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課程領導的活動興趣和實踐理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相比抽象理論、理念演繹出來的課程領導,直面現象,研究實踐中真實發生的班主任課程領導行為,能讓我們對班主任課程領導的原生性和多樣性的認識更為客觀細致和深入。這不僅有益于班主任專業共同體實踐智慧的累積和提升,而且懸置對班主任課程建構的完備性要求,有助于課程理論研究者們超越技術理性和理論理性的局限,更合乎實踐情境和常識地理解帶班育人可能和必要的課程。
【關鍵詞】班主任;課程領導;實踐理性;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1-0042-05
【作者簡介】吳曉玲,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比較研究、教育研究方法。
“課程領導”這個術語誕生于西方課程理論學術演進和實踐改革的語境中,強調民主分權、個人思想、自覺發展,轉變傳統課程管理自上而下的監控管制,擺脫接受上級指令才活動運作的被動局面。因此,其不是一種基于行政、象征權威和控制的領導,而是基于專業、象征民主和自主的分享式或分布式領導。雖然“課程領導”在學理上是合邏輯的,但要讓教師們真正認同自己應該也能夠成為“課程領導”,則比較困難。
作為一名課程理論研究者,最初我對此概念也是懸而不用。但隨著我走進實踐、扎根實踐、開展合作行動研究的深入,我看到了實踐中真實發生的各種形式、多種樣態、不同水平的課程領導現象和行為,其讓我對課程領導的認識從原先的理論邏輯和理性走向了對實踐邏輯和理性的關注。
一、初識N老師
第一次留意到N老師,是在一次語文“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上。在上課之后進行評議時,N老師是這樣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是重文字的品悟還是重寫法的挖掘,都各有千秋,但一節課就40分鐘,我們要做好取舍。我認為不能局限在一堂課來看一堂課,也不能局限在一篇課文來理解課文。小學12冊語文教科書,寫名人、偉人的課文有80多篇,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本選擇這些人?而且這些人的傳記都十分厚重翔實,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本就只選擇這些內容?這樣編排是希望給學生帶來什么?這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N老師從一節課、一篇課文聯結到整個小學階段相同、相近主題和題材的課文以及編者的選文意圖,并把思考的落腳點放到了學生的發展上,這都是其課程思維的顯現。通達的教學觀體現的是整體和整合性思維,廣延的教學內容聯結力、深入的價值追問力體現的是關聯性和本原性思維。N老師的簡短發言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在平日里的課程建設研討中我常常看到的是“為課程而課程”,甚或是“名為課程卻環顧左右而言他”,較少看到有老師能夠自覺地用課程眼光去發現和觀照原本并非課程的問題,能夠自如地運用課程思維去分析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課程建設中可資利用的物質性、素材性資源越來越豐富,文字型課程理念的立意越來越高,能夠開設的各種選修課也越來越多,但是如果沒有具有課程智慧的教師去利用、去踐行、去落實,那么豐富的資源就會被閑置,高立意的理念就會被懸置,選修課很可能被虛置。學校課程建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喚醒教師的課程意識、培育教師的課程思維、尊重教師合理合規的課程自主權、發現教師的課程智慧、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實施和創生能力。
在之后的單獨交流中,我得知N老師并沒有專門學習過課程理論,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課程開發培訓,但她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骨干力量。她從教20年,18年都在做班主任,另外兩年在外支教,她興致勃勃地與我交流她的帶班故事以及帶班的快樂和幸福。我一直認為相較于科任教師的課程實踐,班主任的工作常態更具有課程領導的留白空間和潛質。為更好地了解N老師,研究她在帶班工作中有著怎樣的課程理念,有著怎樣的課程創意,以及如何把理念和創意付諸實踐,我和我的研究生走進N老師的專業生活現場。
二、N老師課程領導的活動興趣
和許多一線老師一樣,N老師也不認為她具有課程領導的能力,但“課程領導”于她恰恰是貼切、契合的。
(一)“比較會玩”
“我小時候比較會玩,我能想出很多很多玩法,做了教師以后我就帶著學生玩?!盢老師說。相較于國家課程管理體制的“賦權增能”,我認為她的課程領導“覺悟”首先是內生的,不是外部命令的要求,而是她的天性和興趣使她就想這么做、喜歡這么做。因此我選擇“活動興趣”這個詞來描述和解釋N老師的課程領導行動。
N老師這種“愛玩”“會玩”的天性使她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打開N老師的微信,除了關于班級活動和與同事研修學習的內容推送,還有許多都是她在生活閑暇間對自然美、生活美的圖文記錄。我認為僅僅用“熱愛生活”來理解N老師的“愛玩”“會玩”尚浮于表面,用《教學勇氣》這本書的一句話“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也許更能夠解讀N老師的“會玩”所隱蘊的精神生命價值和教育意義。學校課程建設(包括班本課程建設)越往“深處”走、真往“實處”行,就越離不開對教師(班主任)的“生存、生活、精神世界狀態如何”這個問題的思索。
(二)“一起做歡喜的事”
我的研究生告訴我說:“N老師不僅是個生活高手,也是一個組織高手。在休息日,她會組織讀書沙龍;在空閑時候她還會組織她的朋友們比賽廚藝,或者一起外出旅游散心。我看到N老師在2018年最后一天的微信留言是‘喜歡的必定是快樂的,來年一起做歡喜的事!’附上的照片中有學生、有校長、有同事。除夕,她在微信朋友圈邀請同事、朋友“抱團過年”;春節,她上傳了“相約一起過大年”的聚會圖片和祝福語。
顯然,N老師善于設計生活,富有生活感召力和協同力,而班主任不正應該是一名善于設計班級生活、富有班集體生活感召力和協同力的教師嗎?以往,我在談論課程開發和設計的起點時,總是理論正確地從所謂的價值和目標開始,現在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如果想讓課程“活”起來,就必須再往深處問:教師們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喜歡、期待的生活是怎樣的?課程建設到了班級這個層面,“人”就不能再是個抽象的符號,而應該具體、真實、豐富、生動起來。 (三)“愛搞活動”
從研究的順序來講,我們是先知道N老師“愛搞活動”的專業活動興趣,然后才做生活史的研究了解到其日常的閑暇生活興趣,以及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的。N老師開展的究竟是什么活動?這些活動究竟有什么獨特之處?這些活動是課程嗎?這些活動是班本課程嗎?
