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計算”能力培養依然不能弱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1994年8月參加工作,11月1日開始接手一個一年級,做班主任,任教數學、語文兩個學科。當時學校數學教材使用的是北師大《小學生能力發展與培養》教材,據說每年的期末試卷也是北師大課題組命題的。這套試卷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除了正常試卷外會附加一張專門測試學生計算能力的小卷,大約有B5紙的二分之一大,這張計算測試卷規定在開考后由學生先答。根據年級不同,所測試的時間也不同,時間到,收好計算試卷再答正常試卷。記得當初所教班級72名學生,第一次期末考試計算試卷得滿分的只有2人,平行班得滿分的學生基本都在10人以上。分數一出來就傻眼了:平時也練習了,怎么人家班級的學生答得那么好?看來還是平時的訓練上出了問題。接下來在計算教學中著實花了許多心思,從練的內容到練的形式,以及評價的方式,處處留心。記得當時最開心的是和學生們一起“琢磨”計算快而準的技巧,學生們喜歡計算,他們在計算中真的找到了樂趣。接下來我的班級在計算測試中成績一直是遙遙領先的。
  女兒小學階段學習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稱職的也有女兒計算準確性的培養。從口算到繁難的四則運算,“盯”得都比較緊。一般家庭作業中的計算題我都要一道一道親自算,然后和女兒的結果數比較,在老師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女兒的計算能力還不錯。前幾天馬上參加中考的女兒還在叨咕:物理、化學里的計算太難了,我們班很多同學方法會,計算總出問題,有的甚至直接放棄求結果數了……我問:你呢,覺得計算吃力嗎?女兒說:我還好一些,一般的計算我都不犯愁……“不犯愁”說明女兒對計算還是不“怵”的!
  2003年起我市進入新課改,眾所周知新的小學數學教材大大降低了計算難度,而且反對“枯燥”的單純計算,倡導把計算與解決問題相結合,顯然這樣的改變使計算教學中蘊涵的數學思維價值得到了較好的開掘。但是我們也清晰的看到了這樣的結果: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明顯下降。
  計算教學怎么往前走?特級教師邱學華2008年力排眾議上了一節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計算課(內容是傳統的計算內容,教學方法主要采取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45分鐘學生共算了32道計算題和一組口算題。隨之2009年《中國教育報》以題為《強化計算訓練就背離新課程理念嗎》一文,對邱老師的這節課給予點評,于是一場關于計算教學的大討論旋即“由暗到明”,至今也在爭論之中。
  為什么新課程對學生的計算要求會有如此大的改變?改,一定是基于問題的。降低計算教學的難度,我想是源于這樣幾點原因,其一計算是相對機械的、枯燥的,“熟能生巧”之后,不需要創造性思維,所以計算顯得枯燥、乏味;其二,就是這樣機械、乏味的計算,學生在學習中還會經常出錯,所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其三,隨著計算器、計算機的普及,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無論簡單還是復雜的計算都可以交給“電”腦來完成,不需要勞累“人”腦了,既然用處不大,當然不需花大量時間了,所以降低了難度。
  以上所述計算難度降低的理由是存在的,但是記得《強化計算訓練就背離新課程理念嗎》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要倡導“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求共識”,不能把“優良”的東西一并“倒掉”。計算是有諸多的問題,但是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不說計算本身的思維價值,就學習態度而言,計算對學生嚴謹、一絲不茍做事的態度,堅持性,克服困難的毅力的訓練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復旦附中高中部推優生面試時,一道計算兩個五位數乘除法題目,難倒了三分之一的考生,附中校長感慨:“難倒這些尖子生的不是知識水平,而是科學態度。不少同學不屑于繁瑣的計算而總想找捷徑,但自然科學研究需要一步步踏實前進,老實的態度很重要?!?
  當然,我們的計算教學中也的確存在著問題。比如人為強化筆算,弱化口算。在多數老師看來筆算才是“真本事”,因為,要在考卷上“寫”結果的,只要結果對了就OK。何況口算訓練起來太“慢”呢。實際上口算依據的是運算規律,如“兩數相加,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增加多少,和增加多少”等,這些運算規律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不容忽視的。但是這些運算規律要變成學生“思維”的一部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是需要教師經常提示的,是需要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悟”到的。而筆算依據的是運算法則,如“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滿十進一”等。顯然如果過早重視筆算,忽視口算的訓練,自然把計算變成了“機械”訓練,也見不到思維訓練的價值了。
  最近一些名師的計算教學案例中,明顯加入了算理的成分,大大增加了計算的思維含量,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計算興趣。這些有益的嘗試應該堅持。
  另外,就訓練而言,我主張一定量的訓練是必須的。2009年我組織了六年級的計算競賽,目的在促動學生重視計算,也在檢驗學生的計算水平。因為當年的六年級學生是我市的首輪課改年級,在開始課改沒多久,我就發現了新教材降低計算難度后,教師明顯對計算弱化了。過去低年級數學課,幾乎每節課的開始學生都要訓練口算的,而課改之后,基本上見不到了。那么六年之后,這些孩子的計算能力如何?于是組織了那次測試,可以說結果并不樂觀。于是在隨后的兩個學期堅持開展全校、全員性的計算測試兩次,目的在于喚醒老師,學生的計算不能忽視的。記得在一次測試后教師的質量分析表上我印上了這樣一句話:計算不是聽會的,是練會的,重要的是讓學生“拿”起筆來。
  如今,對計算,大家仍然各執一詞,但是我堅持計算不能“放松”。要在摒棄時修整、繼承中創新,讓筆算在對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學習習慣培養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有就是,計算,學生是必須會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6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