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校知識產權工作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創新驅動背景下必將迎來大發展。從高校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人員組成和工作模式三個方面剖析了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上的不足,以期為高校知識產權工作提供一點借鑒意義。
關鍵詞:創新驅動;高校;知識產權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知識產權業必將迎來一個不同凡響的新時代。高校作為知識產權工作的主力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重要的輻射源和創新地。高校如能有效管理知識產權工作,不僅關系到校、師、生的權益,還關系到縱橫向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及產生的經濟效益,甚至可以關系到全國高校乃至整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引領、支撐和提升。因此,在此大環境背景下,高校對知識產權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在傳統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優化知識產權環境,培養知識產權人才,與政府和企業建立聯系與合作,構建適合新環境背景、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1 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中的問題
1.1 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構建不完善,制度以完成科研考核工作量為導向,不重視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知識產權轉化量既不能作為評職稱的重要依據,也無關乎職務升遷,與高校教師的自身利益關系不大,與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不符。
1.2 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人員組成
目前,各高校對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但大部分高校均未設置單獨的辦公機構,一般是掛靠在科技處、教務處、辦公室等部門,由各職能部門的老師分管,沒有專人專崗負責這項工作。高校通過公開招標找到代理公司,由代理公司直接和師生建立聯系處理文案,職能部門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只做知識產權基本信息的登記和數據統計,分管老師主觀能動性不高,授權登記后一般工作就結束了。
1.3 高校知識產權工作模式維呆板,觀念落后
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等待企業主動聯系,地方政府幫忙推廣,這種工作方式被動,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都背離以創新驅動為導向的時代背景,阻礙科技成果的轉化,沒有時刻以市場為導向,沒有給老師了解市場需求創造途徑,導致成果重復性高,質量低下。
2 創新驅動背景下如何有效解決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中的問題
2.1 優化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蘇發[2018]18號)和《省教育廳貫徹落實省委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實施細則》(蘇教科[2018]9號)等相關文件規定,高校修訂了基于成果轉化導向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完善了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在研發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的獎勵和報酬標準,加大轉化凈收入的發放比例,充分放權技術團隊,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管理制度。
2.2 優化知識產權環境、培養知識產權人才
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工作機構,建立一支專業的技術經紀(經理)人團隊,由高校負責成果轉化的科研管理人員擔任技術經紀(經理)人開展技術轉移活動,并依法取得省市給予的獎補。專職的經紀(經理)人搭建技術轉移平臺,負責將科技成果整理歸類匯總,按專業將專家放在平臺上,便于企業分類別專項查找;按領域將企業放在平臺上,便于開發人員更有針對性的研發。由專職人員搭建平臺,由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更有助于科研開發和市場緊密結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3 加強與政企的聯系,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高校應加強與政府的聯系,有效利用地方政府在知識產權工作上的資金支持、空間配套等優惠政策,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打通高校成果轉化的脈絡,研發出適應市場的科技成果。譬如實行教師定點下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的模式,構建以企業為主導角色的創新模式,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對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齊琳琳.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構建[J].湖北社會科學,2016(10).
[2]陳嘉雯.創新驅動下知識產權戰略革新[J].福建質量管理,2017(18).
[3]張貴賓.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J].絲路視野,2017(20).
[4]莫艷.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J].楚天法治,2014(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3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