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近些年許多農村父母選擇進城務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隨著留守兒童數目不斷增加,相關問題逐漸顯現,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诤笔≈裆娇h的實地調研,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發現該地區留守兒童在情緒管理、社交焦慮及孤獨感方面存在顯著問題,為此,從家庭教育、校園氛圍、社會風氣等方面提出具可行性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農村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1-0075-02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出行上存在一定差異。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迅猛推動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而離開家鄉外出務工,但受戶籍制度、教育住房等原因的限制,他們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了“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連續三個月以上將子女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老人或其他親屬照料的適齡兒童少年。2016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發現,截至目前,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據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相較2016年摸底排查工作的902萬人下降了22.7%[1]。盡管數據有所改觀,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親情缺失、教育不足、行為失范等問題仍不容忽視,其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包括情緒不穩定、孤獨感強、自卑敏感等問題。周宗奎等在研究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時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品行和情緒感受上比父母在家兒童的問題嚴重[2]。胡義秋等提出應進一步加強對留守兒童特別是低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3]。任寧等在研究中表明,留守兒童的總體孤獨感水平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且存在年紀差異[4]。有鑒于此,本研究擬選取湖北省竹山縣部分地區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展開調查,發現問題,立足當地發展特色,提出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一、研究方法
?。ㄒ唬┭芯繉ο?
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的三家兒童托管中心為主要調查地點,對205名留守兒童發放問卷并回收,共收回201份,有效率為98%;年齡為9—15歲。具體情況見表1。
?。ǘ┭芯抗ぞ?
心理測試問卷和數據分析工具參考兒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5]。該表借鑒國內外心理健康問卷結構,結合臨床與實踐經驗,通過專家指導與預實驗,最終確定了24個反映兒童心理過程和特征的條目。各條目按得分情況劃分為,1和7屬于疾病狀態,2和6屬于亞健康狀態,3—5為健康狀態。
本次調查選取情緒反應和焦慮體驗條目進行分析研究,情緒反應條目下,得分為1和7的共有57人,2和6為24人,表明該檢測中處于健康狀態的留守兒童僅占一半,平均得分2.995;焦慮體驗下,疾病狀態共22人,亞健康狀態為47人,平均得分3.687。從統計結果中得出,農村留守兒童在情緒管理能力與焦慮體驗上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情緒敏感、適應環境能力弱、面對困難容易焦慮。
?。ㄈ┭芯砍绦?
以班級為單位,向留守兒童發放問卷,由班主任向兒童說明填寫規范與流程后,采用統一指南進行填寫說明,現場獨立完成后統一收回。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原因
留守兒童們正處于生理與心理成熟發展的關鍵時期,若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社會知識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與幫助,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相對來說容易走向發展的兩個極端:有些孩子在思想發展與心理成熟時期產生異常,也有孩子變得堅韌勇敢、有擔當。本研究著重探討前者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親情陪伴的不充分、心理教育的不重視、幫扶制度的不完善都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狀況上呈現出顯著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ㄒ唬┘彝用?
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撫養,父母親情的缺失使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缺乏勇氣、面對困難時感到無助、有心事時無人傾訴。而長期負面情緒的積累與焦慮、敏感、自卑的狀態更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會使留守兒童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形成散漫的學習習慣,甚至過早輟學去打工。留守兒童家庭除了無法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外,更存在生理需求不及時滿足的問題,農村環境下的低社會地位導致父母即使在外務工,也無法為子女提供同城市孩子相同的輔助條件,更不用說社會支持與時代意識,這也使得農村留守兒童不僅在學習資源上落后于城市兒童,更在心理健康問題上表現得比非留守兒童突出。
?。ǘW校層面
學校是農村兒童們學習、生活、玩耍的集聚地,也是人才培養的專門機構,在觀察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活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部分農村教師僅僅看重課本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同時家校之間缺乏直接有效的溝通,導致家長與教師的信息不對稱,即家長不能及時獲取子女的在校狀態、學習情況、情緒反應,而教師對學生也沒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學生的日常喜好、知識結構和性格特征等。因此,留守兒童即便表露出心理健康狀況異常問題,也難以被教師與家長發現,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對兒童自身及其家庭都帶來了不良影響。
?。ㄈ┲贫葘用?
留守兒童的滯留歸根于城鄉經濟不平衡,父母為撫養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選擇外出務工。研究顯示,在經濟資本方面,城市兒童最高,其次為流動兒童,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位于最低端;在人力資本方面,城市兒童最高,其次為流動兒童和農村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同樣處于最低端[6]。面對這種不平衡狀態,現在仍缺少針對性的策略,包括對教育資源、物質資源、娛樂資源的整合與應用,部分農村地區兒童仍無法享受到與時代匹配的資源條件。 三、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湖北省竹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該地區部分留守兒童在情緒管理、焦慮反應等方面已經存在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全社會都給予關注,根據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建立一套可實施性強的應對策略。
(一)父母應加強對子女情緒的關心
家庭成員的缺失很大程度造成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異常,因此,幫助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首先需要父母及其他親人加強自身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滿足子女的生活需求,更應注意到他們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情緒,強化他們在子女監護與教育方面的職責;同時,父母也應增加回家的頻率,與他們互動交流,減輕留守兒童們的心理負擔,緩和情緒焦慮、敏感孤獨等問題。
?。ǘW校應加深對學生心理的關注
在農村現有的教育資源條件下,學校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督促教師自覺樹立起平等公正的教學理念,不能對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加以歧視,而應對該部分兒童給予更多精神層面的關注,幫助他們在校園學習、同伴交往過程中樹立堅強、獨立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校更應與兒童父母保持定期聯系,將孩子的情況及時反饋,達到“家校合作”的模式。對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保持“早發現,早干預”的態度,爭取在問題初期克服。同時,建議學校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聘用專業人員定期對所有兒童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幫助孩子們學會傾訴與交流。
?。ㄈ┥鐣哟髮和畹年P愛
社會力量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巨大潛在力量,但目前這部分力量在參與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方面還不夠深入[7]。首先,政府應出臺符合當地形勢的法律法規,在保證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生活上的適當補助。其次,社會上的公益組織應將目光投向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多組織活動與他們交流,緩解父母不在身邊的孤獨感。同時,公共媒體應履行自己的職能,通過宣傳平臺將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真實的展現給大眾,倡導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Z].2018-10-30.
[2]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3] 胡義秋,朱翠英.不同學齡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5,167(1):105-110.
[4] 任寧,沈莉.小學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現狀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7):754-756.
[5] 程灶火.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15-18.
[6] 申繼亮,劉霞,趙景欣,等.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子女心理發展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1):108-116.
[7] 李俊鵬,曾煒珊,謝瓊,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與研究[J].南方論刊,2018,(1):36-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