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職教師微課應用與實踐的現狀及問題調研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課程必須以多樣性和多變性的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故職業教育微課相較于基礎教育的微課開發應該具有其獨特性。課題組從廣西全區13個地級市選取30所職業學校的50多位教師作為調研對象,進一步了解廣西職業教育微課在開發及實踐應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正確導向和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也為職業教育微課的創新改革和發展提供依據。
[關 鍵 詞] 廣西中職;微課;現狀;問題;調研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016-03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自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第一次給“微課”中文定義至今,教育研究者對于微課的研究如火如荼,用“微課”作關鍵詞在知網上查詢“2016年10月2日”,共查到24279篇文章,其中,2011年6篇、2012年9篇、2013年204篇、2014年1431篇、2015年4824篇、2016年8814篇,排名前20位的基本集中在2013、2014這兩年發表的文章;對24279篇文章按下載量排序,排名前20的文章下載量均超過8000次,下載量最高的是胡鐵生發表于2013年8月1的“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一文,在兩年時間被下載了26810次??梢姶蠹覍ξ⒄n的關注度之高,也說明微課雖是新生事物但近幾年發展突飛猛進。
隨著微課的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不僅關乎課程改革、教育管理、教學方法、師資能力和硬件提升等方面,并且是未來職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本課題對廣西職業教育微課開發、設計與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為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招標課題“職業教育微課創新改革研究與實踐”提供依據和策略建議。
二、研究設計與結果
(一)調研設計及工具
本調研采用課題組設計的《職業教育微課創新改革研究與實踐調研問卷》,主要涉及教師對微課的認識和應用情況、職教專業微課及德育類微課使用需求、微課開發應用中校企合作、跨校合作及師生合作開發的應用現狀調研。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問卷確保由課題組成員現場發放,由被試教師獨立完成后現場收回。對全區13個城市30所中職學校的教師進行調研,共回收問卷56份,而后進行整理與篩選,按問卷題目的30%作為標準,凡不符合要求的都予以剔除,其中有效問卷53份,有效率為94.64%。
本調研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和問卷星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所采用的百分比數據均為有效百分比,由于進行了四舍五入,總和可能存在0.1的誤差,但總體上不影響調研結果(問卷中漏選或多選的題目暫設置為“系統缺失值”)。
(二)調研結果分析
1.調研對象分析
調研對象樣本構成情況從地區分布來看主要來自南寧片區(含南寧、百色、崇左等)占到近五成(49.06%),其余梧州片區(含梧州、貴港、賀州等),柳州片區(含柳州、來賓、河池等),北海片區(含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等)及桂林片區分別占16.98%、13.21%、13.21%及7.55%;從教齡分布來看,年輕教師(1~5年)占到近四成(39.62%),15年教齡以內的占到82.14%,符合現在學校的骨干教師的年齡分布規律,他們的對微課的態度及研究現狀也是當今中職學校的真實反應。
2.中職教師對于微課的認識及使用現狀
通過調研可以看到調研教師中41.51%的中職教師接觸微課的時間不到一年,然而微課從2011年進入中國已經歷了7年的發展。說明廣西中職教師接觸微課的時間還是比較晚的,在認知、制作、應用和經驗等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地區。
調研還發現:廣西中職教師對于微課主要特點的認識還是非常清晰的,約3/4被訪的中職教師都認可。微課視頻是時長約在5~10分鐘的短小的視頻,主要特點是以微視頻為核心,資源構成多樣;交互性強、使用方便;情景真實,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等。說明關于微課特點及優勢在廣西中職教育領域還是深入人心的。
如表1顯示,中職教師對于微課使用的意義高度認可。特別是認為微課對于豐富中職教育教學內容、幫助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這也是中職課程改革及提高課堂效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應加大對微課的普及和研究力度迎頭趕上普教及高校的領先發展水平。
然而,對比中職教師微課的使用頻率調研發現(見表2):大多數中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偶爾使用微課占(60.38%),其中僅有15.09%的受訪教師親自參與制作過微課,在教學中經常使用微課的占比3.77%。數據表明了:廣大中職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及廣泛性還有待提高。既然對于微課認識和評價如此之高,為什么使用頻率如此不低,究竟瓶頸在哪里,這也是在本課題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方向。
