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為一位一線高中語文教師,本人就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若干問題,淺談如下改進方案:
一、適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合理優化,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網絡、電視、書刊雜志、生活中等多種渠道合理選擇教學素材,多媒體運用并不能作為課堂硬性標準;怎么運用,加入多少,要根據教學素材主題,進行適當的整理、歸納、分類、有機組合,形成系統,而不是簡單的素材羅列;要規劃好素材呈現的方式、時間,以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素材的來源要盡可能向生活靠攏,要讓學生在已有經驗上來直接獲得知識的體驗,獲取知識的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利于進一步展開創造性思維。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合理優化組合計算機的圖、文、音、動畫等特殊效果,及時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的信息傳遞。使教學張馳有序、動靜協調、畫面和諧大氣。不能為了使課件的畫面“生動”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體到課堂上播放,強硬地引入信息技術會使課堂學習適得其反。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意境 ,讓學生身臨其境
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畫面生動可感,能創設特定的意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學生極大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習成為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學習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一》,可用多媒體展示山鄉農村景象,讓學生身臨陶淵明筆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寧靜安詳、一片和平的意境,從而更好讀懂詩人在詩歌里表達出的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喜愛。
以視聽感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表達,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文本解讀。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情感,讓學生豐盈內心
人的情感總是因為情境產生,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