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課程在中學課外實踐活動中開展的必要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絲綢之路曾經開通了中西方貿易的先河,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昌盛,使得中國成為世界所向往的富饒之地。而我國最早對外出口的商品除了絲綢和瓷器,還包括茶。中國人飲茶的文化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已經有4700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隨著世界天一體化的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必經之路。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寓意,并從中總結出中華文化淵源流長的核心因素。
關鍵詞:茶藝;綜合實踐;實踐研究
中國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在歷史的流轉中,茶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和磨煉,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融入了民族的思想、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氣候也能養一種茶,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茶品種。將茶文化和現代教育相融合,積極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懂茶、知茶、愛茶,是新時代青少年必備的素養和品質。
一、茶藝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
茶藝包括了種茶、采茶、炒茶、制茶、泡茶、品茶的過程,在班級中以茶藝為主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自主探究能力合理設計活動過程。同時需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實際情景為核心,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過程跟蹤、合作學習等方式,了解中國各地的氣候地貌和茶品種,了解不同的茶葉之間的差別的共性。并且將茶葉的特征和地方風土人情進行有效結合,探索茶文化的精髓和基本內涵。
二、茶藝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1. 猜測——收集關于茶葉品種和地域信息
茶藝綜合活動需要教師立足于宏觀環境,從中國的地域分布、氣候條件等來分析茶葉的種植條件和品種特點。自古以來,中國就物產豐富、地大物博,茶葉的品種也多種多樣。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之前,教師先讓學生以“茶葉地圖”的形式,了解不同區域的不同茶葉品種,并結合不同的氣候特點來分析茶葉的特征。作為中國自古以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因氣候適應而大量生產的茶葉是基礎,因醫學藥用價值普遍飲用是支撐,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才孕育出了中華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茶文化。比如黃山毛峰,產于安徽黃山桃花峰,因周圍山高林密,云深霧繞,日照短,氣候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到云霧的滋潤,不用受寒暑侵襲,故而成就良好品質。廬山云霧,產自“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毗鄰長江、鄱陽湖,氣候溫和宜人,山水秀美是種茶的好地方[1]。這些都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對茶的品種、名稱、口碑、產地、制茶方法、茶具、醫用價值等信息進行收集,并在課前和其他小組成員進行分享。
2. 觀察——在實際環境中了解茶葉制作過程
茶文化融合在我們生活的所有細節中,作為飲品中的貴族,它的種植條件、制作過程、采摘方式也十分苛刻、精細。觀察茶葉的種植到制作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入掌握茶藝精髓,了解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如果有條件可以采用實地觀察和生活體驗法,讓學生進入到茶葉采摘基地中,跟隨專業的采茶人,在活動前先穿戴專業的裝備,之后聽采茶人講解采茶過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在活動中一邊了解茶葉種植的條件、方式、季節,如:了解茶樹的繁殖特點,茶樹有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無性繁殖是指插扦,有性繁殖是指種茶籽;一邊自己去采茶、制茶,聽農技師或茶農講解怎樣除蟲、在農技師或茶農指導下進行插扦、修枝的練習等等。從中窺看出中華茶文化的一角,并在之后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如果條件有限,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紀錄片或者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情景圖片去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在直觀的體驗中解決教師的問題,深入掌握茶藝的相關知識技巧。
3.實踐——自主嘗試茶藝的全過程
茶藝集中體現在泡茶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如今使用的泡茶方式已經被簡化了,成為了一種生活普遍的形式。但是在傳統文化中,茶藝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禮儀文明,代表著君子和士大夫精神,是一種高潔的文化象征。教師以傳統的茶藝禮節為主,引導學生進行“茶藝”實踐,體會泡茶的主要過程,并向學生解釋茶藝過程中一舉一動的文化內涵。就比如簡單的茶具,就分有置茶器6件,理茶器4件,分茶器3件一套,品茗器3件,滌潔器7件和煮茶器、相率、茶拂等若干。不同的茶葉需要不同的茶藝,目前茶藝還根據用途分為表演型、待客型、營銷型和養生型等。教師可以為學生簡要講解幾種茶藝的方式,并通過視頻或現場觀摩的形式了解不同茶藝的特點。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就是表演型和待客型,教師應該在在課前為學生準備好簡單的泡茶工具,然后讓學生在上課時,由教師先演示步驟,學生跟隨教師學習,最后讓學生利用自己采摘的茶葉,舉辦一次茶藝表演,從坐姿、手勢、茶具的擺放、清洗開始,經過煮水、洗茶、泡茶、過濾、倒茶、品茶等環節,展示自己在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
4.交流——以茶話會形式品讀茶文化
開展茶藝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長學生的見識,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茶文化,在完成一些列的觀察實踐后,就是品茗的環節,讓學生仔細嘗一嘗不同茶葉的口感,并在品茶過程中進行充分的交流探討。同時以傳統的文學作品為基礎,和大家分享自己從文學作品中領悟的茶文化,展開一場茶話會。比如,可以討論關于茶藝的典籍,《茶經》《茶具圖贊》《大觀茶論》《岕茶匯鈔》等;關于茶的詩詞,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齊已的《詠茶十二韻》、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等;或者關于茶文化的典故,孫皓賜茶代酒、陸納杖侄、單道開飲茶蘇、謙師得茶三昧等等。通過縱觀古今的文化解讀,了解差異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歷史內涵。
三、結論
綜合實踐課程是利用現實情境和生活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開展茶藝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茶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了解茶葉這一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中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喜愛文化、了解文化、學習文化、傳承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盛奠定扎實而深厚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 顧小東.論依托茶藝活動培養中職學生禮儀素養的策略[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7(03):60-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