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認知風格的英語教學策略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已不適應培養現如今國家所需的英語人才。為保障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相適應,使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另辟蹊徑,就必須考慮其自身認知風格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策略時,應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根據認知風格的特點,揭示其對英語課堂教學策略選擇的影響,進一步幫助自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認識風格學習者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認知風格;場依存;場獨立;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35-01
一、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全新的教學理念下已不能滿足當今的教學需要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個體差異,除了學生的性別、氣質、性格、家庭背景之外,認知風格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要充分考慮風格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做到因材施教,使之充分發揮潛在學習能力。而英語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外語,已成為未來發展必不可少的紐帶。要加強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特點來運用相關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推動英語教學發展。
二、不同認知風格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認知風格又稱認知方式,是指個體感知、記憶、思維、解決問題、決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通俗地講,認知風格就是學習者所偏愛的、所習慣的一種方式。它與學生的個性相關,也與學生的情感和動機特征等聯系在一起。據說有70多種認知風格模式,而且在每種模式之下至少包含了兩種不同的認知風格。到目前為止,引起語言學家足夠重視的有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反思型與沖動型和聚合型與發散型。只有采用適合學生認知風格的教學策略,教師才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與教學效果。
1.場獨立性學習者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場獨立性學習者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傾向于自我獨立,對社會信息涉獵不多。學習者本身對某一事物就有一定的看法且擅長指導自己進行學習,因此教師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以閱讀教學為例,場獨立性學習者善于理解并記憶文章中具體的細節,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再指導學生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并逐一進行分析,幫助學習者通過各部分的關鍵詞與中心思想提煉出文章的整體思想。此外,場獨立性學習者擅長分析和理解各句子結構,所以教師應該在英語寫作課堂上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2.場依存性學習者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場依存性學習者對環境依賴性較強,因此,教師應積極運用情感策略訓練。當場依存性學習者受挫折時,教師要做好心理疏通工作,引導學生控制情緒;當場依存性學習者有少許成就時,教師要善于表揚,對學習者的行為給予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在英語閱讀教學與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場依存性學習者開展小組合作訓練,更好地發揮其社交優勢。在口語課堂上,教師不需要過多操心場依存性學習者,這類學習者可以憑借自己出色的社交才能主動地尋求與教師、同學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同時也會積極參與英語角和英語演講比賽之類的語言活動。
3.反思型與聚合型學習者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反思型與聚合型學習者共同的特征是處理問題時思維縝密,不會輕易給出答案。此類學習者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往往要比沖動型和發散型學習者多,但準確性卻很高。在英語閱讀課上,教師可讓這類學生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對文章所討論的問題或反映的現象作進一步的闡釋與升華,也可根據他們所整合的信息建立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4.沖動型與發散型學習者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沖動型與發散型學習者語言表達能力強,能快速地形成自己的想法,回答問題十分迅速,但錯誤率較高。在英語口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引導沖動型與發散型學習者在課堂上發揮他們的優勢,鼓勵多說。沖動型與發散型學習者的閱讀速度要比反思型與聚合型學習者快,但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及后者深刻。針對這類學習者,教師應該多安排一些細節上的任務。
三、認知風格對教學策略運用的影響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將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歸因到學生本身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與勤奮程度等方面,往往忽視學生潛在的認知差異,進而缺少為適應學生認知風格而運用相應教學策略的實際行動,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部分學生出現學習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注意學生個體的認知風格差異,要有針對性地提供與認知風格相匹配的教學策略。
1.加強教師對認知風格差異的了解。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比較側重了解學生在性格、氣質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對學生認知風格的差異不夠重視。然而,居多事實表明,對學生認知風格的分析也是關乎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對學生認知風格的了解和尊重,能使自己的特點與學生的需要聯系起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認知風格差異的了解,把認知風格差異作為個別差異的重要方面。
2.引導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行為。
人們常說,同一個教師在同一個班集體教出來的學生既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又有學習成績偏下的。這一情況的發生不僅與學生個體自身能力有關,也與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有關。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采取有效的教學行為。在教學時,教師既要注重知識上的邏輯性,也要注重學習者的認知風格。盡管匹配教學策略能夠直接地、快速地引導學生獲得更多有利的知識,能為學習者認知風格的長處提供充分發揮的條件,但仍存在其弊端。單憑某種認知風格,學生未必能掌握全部的知識點,教師應及時引導他們找到其他的適配策略以適應實際的教學環境。
3.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
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后,都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結構。然而每個學習者的原有知識結構都不一樣,因而就形成了認知結構。教師在傳授知識前應該深入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并結合當前的教學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并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進而促進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發展?,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應以學習者的認知風格差異為基礎,培養學習者掌握學科知識結構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構建,間接地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其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8.
[2]唐渠.二語習得中的認知風格[J].外語教育研究,2008(118):238-2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