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評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多元化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納入2018年3月—2018年7月期間我校2017級高職6、7兩個班的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各54名作為研究對象,將隨機分成研究班和對照班,其中對照班54名學生給予兒科傳統教學法,而研究班54名學生則實施多元化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并評估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結果:研究班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研究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班(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實施多元化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同時可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關 鍵 詞] 多元化教學法;兒科;護理教學;滿意率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100-02
由于患兒年齡偏小,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兒科護理教學質量是培養學生兒科護理知識和技能的關鍵。研究發現在兒科護理教學中,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之間密切相關[1]。在兒科傳統護理教學方法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多被動地接受知識,往往難以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較低[2]。而據臨床實踐證實,多元化教學法通過實施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有利于全面提高綜合素養[3]。本組研究通過分組討論,對抗比賽,課堂獎勵等形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法,旨在通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呈現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現匯報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把2018年3月—2018年7月期間我校2017級高職6、7兩個班的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各54名作為研究對象,將隨機分成研究班和對照班(7班為研究班、6班為對照班)。其中對照班54名學生中:男4名,女50名;年齡18~23歲,平均(20.5±2.4)歲;而研究班54名學生中:男5名,女49名;年齡18~22歲,平均(20.6±2.3)歲;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班給予兒科傳統教學法,主要為教師講授知識,護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達到教學的效果。研究班通過分組討論、對抗比賽、課堂獎勵等形式實施多元化教學法。
1.案例分析法
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前一周就準備好相關的典型臨床案例,采集住院患兒病史、典型病例,在課堂中向學生詳細講述具體方法,要求學生以4~6人的小組為單位,共同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課堂上由各小組推薦的學生代表集中發言,分別闡述各自的想法。最后由教師評價每個學生代表的觀點,指出錯誤、遺漏及不妥之處,同時肯定其正確認識,最后將課堂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歸納。
2.思維點撥法
通過教師設置疑問,進而引導、啟發學生并組織學生討論。在此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和教學內容的重點,教師通過提出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自身觀點,以提高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通過使用“為什么”“有什么”以及“怎么辦”等詞匯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同時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將課堂知識實現逐步淺出,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舉例來說,針對新生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課堂中可提出“這是什么???”“患兒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發生這種病之后該怎么辦?”鼓勵學生積極作答,與此同時,將該病的發病原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措施以及預后效果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述,在課堂短時間內和精力集中的情況下使學生掌握該知識,并將護理方法融會貫通。
3.多媒體教學法
通過充分利用圖片、視頻、聲音等多媒體方式,將臨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給學生,如侵入性操作和各種臨床陽性體征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多媒體教學法適用于兒科心肺聽診、兒科護理操作、先天性心臟病血流動力學、區別分析足月新生兒與早產兒等教學中。
4.情景教學法
由教師組織學生分成小組,按照事先選定的情景設定患兒的就診情形,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患兒、護士、家長等角色,在臨床實際模擬情形下模擬患兒的病癥表現、護理方法以及如何與家屬溝通等,最后由教師逐一點評,指出不足和錯誤。
(三)觀察指標
(1)通過理論和操作考試,評估學生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技能成績。(2)采用自行設計的學生教學效果滿意率調查表,評估兩組學生對不同教學效果的滿意率,調查表包括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方面,采用百分制,其中85分以上表示非常滿意,60~85分表示一般滿意,而60分以下則表示不滿意,總滿意率為(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四)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系統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用x2檢驗;計量數據(x±s)用t檢驗;統計值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對比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
研究班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見表1)。 (二)對比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
研究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ㄒ姳?)。
三、討論
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中一門較為特殊的臨床學科,患兒多年齡偏小,且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臨床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護理專業學生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做到“教”與“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教學質量。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只有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做到教與學的相互結合,實現護理教學的目的,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4]。傳統教學方法中,主要是教師通過課堂講解知識,學生被動地聽講,主要過程是以教師為主體,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意愿并未體現,知識機械性的接受“填鴨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5]。
而多元化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將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結合,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將案例分析法、思維點撥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情景模擬法等多種方法應用于兒科護理教學中,旨在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6]。案例教學法是利用臨床案例進行教學,將學生與臨床工作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并且通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引導其探討和主動發言,從而提高其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更好地將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點撥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7]。多媒體教學法主要是借助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方式將抽象、復雜的事物形象化和具體化,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使提出的難點問題也更易被學生所接受。情景模擬法則能夠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利用簡單易懂的形式向學生教授難點和重點,從而便于學生接受[8]。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班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且研究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班(P<0.05),表明與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多元化教學方法更加貼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可將兒科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有助于學生對兒科的各項護理技能熟練掌握,將理論知識更好地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兒科教學質量,從而為護理學生將來進入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兒科護理教學中開展多元化的護理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滿意率,值得在兒科護理教學中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羅曉琴.任務教學法在兒科護理見習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3):3296-3298.
[2]吳斌.多元化教學法在兒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288.
[3]須玉紅,王易,艾素梅.多元化教學法在兒童保健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18-19.
[4]楊娜,劉翅瓊.兒科臨床護理教學改革中多元化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3):127-128.
[5]譚璐,師建華,楊永華,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兒科臨床實踐教學運用的滿意度調查及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4):580-583.
[6]陳立霜.多元化教學模式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6,38(4):450-452.
[7]周海榮.案例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醫藥前沿,2016,6(18):389-390.
[8]朱細妹,邱健靜,李鳳梅,等.PBL教學法在兒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哈爾濱醫藥,2017,37(3):265-266.
◎編輯 陳鮮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