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美德,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探索全新教學改革路徑的過程中,要注意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還要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維護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針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進行了研究,為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 傳統美德 小學生 良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小學生實現健康成長的基礎,所以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小學學校開展小學生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作為重點,并通過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豐富教育內容,使小學生受到感染,逐步成長為擁有美好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人,為我國社會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具體解析,傳承優秀民族優秀美德助力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可以從多角度入手進行研究,為小學教育改革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加強師德建設,落實品德教育
  師者,人之楷模也。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是小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在落實習慣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師德建設,以教師為榜樣教育和感染學生,能為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營造相對健康的空間,進而使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取得顯著成果。同時,借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師德建設工作,教師率先垂范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能發揮帶頭引導作用,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覺加強對良好習慣的培養,切實突出教學有效性。
  如我國優秀民族傳統美德中有修身立德方面的內容,認為人成長過程中應重視自身人格修養,并且將律己修身作為行為準則,通過合理的管理自己和約束自己建立道德層面的自我。針對這一民族傳統美德,在加強教師建設的過程中,小學教師應該將慎獨、自省等作為自身行為標準,并自覺養成踐行道德標準的良好行為習慣,以此為小學生做好榜樣,促進小學生品德教育作用的發揮,使他們在生活中能自覺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堅守正確的成長方向。如此,在教師修身立德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就能逐漸養成善于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行為習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會明顯提高,也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這對學生的成長和小學教育階段教育質量的整體性提升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
  2愛心澆灌心靈,培養良好品質
  蘇聯著名教育學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應該愛護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呵護每一個學生的幼小心靈,只有在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方面用愛心澆灌心靈,保持足夠的耐心維護他們的成長,才能為小學生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逐漸養成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實現健康成長的目標。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用愛心澆灌學生心靈的過程中可以選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作為教學資源,以此為切入點點燃學生的熱情之火,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下確保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和愛護,進而在和諧的文化環境中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真正養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品質。
  在具體選擇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時,教師可以從仁愛和兼愛等思想入手,通過在校園中宣傳尊老愛幼以及仁愛思想等,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崇高氣節,進而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逐漸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此時,為了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有機整合,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向學生灌輸仁愛之心方面的內容,用愛心澆灌學生的心靈,還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的學習轉變為外在的行為規范,如帶領學生到敬老院關心孤寡老人,或者參加義工活動等到福利院關心孤兒群體的生活環境等。這樣,學生不僅能在傳承傳統美德的同時感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的關愛,形成健康的精神狀態,還能實現愛的輸出,養成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行為習慣,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一份子,爭取未來能夠為社會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
  3拓展課程實踐,落實習慣教育
  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一切學習內容都關系到他們美好品德的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特別是對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課程而言,課本中圖文并茂的講解了如何踐行美好品德、培養良好的習慣,并設置了一定數量的社會實踐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實現對理論知識的內化,讓學生在傳承民族美好品德的同時內化為品德修養,外化為行為表現,形成獨立的個體,實現健康成長的目標。所以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可以拓展課程實踐活動,在實踐環節促進習慣教育的落實,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也能加強自身修養,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如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就涉及到愛護公共財物方面的內容,教師以此為切入點,可以選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方面的傳統美德思想作為拓展課程實踐的資源,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方面內容的基礎上,積極組織開展“愛護公共財物,從無做起”“珍惜一花一木,從小事做起”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實踐中,將愛護公共財物的思想向學生的思想延伸,約束學生的行為,強化他們的自律性,進而實現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愛護公共財物的樂趣,還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有助于進一步維護學生實現健康成長的目標。
  4營造和諧校園,浸潤健康思想
  良好的環境會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小學生生活在校園中必然會受到校園環境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在傳承優秀美德并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學校和教師要認識到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在墻壁上布置與民族優秀美德相關的古代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通過詩書教育讓學生領悟并內化到行動中去。并建設相應的學習溝通原地,讓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同時能有效溝通和交流,更加便于小學生受到暗示和感染,使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進一步培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校園廣播和校園網站建設,在校園廣播和網站中分享現代社會傳承民族優秀美德的經典案例,引導小學生尋找傳承美德并培養自身行為習慣的切入點,為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如在布置校園環境時可以選取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岳飛的“精忠報國“的愛國故事,也可以選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的修養教育內容,還可以選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方面的自強思想等,打造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使小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為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保障。又如在校園廣播和校園網站的建設方面,可以嘗試設置校園小明星板塊和美德傳承板塊,一方面將學校中踐行傳統美德效果好、已經具備一定良好行為習慣學生的相關事跡做成簡單的報道在校園公眾信息平臺上分享,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染,發揮榜樣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選取社會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可以從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選取徐本禹的事跡,讓學生了解他“少說一點,多做一點?!薄跋M约合窀鸩瘢c燃千千萬萬人的愛心“等方面的先進思想,進而突出教育效果,使小學生能夠對民族傳統美德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如此,通過合理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環境,在校園環境中浸潤積極健康的思想,就能夯實小學階段傳承民族優秀品德的基礎,引領小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致力于將每一個小學生都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美德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和思想,通過引導小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維護他們健康成長。所以在探索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加以研究,制定多元化的培養方案,有效引導小學生逐步實現全方位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李玉梅.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05):867.
  [2] 丁志秋.承國學智慧揚美德情懷[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9):94.
  [3] 劉英.傳承書法文化培育厚德人才[J].遼寧教育,2018(15):24-25.
  [4] 李維樂.國學立德禮儀立行——淺談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禮儀的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07):1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2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