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與傳統教學在中職藥劑專業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對分課堂”與傳統教學在中職藥劑專業藥用植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6級藥劑專業2個班為實驗組,另2個班為對照組,實驗組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觀察、比較兩組學習興趣、期中考試成績、期未考試成績等情況。結果:實驗組期中考試成績為(80.4±1.6)分,期末考試成績為(83.5±2.3)分,對照組分別為(68.2±2.5)分和(72.8±3.2)分,兩組比較(P<0.01)。結論:實驗組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實踐能力等均優于對照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學生更能主動參與學習,學習積極性及實踐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的提高。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藥劑專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050-02
藥用植物學是培養學生識別藥用植物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后續中藥鑒定技術、中藥學、中藥炮制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前,藥用植物學的教學現狀是教師先上理論課,講授各章節內容,在教學內容上過于強調了學科的全面性,缺乏對地方特色藥用植物的講解,而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思維能力受到束縛。同時,學習完一章節內容后做實驗,實驗課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被動操作,此外,學校統一安排1~2周的野外見習,集中帶教,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而在考核方面又以閉卷考試為主,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嘗試在藥用植物教學中引入“對分課堂”模式,從我校2016級藥劑專業2個實驗組的教學情況來看,取得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從我校2016級藥劑專業教學班中隨機抽取4個班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中2個班分為實驗組,另2個班對照組,各班平均人數為57~58人。實驗組人數為116人,男生32人,女生84人;對照組114人,男生31人,女生83人。實驗組學生平均年齡為(16.61±0.23)歲,對照組為(16.26±0.15)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學生的藥物化學基礎、人體學、中醫基礎學等基礎課程平均成績為(72.16±0.45)分,對照組為(72.24±0.52)分,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二)方法
1.傳統教學模式
為了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作出更為客觀、準確的比較,我們教學改革團隊和授課教師進行約定,嚴格按照相關科學實驗的規程進行全程教學,在對照組采用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1)“對分課堂”的概念、基本流程和要點
“對分課堂”教學也稱PAD課堂,本質是教師用一半課堂時間進行知識的講授和疏導,另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學生用以對所學章節內容進行提問、討論等。教學流程包括講授、獨學、討論和對話等4個基本流程,各個教學流程有其不同的要求和要點(見表1)。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授課班級人數平均是57~58,分成8個大組,每組約7~8人,分組原則是盡量讓學生自由組合,并且指派一名組長,上課之前完成分組。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課時數為54學時,教學內容包括形態學、解剖學和分類學等三大模塊,根據“對分課堂”教學基本流程及其要點,下面以“高等植物器官根”為例,說明“對分課堂”在藥用植物學的應用(見表2)。
(三)學習效果評價
1.比較兩組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荚嚂r間分別安排在第10周和第20周,考試方式是閉卷考試,考題類型包括單選題和X型題。題量是單選80題,每題1分,共80分,X型題5題,每題2分,共10分,滿分為100分。
2.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
采用二維碼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二維碼問卷內容包括提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容易掌握重點內容、提高實踐能力等4個方面。兩組學生通過掃二維碼后進行測試,共有226人參加測試,有效測試224份。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及期中考試成績,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成績的差異;采用人數和百分比描述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
二、結果
(一)兩組學生期中和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比較。
實驗組期中考試成績為(80.4±1.6)分,期末考試成績為(83.5±2.3)分,對照組分別為(68.2±2.5)分和(72.8±3.2)分,兩組比較(P<0.01)。實驗組學生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二)實驗組學生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4)
三、討論
傳統教學中講授法最大特點是傳授知識的系統和高效,但本質是被動學習。在過去400年,最主要的教學模式是講授法?!皩Ψ终n堂”教學法本質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通過提問、討論、演示、操作等方式,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時間分配是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大約各占一半,特點是教師精講,留出探究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差異化、個性化、反思性作業,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收獲,讓學生提前梳理成果、發現問題,有備而來,讓學生輸出學習成果,通過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檢驗、完善學習成果,發現和糾正錯誤的生生互動環節。
通過2016級藥劑專業2個實驗組學生的教學實踐,結果顯示,實踐組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學習興趣、實踐能力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也存在不足,如少部分學生基礎較差、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課堂討論較少等,部分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特別是年齡較大的老師或不熟悉電腦的老師,運用對“對分課堂”教學有一定難度。如何充分調動師生參與“對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孔芳,薛正蓮,楊超英.《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9(7):56-57.
[2]李麗,扈瑞平,木蘭,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人體寄生蟲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4):23-24.
編輯 趙瑞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