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心理年齡特點的幼兒園常規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前教育心理學中指出3-6歲的兒童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根據其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并結合實際實際教學情況,在常規管理時運用不同的方法,探索3-6歲兒童的常規管理方法及契機,為幼兒園常規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境;榜樣;鼓勵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83-01
何為兒童心理年齡特點?在學前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兒童心理年齡特點指的是兒童在每個年齡階段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常規包括生活常規、學習常規,而生活常規隱含了衛生習慣、生活習慣、集體規則意識的培養等。通俗一點說:常規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規則。根據3-6歲的兒童不同的階段性特征,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小班——創適宜環境,建平等觀念
3-4歲的小班幼兒處于學前初期階段,孩子們從不同的家庭中來到幼兒園,生活范圍有所擴大,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再加上集體生活的要求與家庭不一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這個時候的情緒作用比較大。因此,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寬松,宛如家庭的環境是保證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前提。在常規建立時,首先教師應以和藹可親的媽媽、親近可人的姐姐等幼兒熟悉的角色身份出現,不要板著面孔“發圣旨”,創設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環境,對孩子的要求也在一個平等融洽的環境中提出,并與孩子們共同討論。
案例:地板的“新衣服”
小班第二學期開學第一天,面對光亮的地板,我和孩子們展開談話:小朋友,我們的地板與上學期有什么不同?孩子們環顧了一下,就紛紛舉手:“老師,地板變亮了!”有的說:“地板變新了!”“是的,暑假的時候,地板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說,“保護地板的新衣服呀?”引導幼兒討論,讓他們知道搬椅子要輕拿輕放的道理。我們老師就對此要求進行了觀察指導,第一周下來多數幼兒就養成了習慣。在此過程中,個別幼兒偶爾會出現狀況,對此,我們會用輕松的口吻說:“看!x小朋友搬椅子的姿勢真好看!”有榜樣示范,幼兒會糾正搬椅子動作,隨后我會以微笑、點頭或大拇指以示表揚。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幼兒才會心甘情愿地聽取與遵從老師的建議,會遵守那些有益于自己和整個集體進步的規則制度,慢慢地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建立一定的規則意識。親切的教態、寬松的氛圍、一致的教育步伐,會促使小班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中班——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4-5歲的中班幼兒處于學前中期階段,中班幼兒活潑好動,開始接受任務,具體形象思維表現突出,模仿的能力較小班有所提高,形成一定的有意意識。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是孩子們崇拜和模仿的對象,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教師的身體力行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案例:我會模仿
我們要求幼兒飯前便后洗手,分餐前,我們會主動和第一批的孩子們一起進盥洗室洗手并做正確示范,一系列的動作無意間給了孩子們榜樣的示范。有一次,我教室地上的椅子倒了沒人扶起來,地板上還有臟東西,于是我邊扶椅子撿臟東西邊說:“無論誰看到椅子倒了都要扶起來放整齊,不然會絆倒人的。還有,不能隨地亂扔東西,這樣太不衛生了?!闭f著我將地上撿起來的東西扔到垃圾桶里。果然有的孩子開始擺椅子,有的撿起地上的垃圾。這時,我抓住時機在全體孩子面前表揚了他。在接下來的一日常規中,我總是在讓孩子們做事情之前,自己做好榜樣來引領他們,這也許就是身教的力量吧。
俗話說:話千言,道萬言,不如做個好樣子。兒童是從觀察中學習,而不是從說教中學習。中班幼兒的自制能力還有限,教師的榜樣作用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教師必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大班—綜合獎勵機制,陶冶幼兒人格
5-6歲的大班幼兒處于學前晚期階段,他們好學、好問,個性初具雛形,抽象思維能力萌發,開始慢慢掌握認知的方法,對于大班幼兒的常規管理我們采用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并根據實際情況臨時調整的辦法來實施。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存在著一定的利與弊,但是幼兒園的孩子畢竟年齡小,一定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對其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案例:小驚喜
平時我們會給表現好的孩子們獎小貼紙,有的孩子沒拿到,過了幾天,他對我說:“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大疊貼紙,比你的漂亮多了?!蹦敲葱≠N紙對這樣的孩子就失去了意義和作用。因此,在大班幼兒常規培養的過程中,我除了會準備小貼紙,還會準備一些小玩意,這樣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時不時地我還會給孩子們一點“小驚喜”,某一天當午睡起床的時候,會突然發現枕頭下面有一個小玩具獲額頭上有一個貼花等。當孩子們驚奇地來問我的時候,我會說:“我想啊,可能是你今天吃飯吃得很干凈吧?!被蛘摺耙苍S是你今天上課回答問題很響亮!”,給孩子們一個神秘的感覺。漸漸地,孩子們期待上了這種“驚喜”的到來。一段時間沒見到“驚喜”會問我們:“老師,今天會有‘驚喜’嗎?”我們會回答:“我也不知道,可能這段時間x事情做得不夠好吧。你們再努力點,就會有‘驚喜’了”。這時,孩子們會按照那周的要求認真地去做。
經過有意識地培養,綜合利用各種獎勵機制,并根據不同幼兒的情況調整獎勵機制,我班幼兒的午睡習慣、進餐習慣、盥洗習慣、傾聽習慣在三年來有了較大的進步。
讓常規培養工作從兒童的無意意識開始慢慢成為有意意識,讓習慣的養成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三年的幼兒園常規培養有銜接。研究表明,一個好的習慣需要21天才能養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還需要更加認真、細心地去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特殊的情況特殊對待,特別的幼兒加強教育和指導,并且加強家園之間的溝通,家園共力,齊心協力把班級常規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桑標.兒童發展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
[2]陳匪燕,彭楚蕓譯.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第27頁.
[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