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眼中的成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長望子成龍,政府、社會把高考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老師水平的標準。只有學??剂藥讉€北大、清華、一本上線多少、有多少學生進名校,學校、老師才有地位,家長才有光。于是家長與家長比,學生與學生比,學校與學校比。造成學校、家長與老師眼中只有分數的問題。
  關鍵詞: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成績
  家長望子成龍,家庭、社會把高考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老師水平的標準。只有所在學校的孩子考上幾個北大、清華、一本上線多少、有多少學生進名校,學校、老師才有地位,家長就有臉面。于是家長與家長比,學生與學生比,學校與學校比,造成學校、家長與老師眼中只有分數的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如此看重分數。主要原因是高考指揮棒抹之不去應試教育的核心弊病。
  如今,家長大多都想讓孩子名列前茅,認為這樣會讓孩子長大后更有出息。老師認為成績高就是好學生,因而在家長和老師的影響下,學生必須拼命學習。這樣對的嗎?
  錯!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只是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但并不能確定一個學生的好壞,更不能完全影響一個人的出路。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每次考試年級第一的學生,卻不懂得孝敬長輩,助人為樂,只知道學習考試,這是一個優秀的人嗎?顯然不是。充其量只能說這個人學習優異。一個好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品德,若是品德不正,即便學習再優異,最終也難免被人唾棄。
  除了品德,能力也是作為好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考狀元可以說是成績極為優異的學子,人們大多都很崇拜他們,卻很多企業并不愿意招聘高考狀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高考狀元只能說明他們是學習優秀,起點高,卻并不能說明他們能力優秀,就算學歷再高,沒有能力,也不過像玉米棒,看著很結實,用起來一觸即碎,中看不中用。
  我國倡導素質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現實中,源于社會對各方面的評價,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根據和尺度。這種應試教育的思想及評價機制導致大家不得不只看分數,過分重視考試成績。
  在某種程度上,特別是在中國就業壓力頗大的情況以及社會還沒有找到其它更科學的標準的時候,分數還是顯示的標桿之一,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用于分數的評價呢?或者說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和老師最主要的標尺是否就完全合理呢?
  我的看法是:面對這種制度,對于不同的人利弊是不同的。(這樣說,當然不是以“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嫉妒心理來否定分數高的學生,更不能簡單地說這是“高分低能”,其實,這種說法也是片面的,事實證明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考到高分也是學生自己的能力之一/注:是“之一”。而且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說,接受教育和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在成材的問題上,可能前者成材的機率更大一些,在大學經過系統訓練的大多數人比起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來說,其發展前景在一些方面發展要大一些,這種情況特別是在人類的文化和科學知識越往后越呈現出“加速度”的發展趨勢時,表現的更加顯著。畢竟現在人類像過去一樣僅靠一點實踐經驗就會有突破性發明創造的“前知識時代”已經過去了)。通過高考的應試教育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全面發展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對此,事實也證明了很多沒有通過高考上過大學的人通過其它途徑也成為了人才取得了甚至比高考而上大學的人更為杰出的成就。
  這方面的事例全世界都有。中國的比如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就沒有參加過高考上過大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只初中畢業、著名哲學家梁漱溟也沒有考上大學、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史學大師陳寅恪游學西方卻始終無學位、自稱“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的國學大師啟功也只中學畢業、文壇巨匠錢鐘書高考時據說數學只考了20分、剛去世不久的百歲老人著名文學家巴金更也沒上過一天大學、現代國際著名功夫影片巨星成龍小時不喜讀書而只到戲劇學校學習過、身體高位截癱深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青年人崇拜的張海迪也沒有真正地上過學、現在身殘志堅的南京師范大學外語學院的“侯晶晶”老師更無中學大學經歷,靠自學而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外國的不僅有具體的:美國著名總統林肯只斷斷續續上過幾天學,大發明家愛迪生沒有念過大學,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大學沒有畢業,韓國現任總統盧武鉉也只有高中學歷,影視明星施瓦辛格擔任美國加州州長一職等等,而且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值得人們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美國中小學的課程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在學校課堂上的紀律和考分都不如中國學生,但并沒有影響當今美國仍然是世界上頂尖級發明創造地的搖籃這一至今無它國能超越的地位,盡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美國的這種培養人才的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方法是不是也是要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呢?
  這些都說明了一種制度特別是以分數論英雄的考試制度是有其適用范圍的,但社會要發展,每個人都想在這個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成功的坐標,究竟如何辦才好?看來先只能退而求其次,發現自己。自己還需要“發現”?奇了怪了,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發現”自己無非就是說在社會還沒有完全提供一種更好的選拔制度的情況下,讓自己主動地以真正地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發展自己。說簡單一點,那就是“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了。對學生而言,主要是要搞清楚學生究竟是“一只奔鹿還是一只雄鷹”?(不光是教師要清楚,更主要的家長、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眾多“婆婆們”也要知道)搞清了這些,實際上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實事求是態度?!爸挥胁粫痰睦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說法不僅需要教師從中深思,以便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校長們好好深思,以便怎樣更好地評價教師,讓每個老師都有勇氣面對個性不同的學生;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關注,以便怎樣更好地培養出個性鮮明的人才,讓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中的成功,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綜上所述,成績好并不代表是優秀的人,成績好并不代表將來會成功,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當然,一個學生的成績也不能太差。太差,說明一個人缺乏知識,就不會是個有學識的人,將來也很難成功。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10大謊言》
  [2] 《分數是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4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