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童感覺統合研究現狀與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主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等方法梳理有關感覺統合理論及研究現狀,通過闡述感覺統合和感覺統合失調的相關概念,歸納并總結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表現、原因及其研究現狀,指出我國在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建議,以期充實感覺統合訓練理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和訓練實踐。
[關 鍵 詞] 感覺統合;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9.9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122-02
風云變幻,時代變遷,我國國民體質健康問題一直是不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僅靠醫院來醫治,更多時候應該追根溯源。掌握和了解感覺統合理論,對癥下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在全國大力推廣普及感覺統合訓練,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提高孩子身心健康。
一、感覺統合與感覺統合失調的概念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博士A.JeanAyres,PhD,OTR,FAOTA于1972年根據腦功能研究,用于對兒童學習障礙和缺乏自控能力等行為的矯治而系統提出來的,其目的是了解原因,找到提前預防和改善方法。
Ayres博士認為人的大腦將身體上的各種感覺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肌肉、關節等)受到刺激后傳來的信息進行組織、分析、綜合處理的功能,叫做“感覺統合”。反之,各種感覺器官對外界的刺激不能順利地將信息傳遞給大腦,導致大腦不能有效地指揮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此時大腦的高級認知活動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感覺統合失調。因此,感覺統合能力直接影響著兒童生活、學習等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感統教育是一門涉及教育學、醫學、心理學、體育學等學科的綜合學科。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一)身體運動協調障礙
身體運動協調能力不良會導致運動障礙,運動障礙是感覺統合失調所致。身體運動協調不良主要表現為:肢體動作不協調、易跌倒、技能性動作完成不了,如騎車、打球等。精細動作不良,如不會系鞋帶、動手能力差等。
(二)身體平衡功能障礙
身體平衡功能障礙表現有多動、易摔倒、易眩暈、注意力、控制力不良等。
(三)視聽覺語言障礙
視覺感不良:表現有無法流利閱讀、錯字、漏字、錯行、顛倒等。聽覺感不良:表現有聽不見或記不住、忘事等。
(四)觸覺防御障礙
表現為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如害怕陌生環境、依戀父母、焦慮緊張、脾氣暴躁等。
(五)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
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也稱為本體感失常,表現為對空間距離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左右不分、迷失方向等。
這些感覺統合功能障礙會對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表達、控制力等各種能力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兒童正常的生活、學習、運動、人際關系等健康成長[1]。
三、感覺統合失調形成的原因
(一)遺傳因素
人從一出生就帶有父母的遺傳基因,繼承了上一代人的神經系統的特征,這些特征體現在大腦的結構和機能上。上一代人的生理缺陷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人,導致幼兒各種生理缺陷即是先天性感覺統合失調。
(二)母孕期因素
子宮是胚胎生長發育的場所,母體在孕期如自身機能受損、生病、飲食不當、情緒不穩等都可能阻礙胎兒神經系統正常生長,造成胎兒大腦發育不良,導致嬰兒出生后的感覺統合失調。
(三)腦損傷和腦功能障礙
大腦受到撞擊、震動等外力或內部機能病變等影響,都會使腦部細胞受損導致大腦神經體統失常,從而引起感覺統合能力失常。
(四)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家庭的育兒觀念因素
環境對個體感覺統合能力的影響不可忽視,環境包括家庭生活、養育方式、教育觀念等。家長對孩子的活動限制、溺愛、過度保護等會使孩子的感官刺激、鍛煉不足,從而錯失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許多生存技能、生活能力等得不到全面發展導致感覺統合能力失調[2]。
四、我國對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相關研究
任桂英等人最早對我國兒童感覺統合能力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北京市城區學前兒童中輕度感統失調占35.9%,重度感統失調占10.3%,其中感統失調率男童高于女童[3]。單大卯研究表明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情況在我國學齡前兒童中普遍存在,受地域、性別、年齡等后天教育的影響存在差異[4]。毛斌斌調查了某師范附屬幼兒園幼兒,發現4~6歲幼兒中有24.53%感覺統合輕度失調,6.60%感覺統合重度失調[5]。王喜霆研究認為在小學體育課中利用體育器材與體操等體育項目有目標有計劃的有機結合,可以作為感覺統合訓練形成科學的教學結構體系[6]。孫泉研究發現小學低年級兒童感覺統合失調較為嚴重,在性別差異中男性兒童較女性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率高,在地域差別中城郊兒童比城市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率高,應引起相關方面重視[7]。