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荀子“樂教”思想的教學意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荀子的“樂教”思想來談對當前學校教學的意蘊。從荀子“樂教”的含義得出樂教具有陶冶人性,化性起偽的作用。從為何要“樂教”的角度,提出了“樂教”具有表達人的共同情感、道德教化、心靈溝通這三個方面的功能。并且由此提出了在教學中通過配樂導入,創設氛圍;由情入境,激發學生情感;以樂立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樂教教學策略。
關鍵詞 “樂教”思想 荀子“樂教” 教學意蘊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荀子是先秦樂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孟子“辟楊墨”的基礎上,提出了“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積極推進孔子的“成于樂”的成人指向。從荀子的樂教思想中認為人的教育可以從感官到實踐,從感性上升至理性,將“審美”和“品德”的培養相互融合,使人的感官、認知和行為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在核心素養的具體實踐中,當代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式逐步受到各中小學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但應試教育背景下,大多數一線教師仍然忽視了“樂教”的作用,荀子的樂教思想對于解決當代教育問題具有啟示作用。本文主要從何謂“樂教”、為何“樂教”、“樂教”思想的教育意蘊做具體闡釋。
1何謂“樂教”
孔子的“樂”是以“仁”為基礎,從個體對理想的追求而展開的“樂”,這種追求是精神上的追求,將社會責任感作為追求的尺度,而并不是對物質上的追求。孟子的“樂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之上,更多傾向于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強調個體嚴于律己自我反省。但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自身的反省是遠遠不足的,還受教育、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多方面的影響。
相較于孔子和孟子的“樂教”思想,荀子的“樂教”觀更具有時代特色,更能適應當時社會的和個體的發展。荀子認為: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保?《荀子·樂論》) 聲樂的第一個特點是“人也深”,即能夠深入人心。第二個特點是“化人也速”,即感化人心。樂教的本質是“善民心”即勸人向善,音樂具有化性起偽的功能,使人去惡向善。在荀子看來,樂教在“化性起偽”的過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音樂以其陶冶情操的方式,重塑個體的心靈,并外化為外在的行為,實現社會的良好風尚。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樂教不僅僅指表層的音樂教育,它從感性的基礎上上升至理性范疇。在教學中運用“樂教”的思想,能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能增強教師與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性。陶冶學生的情操,重塑學生心靈與道德風尚。
2為何“樂教”
2.1樂教可以喚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共同情感
人的心情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產生情感上的波動。荀子說:“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革由,歌于行伍,使人之心傷。”(《荀子·樂論》)意思是說,人是感情動物,所以當人聽到哭泣的聲音時,會心生悲痛;當聽到壯烈激昂的軍歌時,心情會為之動蕩。可見不同的音樂會使人的心情會隨之有不同的反應。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距離。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樂教可以創設所需的情感氛圍,鋪墊情感基調,使得學生與文本和老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
2.2樂教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荀子指出:“君子樂得其道,可以善其民心?!保ā盾髯印氛摗罚┻@就是說,由于樂的審美功能中本身蘊涵著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不同的人們都可以通過對樂的欣賞得到道德的升華。作為統治者可以通過樂提高道德修養,作為百姓可以通過樂樹立善良品性,從而達到君德民善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善用樂教,作為教師通過樂教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同時教師通過以身作則和樂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觀,使學生善良、有愛、團結和積極向上。
2.3樂教具有心靈溝通的功能
荀子指出:“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荀子·樂論》)音樂可以使地位不同、等級不同的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達到思想上的統一,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所帶來的體驗在性別、年齡和智識上是不分高低的。因此不論是還未入學的幼童還是有一定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生,更或是有豐富人生閱歷和知識的成人,教師都可以通過樂教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再加之教師言語上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3如何“樂教”
在當代課堂教學中,引入音樂創設情境教學方式可以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被不同的學科所引用,其中應用最多的學科有語文和英語。如何具體應用并達到良好的效果,此處作以淺析。
3.1教學中配樂導入,創設氛圍
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播放已經準備好的音頻或視頻文件,學生容易被這樣的氛圍所影響,甚至有些學生會沉浸其中,打鬧的學生也容易安靜下來,學生的注意力從課下轉移到課上,這樣學生更容易以一種輕松自然的狀態進入課堂,教師也能更好地開啟接下來的教育內容。例如,在課堂上教學的篇目是悲傷凄婉的,那教師就使用哀婉的音樂。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從課下的浮躁轉為課上的靜心,還能使教師順勢情境化導入課堂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本堂課的求知欲。教學篇目是歡快愉悅的,就播放歡樂的音樂。在這種音樂的渲染下,使學生的思想也沉浸其中,教師再加上稍許的點播,激發學生更多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接下來學習的內容。倘若教學篇目是歌頌型的,可以播放感動人心的音樂,舒緩又扣人心弦的樂曲,再加上教師深情的語言,學生心中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感,這種情感會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2教學中以情入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一堂有節奏感的課堂中,能起到震撼學生的內心的作用,達到啟迪人心、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荀子在《樂論》中說音樂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肯定了音樂與人的情感是有關聯的,人有了情緒情感才能創作出音樂,童年過音樂反過來也可以激起人的情緒和情感。首先在語文教材中的文字也表達著某種情感,音樂可以激起學生的這種情感,而通過學生對文字的深入的了解,反過來這種情感又會變得越來越強烈,長此以往學生在理解文本主題的難度會逐漸減小。其次在英語教學時如果能把抽象的單詞轉變為形象的日常生活用具,將枯燥無味的句型學習轉變為風趣生動的生生對話或師生對話,學生在理解時難度就會降低很多。最后對于一些文本內容與學生本身有著歷史距離的,甚至有些已經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通過過播放音樂或觀看視頻,可以強化學生歷史材料學習的背景,拉近學生與歷史材料之間的距離。
3.3教學中以樂立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修身養性,荀子在《樂論》中提及“移風易俗”,認為重視音樂是君子注重德行的表現,音樂可以改變人的性情。荀子注重以雅樂所蘊含的“可以善民心”的道德功能來育人。對學校德育工作來說,要寓教于樂,通過開展德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體驗中潛移默化的獲得道德教育。對正處于道德形成關鍵期的中小學生來說,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采用具有鮮明時代感與民族特色的音樂進行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還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如在各類競賽活動起始和結束時播放一些贊美和歌頌祖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379-382.
[2] 鄯愛紅.試論荀子樂教與成人之道[J].孔子研究,1999(04):64-72.
[3] 周干明.中華樂教思想對誦讀教學的指導意義[J].語文建設,2018(05):80-82.
[4] 姚迎春.先秦儒家“以樂修身”思想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107-111.
[5] 胡海靜.荀子《樂論》思想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