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級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班級作為教學管理制度中的基本單位,管理涉及了多個方面。加強班級建設,充分發揮班級成員的積極性,改變傳統高校班級管理模式,增強班級成員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形成大學班級自我管理模式。
關鍵詞 高校 班級 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高校班級和其他組織有相同的屬性,也有不同的方面。高校班級作為管理體制的基本單元,不但是大學讀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載體,而且還是大學生生活的共同體。大學生與其他階段又有明顯的不同,在校期間的自由度更大,如何發揮一個高校班集體的作用,提高班級成員的參與熱情,充分發揮班級自我管理,最大程度促進班級的凝聚力和個人發展便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1高校班級的特點
高校班級與其他階段的班級有明顯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沒有共同的學習目的
與之前階段不同,班級成員的學習目的不再相同。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大學是系統教育的最后階段。在這階段中,沒有升學的壓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逃課、掛科和降級現象普遍存在。
1.2班級凝聚力下降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同一的班級的生源范圍變廣。班級學生的情況變得復雜。目前大學生中,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缺乏集體觀念。普遍存在張揚個性,對于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
1.3學分制的教學模式淡化了班級概念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采用學分制的培養模式。除公共基礎課和一些專業必修課外,其他課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這就造成同一班級在一起上課的機會較少。寢室小型團體模式代替了傳統班級概念。
1.4學生管理人員數量不足
近些年,由于高校擴招,造成了學生和學生管理人員的比例在逐年擴大。一個輔導員需要管理一個年級甚至多個年級。高校配備的班主任雖然只是管理一個班級,但是往往是專業教師,這對學生的生活等方面管理較少。
2高校班級自我管理模式制度基礎
班級自我管理模式建立,在充分體現民主的前提下需要有完整的班級管理制度、全員積極參與,前蘇聯教育家霍姆里斯基說過: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蓖瑫r還需要有監督體制的建立。
2.1班級管理制度建立
班級自我管理要求高校輔導員、班主任不過多干涉班級內部事務。把班級管理交給班級成員。
班委的選舉通過所有成員民主投票產生。同時,班級成立監督委員會對班長、團支書工作定期檢查。班委其他成員定期向班長、團支書進行述職,班長、團支書定期向監督委員會進行述職。監督委員會有任命、罷免班長和團支書的權利。輔導員、班主任不再是班級事務的決定者,與班級其他成員一樣,有監督班長、團支書的權利。
2.2全員積極參與
把班級事務的決策權交給班級,充分調動班級學生參與熱情,形成班級的凝聚力,增強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班級在入學時,班級成員共同建立班級目標。在這個共同目標的指引下,以班級主人的身份參與班級的日常管理。
班委、班級監督委員會的建立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原則,將班級事務決策權、監督權分離。避免班級一言堂的產生,使得班級成員參與熱情高,優秀班級的建立得到了保障。
3高校班級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學生工作的重心是班級的管理。現在學生普遍沉迷于網絡,班級自我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把學生從虛擬的世界中拉回來。把他們的重心拉回班級的建設中。以創建優良班級為目標、共同成長為手段、集體活動為載體、網絡宣傳為途徑,建立立體化的班級管理模式,構建一個積極向上、努力好學、互幫互助的大學班級的管理模式。
3.1管理團隊的建立和培養
首先,班級要建立班委。班委中核心成員是班長和團支書的產生。應廣泛聽取競選者對班級未來大學期間的規劃。根據競選者的規劃,班級同學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班長和團支書。在選舉過程中,輔導員和班主任僅有投票權,不應過多參與班委的選舉。然后在非班委成員中選舉班級監督委員會。為了避免權力集中,班委和監督委員會成員不應重疊,輔導員、班主任參與到班級監督委員會中,權力與其他成員相同。
3.2班級事務開展
保證班級事務的正常開展,必須遵循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涉及到班級同學切身利益的事情,應該向全體同學傳達。
3.2.1信息要及時公開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班級中除了傳統的QQ群外,普遍建立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班級微博、易班等。在處理班級事務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及時傳達到班級的每個同學。
3.2.2事前商量
在遇到班級重大決策前,采用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集體商議形成最終的決議。班級應有相應的管理規劃,這樣不但可以節約班級管理者的精力,同時遇事又可以及時處理。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
3.2.3事后總結
班級每項事務處理完后,班委應及時總結,并向班級監督委員會進行匯報。將工作總結發布在班級群中,讓每名同學了解。這樣可以保證班委和班級監督委員會成員發動變動的時候,把班級事務的影響降到最低。
3.3以人為本,建立相應激勵和處罰機制
在高校的規章制度中,有對學生干部激勵和處罰的相應機制,這樣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干部的成長。在班級中,也應該建立對班級所有同學的激勵和處罰機制,這樣可以增強班級同學的向心力,促進優秀班級的形成,使得班級同學共同成長。
4結語
大學作為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系統的教育,除了教授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在大學中,不妨采用自我管理模式,拋棄小、初、高階段的班主任一人絕對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高校班級自我管理制度,班級成員協同合作,創建優秀班集體,保證每個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文剛.公共教育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
[2] 張惠華.大學班級管理模式探討[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