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沐先賢哲思,悟人生智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選修課的教學重視學生思維的延伸和拓展,其思考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對于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內化于心+外修于行”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有益于立德樹人的落實。
  【關鍵詞】文言文;先秦諸子;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與高考的文言文學習要求來說難度稍大,而且先秦諸子與學生所處時代相隔久遠,他們的思想難以被學生理解。那么學生為什么要讀先秦諸子?《先秦諸子選讀》教材說明指出,本課程旨在通過學習先秦諸子論著,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作為一名高中生,必須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因此,學生讀先秦諸子論著,可以領悟先秦諸子的思想內涵,汲取先秦諸子的思想精華。
  一、內化于心,引導學生領悟先秦諸子的思想內涵
  從先秦諸子論著中,學生能讀出什么人生智慧?概言之,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老得智,讀莊得慧,讀墨得力行,讀韓得直面,讀荀得自強。這些思想精髓是我們文化的根。學習《先秦諸子選讀》的過程就是文化認同、精神尋根之旅。
  1.重視學生的積累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知音》中明確指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語文能力的形成沒有捷徑,質變飛躍必須以閱讀積累的量變為基礎。閱讀是一種吸納功夫,把外來營養轉化為表達交流的能力,中間還需要有一個理解、融合、內化的過程。
  世移時易,《道德經》《論語》《孟子》中的許多思想,都有其時代局限性。首先,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前要提前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并在閱讀時加以甄別,找出值得向學生推薦的重點篇章,批注品析,讀出自己的見解,并聯系現實做由此及彼的遷移,為學生活用經典提供范式。其次,教師為學生整理《先秦諸子選讀》的譯文,供學生閱讀。最后,學生對經典文本的摘抄、誦讀,不是對文段的簡單照搬,而是把閱讀中那些剎那感受用文字定格下來,用文字表達所思所感的過程,也是閱讀收獲的梳理、發酵過程。
  2.通讀名家的解讀
  教師可以推薦相關的名家解讀給學生通讀,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傅佩榮的《解讀老子》、鮑鵬山的《風流去》等,進而對各家之言獲得較為經典的、較為全面的理解。由于受年齡、閱歷、經驗的限制,學生對高于自己閱讀水平的文本,在閱讀理解上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問題設計、閱讀分享(包括口頭分享和練筆分享)為學生和閱讀文本之間搭建橋梁。另外,教師組織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盡心知性,保民而王——孟軻與〈孟子〉》《墨子的藥方》等,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先秦諸子的其人、其事、其思想。
  3.教師對教材的處理
  面對選修課本中數量眾多的文章,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合理剪裁,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有重點、有目的地解讀文本,領悟文本。例如,第一單元《論語》選讀節選了七篇文章,其中有談到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執著,有談到孔子與弟子的師生關系,有談到生存的大智慧,有談到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有談到對“義”的堅守,有談到教育思想和方法,有談到“學”特殊的概念的意義——修身養德,等等。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梳理、精選、排序。首先,筆者與學生共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從培養人的角度談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其次,關于“仁”的理想,追求的過程是艱辛的,任重道遠。孔子是如何追求“義”的?我們通過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一文,感受孔子追求“義”的執著精神。再次,儒家歷來重視“學”,為什么要“學”,“學”什么內容?我們研究了《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從中領悟修身養德的重要性。最后,我們通過閱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文,學習孔子身上的生存智慧。經過學習,學生對孔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二、外修于行,激發學生汲取先秦諸子的思想精華
  1.每周一篇隨筆
  在教學中,筆者布置課外練筆,讓學生在學習先秦諸子文章后,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如學生對“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理解,舉了釣魚的故事。
  【學生習作片段1】
  選擇埋頭悶釣的人稱之為A,選擇將釣魚方法傳授給他人的人稱之為B。 A性格孤僻,不喜于人群之中生存,選擇自己獨處,將魚塘當作自己安靜的處所,不多擾他人,讓自己安靜。仁者,思他人,慮自己,后安于仁。將自己置于讓自己和他人都舒心的地方,不就是仁者安仁嗎?
  B授人以漁的做法,在讓大家都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也讓自己成為授漁的最大獲利者,收獲了朋友。于現代社會來說,這便是機會和境遇。一個懂得利用仁來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真可謂之智者。智者,知仁而利用仁,利他人也利自己,不就是知者利仁嗎?
  所以,A和B都通過“仁”來使自己位于周身環境的優勢地位,足見“仁”的重要性。
  從學生的感悟和思考來看,學生在閱讀積累中,逐漸形成思考辨析能力。
  2.每課一句名句感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因此,學習《先秦諸子選讀》之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自己聯想、體會、討論,讓思想發生碰撞。例如學生對“子曰:‘君子不器”頗有感悟。
  【學生習作片段2】
  君子的范疇自先秦以來早已擴大許多,現在學生都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關于器,卻有著不同的解釋。朱熹說:“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彼J為君子應多才多藝,涉獵廣泛。時代變遷,依我之見,在當下,君子不應如器皿一般天生為人所用,千篇一律。   器具,如酒杯、碗筷等,各有用處。人不能用筷子好好喝湯,也不能用酒杯好好吃飯。但人渾身都有著不確定的因素,如搞生物的人也能去研究化學,失去聽力仍能創造音樂,社會因此亂套了嗎?沒有。人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反而碰撞出了更大的火花。因此人與器皿大不同,人更靈活、更多變,也更具創造力和活力。
  然而現在有些人身上仍帶著器皿的影子,正如王小波所說的“花剌子信使”般迎合大眾的口味,沒有自己的特色,如同充斥網絡的“網紅”,看起來似乎都長得一樣。一個人靠嘩眾取寵走紅,便有千萬人爭著去賣丑。大數據時代似乎并沒有讓人們的文化生活真正豐富起來,許多人仍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每日接收著同樣的信息,如同一個個平淡無奇的器皿。這個世界需要“反叛者”,需要從器皿中逃出。
  從學生的感悟和心得來看,他們已經走出了初步理解的階段,開始思考《論語》對于現實生活和自身成長的重要指導意義。
  3.小組活動安排
  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學習,學生對先秦諸子思想獲得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但這些理解和認識還是零散的,需要進一步系統梳理、整體把握,使認識進一步深化,境界進一步提升。為此,我們進行了專題研討。班級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形成了以下專題。
  專題一:從餐桌禮儀看孔子的“禮”
  專題二:用孟子的民本思想解讀中國夢
  專題三:莊子談笑論生死
  專題四:讀荀子的唯物論——人定勝天
  專題五:品莊子的養生之道
  專題六:暢談老子“反”的辯證思維
  專題七:用墨子的“兼愛”解讀大國外交
  專題八:比較韓非子的法治與現代法治
  下面以專題六為例,具體闡述教學實施過程。
  首先,選擇主要文本內容,進行反復研讀,厘清思緒內涵。專題六的內容研讀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其次,梳理專題內容,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對專題內容進行研討。利用逆向思維,“反”出大智慧,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最后,學生制作PPT,進行專題演講,課后完成一篇作文。
  選修課的教學比較重視學生思維的延伸和拓展,其思考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對于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針對這一課程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思考、探索和總結,才能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關于《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筆者在吸取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嘗試,形成“內化于心+外修于行”的教學模式,希望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有益于立德樹人的落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7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