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風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宋詩具有獨樹一幟的特色。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曾說:“唐人詩主情,宋人詩重理”,唐代的詩歌以抒發感情為主,宋代的詩歌則注重說理。《春日》這首詩便是宋代說理詩的代表,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
作為儒學大師,朱熹的文學作品極富哲理和思辨特色。從字面上看,《春日》是一首游春詩,從開頭至結尾,字字都體現著春天的氣息。但若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這首詩就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了。第一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已透露出豐富的信息。泗水之濱是什么地方?它就是孔子當年授徒講學的所在,具體地點在今曲阜市北的泗河一帶。
然而,現實中,朱熹并沒有到過曲阜。因為自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后,山東地域便成為金朝的統治區,歷史上也沒有過朱熹出使金國的記載。那么這首詩是如何寫成的呢?若熟讀朱熹的詩作,就會發現其詩中常有隱喻之處,該詩提到的在泗水邊游春,當另有所指。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為儒學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朱熹雖然一生都沒有去過曲阜,卻并不影響他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在這首《春日》中,他將對儒學圣地曲阜的憧憬和學習儒家思想的感受,通過游春這一具體的意象表達出來,可謂巧妙至極。
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歸魯后,便在曲阜的洙水與泗水之間聚徒講學,在這里,他“刪詩書、定禮樂、系周易”,后世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如今,在位于曲阜市東北4公里處的洙泗書院里,依稀還能尋見當年孔子講學的影子。書院內古柏參天,深幽雅靜,置身其中,令人神游千年。漢代至宋代,洙泗書院均名先師講堂,從元代起才改稱洙泗書院,它是歷朝歷代儒家學子向往的儒學寶地。
結合朱熹儒學繼任者的身份來欣賞這篇佳作,便會得到另一種體昧。詩中描繪的種種景色,其實就是指代的孔子和他的儒學思想。全詩可這樣解讀:在風光明媚之日研讀儒學經典,神游泗水之濱,儒學的博大精深,令人嘆為觀止,每讀至一處,就會有新的發現,如果能夠參透圣人之道,那么就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就能從儒學豐富的內涵中獲得更多的助益。
讀朱熹的《春日》,可以很自然地讀到舂日里的景象,如果不細加琢磨,這便是一首非常有麗面感的游春詩。但朱熹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將哲理寓于情景之中,目的在說理,卻又絲毫不顯露說理的痕跡。讀罷使人如沐春風,于無形中得到教化。
雖然沒有真的去過曲阜,但朱熹能將春日景色寫得如此自然,也與他自身的體驗不無關系。朱熹非常喜歡四處游歷,游歷過后,山水景物便成為它詩作中的“常客”。據記載,朱熹“聞有山水佳處,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焉”,只要他聽聞有山有水的好去處,即使繞道數十里,也要去游覽一番,“登覽競日,未嘗厭倦”,即使登高覽勝一整天也毫不厭倦。其積極的人生態度,于此可見一斑。此外,朱熹還勸誡學子“覓句休教長閉戶,出門聊得試扶筇”,讀萬卷書的同時,也要行萬里路,從實踐中開闊眼界、增長學識。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名作《觀書有感》也是一首與《春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說理詩?!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被后世無數學子用以自勉。
編輯/魏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