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生問題能力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過教師上幾節課強化訓練的課就能完成的,它應該是我們一線教師長期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教師不能只著眼于對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向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發展,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所以說培養學生的提問題能力,是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意識;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58-01
學習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不斷的提出新問題并獲得問題的解決,因此提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單純的提出和闡述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這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呢?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給學生營造提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提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會提問題。
一、培養良好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的尋找問題的一種行為。沒有良好的問題意識就難有發現問題的潛能,也就不會提出問題,其實很多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已經發現了問題意識與提問之間的重要聯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無意識的抹殺了學生們的問題意識。
愛提問題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率直的問題或是沒休止的問題有時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厭煩,甚至被教師或家長訓斥.另外有些問題超出家長和老師的能力范圍,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和家長就會敷衍了事或是強行壓制.還有就是在課堂上,學生的一些簡單“幼稚”的問題會遭到老師和同學的恥笑。從教師的角度講,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提問就是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的不好,或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就反感學生提問問題。面對上面的情況學生從心理上就會產生畏懼感,漸漸的就會變得沒有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一條主線,創新教學活動不僅應以問題為開端,而且還應以問題為終結。
教育的最終結果決不是傳播知識問題,而應在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更多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使教學活動無休止的進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最總將學生引向創新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也就是說對于每節課,都應從問題開始以問題終結。通過每部分內容的學習發現新的問題,并帶著新的問題進入到后面的學習中,這樣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會充分認識到問題在學習中的作用,能夠正視問題,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二、營造問題機會
讓學生提問首先要給學生營造提問的機會,使學生有機會提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把問題分析的過于詳細,應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學習“平方差公式”這一節時我先放手讓學生們去閱讀課文,在學生對(a+b)(a-b)=a2-b2牢記的基礎上提出,“(a+b)(-a+b)、(-a-b)(a-b)和(x+y+z+k)(x+y-z-k)”這樣的式子怎樣應用公式?其實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只根據式子的表面形式來理解。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公式中內涵,這時我們給出 “(a+b)(-a+b)、(-a-b)(a-b)”問題,就是要讓學生不由自主的在腦子里畫了問號,這樣的式子怎么解?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學生就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公式中的a、b只要符號有兩項相同,其他兩項互為相反數就能夠應用公式。另外式子 “(x+y+z+k)(x+y-z-k)”的給出,通過同學們的疑問、分析、討論、解決最后把它變形為[(x+y)+(z+k )] [(x+y)-(z+k))],從而讓同學們感受到公式中的a、b不僅可以代表數字、字母也可以代表一個代數式。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給學生提供了提問的機會讓學生自主的完成了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三、鼓勵學生敢于提問
有些學生自己有了問題怕被同學笑話或被老師制止,而把問題藏在心里,不敢提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勇于把問題提出來,積極思考,并且要作到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敢于拿出來,給老師或是學習小組同學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最終把問題解決。對于有些難度較高的問題或者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把問題保存下來,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在不斷的對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把原來的問題解決了。
例如:我在講一元一次方程時有同學問這樣一道題“〖SX(〗0.5x+0.9〖〗0.5〖SX)〗=〖SX(〗0.2x+0.3〖〗0.3〖SX)〗+1”當時我考慮到這類的題見到的不多,所以就把問題拿給同們在課堂上解決。我鼓勵同學們放手去做,相互交流問題,然后從中找到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我給了同學們足夠的時間去質疑去思考。有的同學提出能不能把原方程兩邊都乘10,把方程中的各數都變成整數后再做?有的同提出直接把他們的分母去掉是不是簡單?有的想到把每一項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但對于1是不是乘10有了分歧。對于同學的問題我沒有及時給予回答,而是讓同學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解決。然后你們的結論告訴大家。結果一部分同學:把方程兩邊都乘10,在計算過程中不能一步去掉題中的小數,而且分母里仍含有小數。一部分:直接去掉分母的,在計算過程中不但沒有簡單反而把方程變得復雜了計算很容易出錯。另外還有,想到了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但是在計算的過程里邊認為應該把題中的1也乘以10的,結果得到的數值不是方程的解。通過同學們對上面問題的思考、提出及解答,讓同學們感受到在解這類方程時,應該先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化成整數“〖SX(〗5x+9〖〗5〖SX)〗=〖SX(〗2x+3〖〗3〖SX)〗+1”這樣計算起來更方便不容易出錯。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提問無論問題的質量是高是低,我們都要給予肯定。
四、讓學生會問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大量的自主提問的機會,在一開始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提問的訓練。例如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堂自主學習,進而把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也可以在完成教學過程之后安排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反思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什么困惑,準備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另外在鼓勵學生提問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問題任務化、形式化、簡單化。也就是說不要使同學們認為問題是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每節課都要提出問題,或者是問題就問,這都是不好德。因此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整理,讓每個學生能夠更清晰的意識到應該怎么去提問題,多提有價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復,章飛.《初中數學》新課程理念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
[2]河北省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課程與教學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
[3]丁爾升.《中學數學教材教法總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