有這樣的力量。青鹽鐵路運營時速200公里,連接青島與江蘇鹽城,線路開通后結束了沿線日照、連云港、鹽城3地不通動車的歷史。同時也將青島港、董家口港、嵐山港、連云港等6大港口連為一體。而濟青高鐵的正式通車,也標志著濟南和青島的生活圈靠得越來越近。目前紅島站和青島機場站暫不具備辦理票務條件,青島市民乘坐濟青高鐵可去青島北站。待新機場轉場后,青島北站、紅島站、青島機場站、膠州北站均可乘坐濟青高鐵。正在擴建中的城陽站未來也將??繚喔哞F。雙線的開通也標志著連接山東半島、京津冀、長三角的快速交通大通道正式形成。2018年12月26日,濟青高鐵首趟列車G9217次和G9218次從濟南東和青島北兩個站點同時對開始發,標志著濟青兩地進入“兩小時生活圈”。開通首日,濟青高鐵就售出了9888張車票,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對于經常往來濟青兩地的商務客人來說,將2個小時50分鐘的車程縮短至1小時40分鐘,這本身就是出行體驗的巨大提升。
  除了濟青高鐵,青鹽鐵路的通車對青島旅游發展也是一大利好。作為全國高鐵網中“八縱”之一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照、連云港、鹽城等城市首次與青島串成一線,沿途不少市民的出行方式及生活方式,都將因這條縱向鐵路線發生改變。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當地的交通狀況密切相關。高鐵的發展對于城市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推動城市功能完善,促進產業聚集都有重要作用,可以說高鐵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地鐵,為城市注入新血液
  如果要為一段發生在城市里的故事尋找時空注腳,地鐵一定是拿得出手的選擇。它所醞釀的風尚文化、彰顯的精神特征、代表的符號標識、提供的通勤便利,不僅獨一無二,而且有著強勁的心理凝聚力和經濟催引力。
  2015年12月,隨著地鐵3號線北段的開通,青島人的“地鐵夢”也終于實現了。作為青島軌道交通的新紀元,地鐵之于青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青島走向未來的一個象征。   因為,一座城市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地鐵。
  “一座城市的地鐵,深藏著一代人,抑或是幾代人的夢想……”作為國內較早籌建地鐵的城市之一,青島對追夢地鐵的感觸尤為深刻。擁有一條快捷舒適的地鐵,是青島多年的夢想。早在1987年,青島市便開始籌劃地鐵建設。當時,根據南北線“乘車難”的現狀,青島市有了建設地鐵的構想,并抽調了公交公司等幾個單位的專家,開始了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工作。但這個夢,卻做得有些曲折和漫長。從1991年成立地下鐵道工程籌備處,啟動地鐵前期工作,到1995年因各種原因暫時擱置;從2008年重新啟動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到1年后的規劃獲批、奠基。青島地鐵才駛入了建設的“新軌道”,掀開了新的一頁,2010年下半年,地鐵3號線全面開工建設。2012年,地鐵2號線破土動工……歷經20多年的跌宕起伏,青島的地鐵夢終于落地生根。
  作為青島市單項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的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青島地鐵不僅牽動著青島900多萬市民的心,更是城市決策者眼中頗為關注的重要議題。結合青島的城市定位,青島地鐵提出了“兩個工程”的建設目標,即人民滿意的安全放心工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確立了“安全、高效、人文、活力”4個建設理念。
  在青島地鐵建設過程中,城市決策者還提出,要將文化基因“注入”青島地鐵,向世界展示青島獨特的城市特色。如今,青島地鐵2號線、3號線、11號線、13號線相繼開通運行,讓我們對未來的出行和生活,充滿了暢想
  地鐵不單是一種交通工具,還是一種文明,一種生活方式。地鐵讓我們回家的路更暢快,讓我們從此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地鐵構建的完善配套圈,無疑會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
  對于普通市民而言,地鐵意味著穿越城市,可以用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地鐵帶來的是市區概念的延展,當地鐵的速度縮短了時間,城市的距離就越來越近,城市的規模也因此可以越來越大;專家說,地鐵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器。
  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地鐵飛馳中,青島與現代化大都市的距離越來越近。
  速度,進入“動車組時代”
  2018年12月5日6點20分,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首趟“復興號”列車G178次發車儀式在青島火車站舉行。此次開行的G178次是首趟青島開往北京南的“復興號”列車。與“和諧號”相比,“復興號”車體更寬更高、乘坐舒適性更好,而且增加了高兼容性等優勢。據悉,“復興號”列車高度從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旅客登車后會感到空間更寬敞了,而且座椅間距也增大了。
  與此同時,每個席位號直接變成了顯示屏,能直接顯示該座位售票情況,具體為用不同顏色顯示已售、未售、預售等狀態。而且每兩個座椅就有1個插座,每3個座椅有2個插座,插座上還有USB接口。每節車廂的外部都有“復興號”的字樣。而此次列車的型號是“CR400AF”,車身以灰色為底、紅色為“腰帶”,被稱為“飛龍”。
  “復興號”是中國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品牌標準動車組,它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線型頭型和車體平順化設計,車型看起來線條更優雅。