史筱蕾通過運用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對上海市三所幼兒園中、大班幼兒進行感覺統合能力測試分析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現狀,分析感覺統合失調在幼兒中普遍存在,并運用感覺統合訓練融入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的實驗干預,證明感覺統合訓練融入幼兒園體育活動中對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效果[8]。聞劍飛等人選取合肥錦雯語言康復中心16名感統失調兒童隨機分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平衡類體育游戲訓練。結果證明,平衡類體育游戲能改善兒童注意力集中程度及運動協調能力,建議兒童患者盡早進行干預治療[9]。 綜上所述,我國對兒童感覺統合方面的研究主要從臨床醫學方面、幼兒心理發展方面、學校體育教育等方面開展。從目前國內外研究報道看,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可能是導致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感覺統合能力嚴重影響了兒童生活、學習、社交等身心健康發展。目前關于感統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感統失調兒童的訓練方面或者感統訓練對障礙兒童的治療方面,且城市多于農村。
五、我國兒童感覺統合相關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一)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評估工具有待更新
通過梳理我國關于兒童感覺統合能力、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相關研究發現我國關于感覺統合能力的評估工具主要是通過運用北京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于1994年從臺灣奇德兒腦力開發聯盟引進的“兒童感覺統合腦力發展評定量表”(3~12歲用)來測量評定感覺統合失調情況。對我國已有感覺統合能力評估工具的總結與分析,發現目前感覺統合領域評估工具數量少、測量的內容范圍有限,需要與時俱進引入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科學、客觀、豐富、全面的測試量表[10]。
(二)訓練技術與研究水平相對滯后
我國在兒童感覺統合相關研究與美國、日本還有很大差距,直到21世紀初,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才開始出現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機構,至今我國一線、二線大城市逐漸推廣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培訓機構,但也僅部分大城市有感覺統合訓練機構,農村幾乎沒有相關的訓練機構。
由于感覺統合理論、感覺統合訓練傳入我國較晚,我國對感覺統合理論的研究最早是在醫學、心理學方面,以臨床治療針對問題兒童進行的實驗研究,到后期才在預防、干預等方面涉及。諸多原因導致我國整體對感覺統合理念、訓練技術和普及程度上的相對滯后。
(三)感覺統合訓練機構應重視引導糾正家長的教育方式
目前大多訓練機構只注重對兒童本身的專門訓練,父母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常常被人們忽略。研究發現,感覺統合訓練過程中訓練機構和家庭一般把重心都集中在針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相關訓練上,關注點主要在兒童自身問題上,很少有人關注到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孩子身上的問題,實際上都是父母的問題。孩子不良行為和心理問題大都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及其所處的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感覺統合訓練與研究中,家長的教育方式需要得到指導與糾正,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化。感覺統合訓練與家庭教育環境雙管齊下,才能收獲更好的效果,這是值得研究者和訓練機構關注的問題[11]。
參考文獻:
[1]任桂英.兒童感覺統合與感覺統合失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4).
[2]何博,呂琦欣.幼兒感覺統合能力調查與訓練研究[J].新西部,2018(15):65-66.
[3]任桂英,王玉風,顧伯美,等.北京市城區兒童行為問題與感覺統合失調的調查報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34- 36.
[4]單大卯.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在幼兒體育中的應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1):25-27.
[5]毛斌斌.4-6歲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調查與訓練[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09.
[6]王喜霆.感覺統合訓練作為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的可行性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8):40-43.
[7]孫泉.小學低年級體育活動中開展感覺統合訓練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8]史筱蕾.感覺統合訓練融入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效果性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9]聞劍飛.平衡類體育游戲對兒童感統失調的干預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12).
[10]高穎.《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的試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11]張摯,翟宏.我國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5):4-6.
編輯 陳鮮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