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生成性教學則是指教師根據課堂中的互動狀態及時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的教學形態。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成性教學需要我們精心預設,留出生成空間;創設話題,營造生成情境;互動交流,發掘生成資源;巧設質疑,把握生成契機,實現課堂資源的有效融合與理想建構。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 生成性教學 策略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習得,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進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從另一方面來講,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而正是這種無法預知或意外,構成了課堂最精彩的樂章。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靈魂工程的課,是需要通過矛盾沖突、情感體驗才能實現道德內化、知行轉化的,因此可以這樣說,生成永遠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魅力所在。那么,教師應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生成性教學呢?筆者以為,這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與要求。
1精心預設,留出生成空間
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把課堂上的一切都算計在內,把“意外情況”“節外生枝”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無立錐之地。因此,教師要確立生成的意識,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主要把握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并以民主的態度,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要相信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訴求,有自己思考問題的特殊方式。由此,對于教學預設中的開放性情境,他們會各有自己獨特乃至怪異的看法,而課堂則是這些不同價值觀念在交融與碰撞、辯難、生發中,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和道德的內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不要把心思都放在死板地執行教案上,而要多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案,給生成留出空間。
如在《政治生活》“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框中,教材主要以聽證會為例來進行說明,預設中也認為這個事例能較好地說明共同決策的方式和意義,就把它作為一個主要的話題來解讀,為了給生成留下空間,設計了一次模擬聽證會,并就過程發表觀點和相互點評。課堂是熱烈和民主的,學生都能充分表達觀點,這時有個學生卻提出:物價聽證會總是聽證一次價格漲一次,有什么意義?觀點一出,立即引起了學生的爭議,并且有很多學生認同這個觀點。這是預設中沒有考慮到的,并且涉及到民主決策的必要性和意義這個關鍵性內容,如果教師敷衍過去,這堂課就沒有了說服力。筆者沒有回避,而是針對這個觀點,臨時設計了“物價為什么聽證一次漲一次?”“聽證會真的沒有意義嗎?”等問題讓同學進行討論。然后把第一個問題引導到聽證會作為民主決策的一種形式,目前還是一個新事物,物價聽證會也主要是把準備漲價的拿出來聽證,隨著制度的完善、范圍的擴大,這種情況會得到改變;第二個問題從聽證會切入,就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從民主決策本身的意義來強調,促進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2創設話題,營造生成情境
話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討論的方向,引發人們發表各自觀點的標題。話題和問題是不同的,話題是開放的,問題是相對單一的:話題中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可以各抒己見,問題往往是教師問學生答,觀點受教師控制,學生是被動的。在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于以問題的方式來設計教學,習慣于單向的我問你答,是造成課堂生成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課應當大力提倡話題教學,通過情境設置、開放話題來促進生成。
如在講到高三《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以過年放鞭炮為例,以“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財富還是包袱”作為討論主話題,學生按觀點分成兩組,先組內合作交流理出主要觀點,再派代表發表觀點或進行辯論。這樣的話題是充分而開放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內容是學生極度關注的,所以課堂肯定是熱烈的。各執一詞的針鋒相對引發的矛盾沖突、觀點碰撞不斷將話題引向深入,帶給學生很深的體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相互交融,精彩的生成處處可見。教師可以點評、肯定各自的亮點,不必評判對錯。亦可以再進一步引出“傳統文化是利大于弊的還是弊大于利”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從而得出我們應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古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棄其落后的保守的東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促使傳統不斷發展與進步。
3互動交流,發掘生成資源
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有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者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思維方式、回答的問題乃至行為、情緒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學生觀點中涌現的信息資源,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善于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個契機,為課堂生成制造空間,從而給學生搭建一個個展示個性的舞臺。
在其中,教師尤其要抓住對學生觀點的追問和繼續交流,因為在持續的追問和交流中,學生提出或回答的觀點是難以預設的,也是極其寶貴的,是課堂生成的重要資源。同時,這種即時的追問方式,往往會讓學生急中生智,碰撞出思維、情感和認識的火花,展示出無法預約的精彩;就算是被追得“啞口無言”,學生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體驗和進一步思考的動力。對于思想政治課來說,這種追問和持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生活與哲學》是一門內容比較抽象的課程,只有向深度挖掘、廣度拓展,才有高度的抽象,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總是在追問中被揭示的,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總是在深度探索中養成的。
4巧設質疑,把握生成契機
“疑”是思之始,學之由。有質疑才有思考,有質疑才有探究的動力,質疑是課堂生成的重要途徑,也是公民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需要。思想政治課的理論和思想情感認同上總存在著許多質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或直接面對質疑,學生就會有許多觀點想表達,教學就會有許多意外會產生。質疑對于激發學生興趣、對于內容觀點的深化、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用質疑、巧用質疑,在質疑中生成新的問題、新的思考,形成新的生長點。
教師真正的教學藝術不是表現在知識“先知于學生”,而是表現在認識“落后于學生”。因此在一些情況下,教師也可以有意設置“陷阱”,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空間,在自由的話題中探究發現、交流碰撞,然后在課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寶貴資源加以利用。筆者在教學中,經常于無疑中質疑,也從來不回避學生的質疑,總是把質疑當成是一次生成的契機,直接面對,哪怕一時解決不了,存疑也應該比回避好。
強調生成并不是否定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有預設才有教學的思路和方向,才有過程的操控和目標的達成,有質量的生成總是具有針對性的,而不是隨意偏離或過度發揮的;而生成意味著學生主體的參與,意味著學生思想和觀點的呈現,意味著具體教學過程的活化,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無論預設或生成,相對于學生的發展,都只是手段和措施。生成是預設過程中的生成,是話題開放中生出的意外,但一旦生成,就是新的話題,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解決、解決得如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就看教師如何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 范竹發.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的策略探析[J].中小學教材教法,2016(04).
[2] 馬明荃.巧用課堂動態生成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教學資源[J].新課程研究,2017(01).
[3] 余文森.論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07(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