  為了給“復興號”的開行儲備優秀人才,青島客運段優中選優,挑選出政治素質高、相貌甜美、業務精湛、能力突出的乘務人員,進行多輪安全、乘務作業標準的相關知識學習,確保擔當人員熟悉列車設備、作業程序和關鍵環節,并進行了禮儀儀態和服務技巧的訓練,以保證每名乘務人員每次都能以最專業優雅的姿態出現在旅客的面前。
  該段在中國馳名商標“海之情”的品牌服務魅力的基礎上,通過人性化、特色化、細致化的服務,將工作做好、做細、做到旅客的心里去,與廣大旅客共建和諧旅程,開啟新的高鐵時代序幕。
  為了讓旅客放心乘坐“復興號”高速列車,強大完善的智能化感知系統,滲透到中國標準動車組的每個毛細血管里,大大提升了列車的“警惕性”。全車設置了2500余項監測點,比以往監測點最多的車型還多出約500個,采集車輛動態信息達到1500余項,包括安全性能、環境信息(如溫度)等,并記錄各部件運用工況。為全方位、多維度故障診斷、維修提供支持。
  同時,“復興號”高速列車的頭部和車廂連接處,還增設碰撞吸能裝置,若在低速運行中出現意外碰撞時,可通過裝置變形,提高動車組被動防護能力。列車出現異常時,可自動報警或預警,并能根據安全策略自動采取限速或停車措施。此外,還采用遠程數據傳輸,可在地面實時獲取車輛狀態信息,提升地面同步監測、遠程維護能力。
  如今,“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風馳電掣,勇往直前。
  隧道,開通“青黃”新時代
  2011年,膠州灣海底隧道通車運營,曾經的“青黃不接”漸成歷史,輪渡也在逐步淡出青島人的生活。
  如今,屬于青島的第2條海底隧道也將正式亮相,據了解,青島第二海底隧道項目自2012年啟動前期研究至今,已進行了多次論證。項目黃島端接疏港高速,青島端在海泊河入??诟浇顷?,隧道全長15.89公里(隧道海域段長11.1公里),相比膠州灣隧道的7.8公里的長度,第2條海底隧道長度翻了一倍,其中海域段長11.1公里,是目前籌建的中國最長公路海底隧道。項目采用分離雙洞形式,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兼一級公路標準,客貨通行,中間設服務隧道。
  作為連接膠州灣東西兩岸中部地區的城市快速路,第二海底隧道將重構青島市環膠州灣的空間發展格局,均衡全市域的交通路網結構,為建設國際海洋名城提供關鍵助力。
  據介紹,第2條海底隧道定位于連接青島東岸與西岸城區的又一條全天候的跨海通道,這條隧道的修建使得西城區和東城區之間的聯系更加便利和緊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青島已建成和開工在建的跨海通道共4條,分別為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地鐵1號線和地鐵8號線。   大橋,使“天塹變通途”
  青島跨海大橋橫跨青島膠州灣,把青島東、西兩個主要城區連接起來。東起主城區308國道,跨越膠州灣海域,西至黃島紅石崖,路線全長約35.4公里,其中海上段長度26.75公里。青島側陸上橋梁5.85公里。紅石崖側陸上段橋梁及道路共0.9公里,紅島連接線長1.9公里,該項目總投資達到99.38億元。
  青島東西海岸之間有寬闊的膠州灣天然隔斷,水路交通常因大風、大霧而停擺,貨物運輸不得不依靠舍近求遠的環膠州灣高速公路來實現,給東海岸、西海岸的貨運客運帶來極大不便。建成后的跨海大橋破解了膠州灣的天然瓶頸制約,使“天塹變通途”。
  青島跨海大橋(北橋位)項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沒有邀請外國專家共同“打造”。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近50年來,曾完成橋梁勘察設計100余座,其中跨長江、黃河及海灣的特大型橋梁50多座,在業內極具口碑。中交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凡超,曾親自率領項目設計主創人員一行,先后到大橋工程勘察項目部,查看代表性鉆孔的巖芯大樣,聽取了關于整個橋址區地質的情況介紹。青島跨海大橋還是國家高速公路路網規劃中的青島至蘭州高速青島跨海大橋島段的起點,也是山東省“五縱四橫一環”公路網主框架中南濟青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該市道路交通規劃網絡布局中膠州灣東西岸跨海通道中“一路、一橋、一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繁忙的海上黃金通道。
  機場,建設東北亞航空樞紐
  據介紹,青島膠東機場今年將實現轉場運營。為保障新機場轉場后市民游客快速抵離,目前青島市正全力推進新機場高速和周邊普通國省道改擴建等重大工程,積極協調包括鐵路、地鐵、機場快線、長途汽車、公交車、出租車等在內的綜合運輸服務向新機場聚焦,全力打造公路建設、軌道交通、道路運輸、應急運輸4大保障體系。
  到2020年底前,新機場高速連接線(雙埠至夏莊段)等部分項目建成通車,膠州灣拓寬改建創造條件加快實施,不斷提高新機場配套路網通達能力。起自五四廣場站、終到鐵路膠州北站、長60.7公里的地鐵8號線,串起新機場、鐵路紅島站、鐵路青島北站等重要交通樞紐,與地鐵2號、3號線銜接換乘。地鐵8號線北段(青島北站膠州北站)計劃于2020年6月開通運營。遠期規劃是:規劃建設新機場配套“四橫五縱”骨干路網,由全封閉快速直達的高速公路、全天候可靠運行的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組成,輔以地方市政道路,形成完善的機場集疏運路網體系。其中,四橫包括青銀高速、北部快速路、正陽路和膠州灣高速;五縱包括雙元快速路、華中快速路、機場高速、機場西快速和沈海高速。
  只有一座城市的交通事業發展起來,它的經濟才能飛速提升,從而推動城市文化的越步,青島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從建制前到今天,公路、鐵路、航空、地鐵的共同發展,讓青島已逐漸成為山東半島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7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