“N老師帶的班是全校師生最羨慕的班級,其他班一吃完午飯就要在教室自習,N老師則會帶學生去操場曬太陽。N老師還會帶學生去植樹、去看電影、去文化館參觀、組織班際辯論會、開展主題學習等,活動頗多?!边@段話來自我研究生的觀察。我還知道N老師曾模仿央視“詩詞大會”在班級舉行過詩詞主題活動,做過民俗主題課程。就從列舉的這些活動來看,顯然都是些常見、普通甚至有些老套的,但是為什么她帶的班級成為其他班師生羨慕的班級呢?
1.相信活動的育人價值。
基于20年的工作探索,她相信活動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為只有真正經歷才可能有體驗,而且她認為組織活動對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也同樣很有效。她說:“班主任要想有提高,上100次課,還不如認真地組織一次活動?!?
我們對N老師所帶班級的學生進行過一次開放性的問卷調查,很多學生都表達了“最喜歡N老師這樣的班主任”“最幸運的就是能夠在N老師班上,最開心的事就是能夠參加很多活動”的想法,而其他班學生的評價則是:N老師班不光活動多,而且學習成績也好。
2.尊重學生的活動意愿。
N老師做班主任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一位學生很驕傲地說:“民主。”N老師的同事對她的民主帶班方式也是贊許有加。她自己也多次談到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的思想對她的影響,她說:“對學校而言,教師是主人,對班級而言,學生才是主人。開展什么樣的活動要看學生的興趣愛好,要看學生在活動中有沒有好的體驗?!碑敯l現了可以讓學生有較好體驗的活動后,她通常會先聽取學生的意見,只有當絕大多數學生都同意后,才會開展這個活動。
民主的基礎是尊重,而尊重的基礎就是將他人看做人。因此盡管N老師很具有組織活動的天賦和熱情,但她并沒有把班級活動變成班主任個人創意和才能的展現,而是十分尊重學生的活動興趣和意愿。這種一以貫之與學生相處的態度和帶班方式本身就是極為可貴的隱性課程。
3.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
民主的帶班方式要想良性發展,就必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治能力。N老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自己組織活動的能力。她在進行足夠的引導和示范后敢于放手。放手讓學生籌備活動的時候,N老師會在旁耐心、靜靜地關注;放手讓學生主持活動的時候,她一邊和學生共同參與活動,一邊巧妙地相機協助處理活動中出現的小困難、小故障、小矛盾、小尷尬和小冷場,讓學生們在組織活動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更好地理解活動、更好地理解班集體生活。這應該是活動給予學生的超越具體主題、內容的更為有價值和意義的成長收獲。如果說連續性和順序性是課程組織的兩個原則,那么N老師堅持為學生創設的這種循序漸進提升活動能力的學習機會,顯然是基于學生、基于班集體建設的班本課程。
4.活動主題的時境關聯。
N老師組織的班級活動并沒有像必修學科課程那樣有嚴整的按部就班的規劃,用她的話說,就是“根據經驗”與“順其自然”。所謂“根據經驗”,是指其多年的工作讓她知道在什么時候需要做什么活動,譬如依據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學校德育主題活動的計劃。所謂“順其自然”,既指依據四季節氣、節假日、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還指具體時空間“機緣巧合”之自然。我的研究生曾問N老師如何想到那么多活動的點子,N老師說是用耳朵“聽”出來的:她吃飯的時候“聽”,批改作業的時候“聽”,和學生相處的時候“聽”,同事之間交流的時候“聽”。但凡聽到的,有可行性的活動,她都會留意。在活動安排上,N老師有基本的課程意識,她并不是盲目、隨便地搞活動,而是有依據、順應時境、機敏地開展,看似沒有規劃,實有她的章法和選擇。而且,她開展的活動常常能夠具有一種“當下”的新鮮感,散發著自然的清新、透著生活的風尚、反映著社會發展的熱點。
5.善始善終地做好活動。
N老師“愛搞活動”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其不僅有始有終,而且善始善終。其不僅在活動之始,和學生一起精心設計活動方案,做好與學校、家長的協商溝通保障工作,而且她會讓每一次活動都有一個充分展開的精彩生動的過程和一個充滿真摯情感的美麗結尾。相較于被動開始、敷衍展開、潦草結束的活動,N老師的活動自然會給學生創造好的體驗,從而受到他們的喜歡。
