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科學傳播形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科學傳播理念正在逐漸的發生改變,科學普及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我國各地區之間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和不足,這就使得我國的科學傳播的工作成為了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它的完成不能依靠單一的模型,還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現狀;傳播;形式
一、我國科學傳播的現狀
在近幾年內,提高公民的整體科學素養已成為科學傳播工作良好實施的前提和基礎。2003年,中國科學技術學會進行了第五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同時,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城鄉、經濟發展地區的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整體科學素養水平仍很低
盡管我國科學傳播工作已經進行了很久,但我國公民科學素養的現狀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其中影響因素有很多:基層的基礎教育薄弱、公民對科學教育的學習意識不強、科普知識較為匱乏等。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原因之外,科技工作者對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工作認識不夠深刻,對科學傳播的形式把握不夠全面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二、新形勢下的科學傳播
當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在這種背景下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使得科學傳播的形式和途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ㄒ唬⑿滦蝿菹碌膬群?
T.W,伯恩斯等人認為,新時代下的科學傳播學是主體多元化的平等互助與共享。但是若想更好的理解科學傳播的內涵,首先應該對科學素養的概念做一下簡單的了解。所謂科學素養,是描述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它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多少的尺度。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科學傳播工作的進行有著必然的聯系,科學傳播的充分發揮對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傳播,它強調的是信息的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互動性。而對于科學傳播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將它局限在與科學有關的范圍之內。它強調的是科學知識的共享、交流、互動的過程。由此來看,科學傳播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不僅對傳播內容有一定的講究,而且對傳播過程中的方式、過程等也做出了一定的強調。
(二)、新形勢下的目的
卞毓麟教授認為科學傳播的目的有以下兩點:1、加快科學發展的速度和培訓未來的優秀人才;2、建設精神與物質上的文明。同時他也指出,為科學家共同體籌集資金是科學傳播的目的之一。而李大光教授認為:科學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將科學精神注入民族文化之中。這應當是當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有思想力的文化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所以,只有樹立科學理性的精神、提升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才會使我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ㄈ┛茖W傳播的意義
科學傳播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在全社會內營造出了科學的氛圍,使公眾能夠積極參與科學的創新,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2、喚醒社會和公眾對科學的關注,增加科技工作者與公眾的接觸機會,從而拉近科學與公眾之間的距離;3、使公眾能夠正確的辨別偽科學,強化科學的權威,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推動社會的進步。
從科普到公眾理解科學再到科學傳播,這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它是通過公眾的參與來決定科學的未來。它不再只是科學界用來實現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而是一個對中華文化的建設和塑造的過程。
三、我國傳統的科學傳播形式面臨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科學傳播方式單一,效用不大。例如,發放簡單的科技資料、開辦專題講座、科技咨詢等。由于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導致這種類型的傳播影響力很小,效果差強人意。
?。ㄒ唬?、傳播形式單一
科普類的圖書、報刊等是主要的傳播形式,但是并不能全面的普及。電視臺也會播放一些科普節目,又會因為播放時間、播放的電臺不流行等因素的影響,收視率不高,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ǘo針對性
無論是科普圖書還是節目,傳播的都只是很一般的科普知識。因為它們所面對的是億萬的公眾,很難兼顧到所有人。而一些科技館的講解員也只是講解一些淺顯的科普知識,對于參觀者的提問則顯得無能為力。
?。ㄈ?、單向傳播的效果不明顯
大量的實踐表明,單向傳播的效果遠不及雙向傳播及參與式的傳播。由于我國很多科普工作者的科技教育背景有限,并不能進行準確的科普知識的講授。這種情況就導致很多科技活動中公眾只能是聽和看,而不能親自動手體驗,從而降低了公眾的好奇心和興趣。
四、創新性建議
?。ㄒ唬⒓訌娕囵B科學傳播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應將科學傳播學作為必修課程,使大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科學傳播的能力。針對教師、公務員、科技人員等不同職業的人群進行專項的培訓,使其掌握必要的科學傳播的技能。
?。ǘ?、體驗式傳播
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讓公眾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親身體驗,激發群眾的興趣,使其對相關的科技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入。
?。ㄈ?、普及科學傳播理念
對于一些科技人才、教育工作者的選拔,應將科學傳播能力作為重點的考核部分,從根本上解決部分學者科普認識低下的問題。
五、總結
科學傳播是我國新形勢下的重點任務,是科技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上各界人士的義務和責任。要做好新時期的科學傳播,必須要最大程度上的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精神,合理有效的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更快的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許翀. 淺談自媒體在科普傳播中的應用[J]. 科技傳播,2017,9(18).
[2] 高艷紅. 淺談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傳播[J]. 青春歲月,2012(2):53-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