微課比賽能激發中職教師參與制作和應用微課的積極性的。從調研看出中職教師從來沒有關注過微課比賽及作品的比例僅占比13.21%,其他絕大多數受訪教師都或多或少的了解比賽、參賽或是關注過微課作品。希望中職學校能采取更多舉措激勵教師參賽,教育主管部門能進一步宣傳和開放比賽平臺,開放獲獎的微課作品的有效使用,促使微課真正成為中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助推器。 3.中職教師微課的制作實踐現狀
調研發現,中職教師參加微課類培訓的機會較少,受訪教師有一半都沒有參加過專業微課制作相關培訓。因為制作微課的專業性需要掌握得軟件多,應用難度大,所以應該加大培訓學習的力度,支持各級學校購買相關正版軟件,升級教師電腦設備,從軟硬件方面為教師制作微課創造便利條件。即使是有條件參與培訓和制作微課的中職教師,在微課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困難。從調研分析微課制作使用的表現方式情況來看:中職教師多偏愛選擇基于PPT、DV或手機拍攝的講課微視頻來制作微課視頻,這種方式比較簡單,容易上手。但是眾所周知,對于中職專業實訓教育現狀來,其實更需要演示操作類視頻及Flash動畫軟件制作的視頻,因其制作成本及技術難度都較高,所以更需要加強培訓、提倡共享,讓中職微課更貼近中職技能教學及實訓課堂。
對于中職微課制作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困難調查發現:視頻后期加工制作成為難中之難,又加上微課制作的培訓機會不多,有限的機會都給了計算機信息專業教師,使得大多數一線專業技能課教師因缺乏微課制作相關技術支撐而打退堂鼓了。如何強化一線專業教師的微課制作技術及難點的培訓,提高職業教育微課的有效應用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廣西中職教師微課應用與實踐的研究及建議
(一)校企合作,化解微課制作技術難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也是解決中職教師微課實踐中難題的重要途徑。建議在現有的校本自制的微課基礎上,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一方面,使學校針對本校專業發展的實際,結合行業發展的前沿趨勢,與行業發展中的優質企業合作開發專業、精準、高品質的微課,在合作的過程磨礪和提升中職教師隊伍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和微課制作技術一流的IT公司合作,突破一線職業教師的微課制作技術瓶頸,提升中職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
總之,校企合作開發微課是職業教育微課創新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要研究提升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避免“剃頭挑子一頭熱”,深化“校企合作”內涵提升制度保障性及合作的長效性。
(二)跨校合作,共享微課制作及應用的成果
如今中職、高職學校不再是單打獨斗、閉門辦學,國家鼓勵和支持高職院校輻射帶動更多中職學校,并且已經暢通了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的多種渠道。
共享是共享經濟中的核心理念,也是對社會優質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的創新嘗試。通過跨校合作,統籌推進精品微課資源等教學資源、實訓基地等實現共享,優勢互補,破解中職學校微課等教學資源建設的瓶頸問題,共同打造一系列職業教育優質資源,提升職業教育水平。
(三)師生合作,打通微課制作到應用的屏障
職業教育微課不應只是教師作為課堂主角,它應該是通過科學優化設計來輔助中職學生自主學習技能的好幫手。從微課的設計、制作及應用都有學生的參與,可有效避免教師一廂情愿制作微課不受學生待見的尷尬,打通微課制作到應用的屏障,其教學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其實,微課制作對于非計算機專業人士而言,師生的難度幾乎是相當的。如果中職教師生能夠攜起手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有助于一線的職業教育教師能有效地克服畏難情緒,全力投入與學生一起攻堅克難,積極有效地開展微課設計制作活動。
(四)強化德育類微課制作,為提升職業教育微課的教育功能保駕護航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德育類微課是中職德育課程的有效補充,以統籌教育學生行為規范、禮儀禮貌、安全衛生、愛國及感恩父母等情感教育為重難點,德育類微課的育人效果猶如寓教于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做人的問題先行解決了,則做事學技術的問題就游刃有余了。
總之,致力創新職業教育微課的多渠道開發及應用是職業教育微課創新的重要思路和探索方向,能夠為更好地解決當前職業教育微課的發展面臨的問題提供依據和經驗對策。
參考文獻:
[1]鄭海誼.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微課程的實踐與思考中[J].中國培訓,2017(7):177.
[2]王玉龍,陳奕如.我國中小學微課開發與應用現狀的內容分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4):56-62.
[3]荀志欣.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職業教育的現狀與創新發展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2016(12):177-178.
[4]王立珍.國內微課研究現狀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2):41-42.
[5]何秋蘭,徐占春.我國微課研究現狀梳理[J].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14-18.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