在N老師微信朋友圈中常常可以看到她對班級活動過程的圖文推送。在一次“與綠色同行”活動記錄中,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班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甚至品德課的活動,如果僅關在教室空談,對孩子是一種傷害,那些所謂精心設計的情境,有時就是一種明目張膽的欺騙。這次我們不僅是上一節公開班會課,交流活動方案的可行性,更要依靠方案活動,做一套完整的實踐活動,給孩子們播下快樂、種下成長。”
三、班主任課程領導的實踐理性
在訪談N老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她一方面率性、果敢、務實地實踐著自己的專業興趣;另一方面又富有實踐理性地、巧妙地整合專業自主空間和識時務地權衡專業自主的合理分寸。這讓我從分享式或分布式課程領導外在的民主和諧看到了其內在的緊張和矛盾,也正是這種張力的存在,使我更覺得“課程領導”貼切于N老師的帶班育人實踐。
(一)“時間都是我節約下來的”
班主任工作的忙碌煩瑣是眾所周知的,而“活動多”恰恰是小學班主任工作繁重的一個重要原因。N老師承擔語文、道德與法治教學和班主任三個崗位的工作,此外還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力,她究竟哪里來的時間和精力組織學生精心開展這么多活動呢?N老師說:“時間都是我節約下來的?!睔w納她的描述,其大致有兩種節約時間的做法:一種是課程整合。N老師具有較強的課程整合能力。她把語文、道德與法治、學校德育活動和班集體建設工作巧妙地整合起來,學生的語文、道德與法治學習有了活動經驗和生活素材的積累,有了過程的親歷和真實的體驗,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言之有物地寫作、主動地力行道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程整合的確是給班主任工作瘦身減負的一個好路徑。另一種節約時間的辦法就是規避一些可做可不做的工作。當然,N老師的率性不是任性,而是權衡利弊后的選擇。 (二)“班主任分為三類”
N老師把班主任分為三類:規矩型、應付型、審時度勢型,她還對不同類型班主任的工作方式進行了解釋。規矩型班主任一般都很有責任感,會不折不扣地把學校布置的任務一項一項認真完成;應付型班主任就是用被動敷衍的態度完成絕大多數任務,只求面上過得去;審時度勢型班主任,他們覺得對教學、對研究、對學生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就不做或應付著做,堅持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N老師覺得自己屬于審時度勢型班主任。
從這個分類來看,N老師已經對班主任工作有了策略性的“元認知”,其已經能夠跳出班主任的身份來看待班主任工作,是一種能與現實保持距離的研究意識,也是一種能與自我保持距離的反省意識。分類反映出N老師對各種繁雜工作任務進行價值判斷、甄別和優選的自覺意識,這種意識對于課程領導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也間接地顯現了她的課程領導意識和能力。
(三)“校長實實在在關心學生,我就跟他多交流”
雖然N老師十分反感做一些沒有教育價值的事,但是她對校長的處境是十分理解的。在理解校長不易的同時,N老師還十分強調校長和班主任之間有教育理念的共識十分重要,她說:“這個校長實實在在關心學生,我就跟他多交流?!?
N老師也認識到班主任帶好班與校長辦好校之間的共生關系:一個有領導力的校長,如果有創新的點子,他會跟班主任談心,把自己的理念告訴班主任。校長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他有很多工作必須靠班主任來幫他具體開展、實施。班主任在組織開展活動中,要盡量爭取和校長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校長,獲得學校各方面的支持。這正是分布式課程領導所強調的不同實踐層級和主體之間的課程領導協同。
結語:“N老師只有一個。”這是校長對N老師的贊許和欣賞,也是對人才不可多得的一種遺憾。從生命的差異性來講,每一個個體都只有一個,但是我相信在時代給予我們的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機遇面前,在民主的課程管理體制賦予學校和教師越來越大的專業自主空間面前,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N老師”出現。
【參考文獻】
[1]吳曉玲.深度理解班本德育課程[J].江蘇教育:班主任,2019(2):41-46.
[2]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瑪莎·努斯鮑姆.功利教育批判: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M].肖聿,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