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種子檢驗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再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種子檢驗學”是農學和種子專業的核心課。為促進教學改革,本研究對本校種子專業課程進行連續跟蹤,發現在理論課中引入文獻教學,在實驗課中引入探索性實驗和開展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創造性,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種子檢驗;翻轉課堂;實驗教學;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胡杰,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院副教授;夏法剛,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院講師;官華忠,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院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農林大學校教改項目“‘種子檢驗學’在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111416X0107)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3-0132-02
  “種子檢驗學”是大多數高等農業院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和農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1][2]目前,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傳統大學基本功能正在向注重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現代大學進行轉變。福建農林大學作為福建省屬唯一的農業本科院校,其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符合福建農業的發展需求。種子產業化的發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福建農業優先發展的產業,而“種子檢驗學”教學內容,正是種子產業中需要大力加強的種子質量監督環節的知識和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3]因此,需要將培養掌握種子質量檢驗方法和技術的應用專業技術人才,作為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授課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加強實踐環節,達到學以致用,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4]
  本研究以本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三個年級的“種子檢驗學”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為對象,通過改進教學內容,強化教學目標,調整教學方式,基于文獻檢索、閱讀和講解的方法,將“翻轉課堂”和“網絡課堂”融入理論課中,并結合系統實驗和探索實驗的實驗課教學,以及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實踐教學,將“種子檢驗學”的課堂教授與實驗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提升學生熱愛學習、自主學習、隨時學習和不斷學習的目標。
  一、對“種子檢驗學”理論課的教學改進研究
  1. 基于文獻的理論課講授。在理論教學中引入文獻的講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文獻檢索相關課程,對于查閱科技文獻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在講解種子檢驗方法的原理和步驟時,適當地導入一些文獻,有針對性地切入主題,能讓學生在了解研究前沿的同時,訓練他們通過查找文獻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先用一些綜述性的論文切入主題。比如講解種子萌發與休眠的章節時,教師先導入一兩篇關于水稻、玉米種子萌發與休眠的機制研究的相關綜述性文獻,由淺入深地讓學生明白水稻“穗發芽”的現象,然后進一步揭示相關激素,如赤霉素和脫落酸對水稻種子休眠的影響機制。然后,再講解一兩篇關于水稻或玉米種子萌發與休眠的最新研究文獻,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結果的圖表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找出這篇研究論文的亮點以及不足之處。教師一定要注重傳授查閱文獻的方法,培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教師自身經驗為學生分享一些自己通過查閱文獻解決問題的案例,讓學生覺得查有所用,不盲從書本,真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2.“翻轉課堂”的設計、執行與效果評價。在進行理論課講授過程中,重點將“翻轉課堂”引入到教學方式中。本研究小組自2014年起連續三年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設計、執行和效果評價。①共設置六個專題:凈度、水分、真實性與純度、發芽與休眠、生活力與活力、健康度;②形式:PPT講解,文獻、圖片、視頻,力求生動、具體,結合知識性和啟發性;③分工:兩人一專題,負責收集資料,制作、展示并講解PPT,每個專題10-15分鐘,5分鐘問答討論;④激勵形式:每個專題準備者加3-5分,提問環節,每提一個有水平的問題加分0.5分。結果發現,三個年級共有28組學生準備并講解了PPT,其中2014級5篇,2015級和2016級分別為11和12篇。其中,講解了文獻的PPT分別有1、3和9篇,分別占各年級總數的20%、27.2%和75%。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PPT數量和文獻數量從2014級到2016級是遞增的,表明隨著時間的深入,學生對“翻轉課堂”的興趣在不斷增加,對這種形式的教學也是持較大歡迎態度。從學生的PPT內容來看,涉及了全部6個專題,其中發芽休眠和生活力活力分別有9篇和6篇,占比最多。這兩個章節的內容也是整個課程的重點和難點,說明學生在PPT的專題內容選擇上,也是頗具針對性,值得稱贊。
  二、對“種子檢驗學”實驗課和實踐課的教學改進研究
  1. 實驗課的改進措施?!胺N子檢驗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課程,注重實驗課與理論課的銜接性。這門課程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也能使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課本所講知識的正確性。它突出實驗課授課理念,即以文獻為依據,以學習為目的,以興趣為主體,以探索為境界。一般規定3人為一實驗小組,每組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實驗結果分析應保證獨立。學生在課前需要提交預習報告,內容可長可短,但一定要寫明自己對本次實驗項目的理解,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方法以及可能得到的實驗結果等。教師在課前應預先把本次實驗獨立完整地操作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生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協助工作,引導每個組全員參加,分工協作,有序進行。同時,及時糾正學生在試驗過程中的不當操作,并請一些實驗操作規范、熟練的學生做現場示范。對于一些探索性實驗,不以結果的好壞來判斷實驗的成功或失敗,鼓勵學生勤思考、多動手、善總結。要求學生無論結果好壞,都要事實反映在實驗報告中,并重點分析實驗結果的差異。在訓練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對實驗本身的理解和思考。   在設計具體檢測項目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比如在測定種子物理特性的實驗項目中,讓學生用直尺對種子的粒長和粒寬進行直接測量,然后對種子進行拍照掃描,利用成像軟件進行測量,最后讓學生對這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差異分析,讓學生理解不同的實驗方法有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也有可能獲得相同的結果。為了避免排課等外界因素影響實驗課的連貫性,教師可嘗試將一些系統性較強的實驗安排在一起(連續2天之內)進行。同時,根據實驗內容和要求靈活地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實驗,比如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水稻發芽的影響,或是不同曬種方式對水稻發芽的影響。這些探索性實驗不僅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對實驗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和結果分析能力。
  2. 實踐教學的改進。利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通過教師或是學生到企業或公司參觀的方式了解目前種子檢驗在現實中的應用。比如,到大型種子公司和科研院所,深入到他們的種子檢驗室。在專業的種子檢驗員的指導下,讓教師和學生親自操作體驗種子檢驗的重要環節,比如扦樣、凈度分析、種子發芽率測定、種子水分測定和種子純度檢測。錄制大量標準操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通過教師的親身體驗,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提高學生對種子檢驗的學習興趣。本研究小組在三年內先后組織了六次學生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種子公司和科研院所參觀,并安排一些學生進入企業的種子檢驗部門,在專業種子檢驗員的指導下,完成了一整套種子檢驗項目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加深課堂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三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結果證明這種基于文獻的理論教學、系統實驗和探索實驗的實驗教學以及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固有知識的懷疑精神和創新意識,對“種子檢驗學”的教學質量的保證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春慶,王建華.種子檢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晉.種子檢驗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 謝皓,陳學珍,南張杰,等.“種子檢驗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6):137-138.
  [4] 季彪俊.種子檢驗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種業,2013,(5):6-8.
  責任編輯  郝  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4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