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就慧眼,高效訓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幾年來,實用類文本被設定為必考內容,新的《考試大綱》值得注意的調整是“傳記”與“新聞”的位置有所改變。信息時代最“實用”、應用最廣泛的文體——新聞,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得以體現。筆者從考查題型上入手,在非連續性新聞文本閱讀教學時,嘗試采用一種以題型分類為主體框架、以新聞報告閱讀微課堂為輔助方式的高三實用類文本閱讀復習教學的模式,緊抓考點,高效訓練,注重閱讀技巧,從而提升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關鍵詞】高效訓練;新聞文本;微課堂;閱讀技巧
近幾年來,實用類文本被設定為必考內容,新的《考試大綱》值得注意的調整是“傳記”與“新聞”的位置有所改變。信息時代最“實用”、應用最廣泛的文體——新聞,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得以體現。同是實用類文本,但不同的文體會有不同的讀法,考題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
由此,筆者覺得從非連續性新聞文本閱讀考查的題型上入手,思考一種相對簡潔方便,學生相對熟悉、又較容易掌握和運用的好一種思路來嘗試教學。于是大膽嘗試采用一種以題型分類為主體框架、以新聞報告閱讀微課堂為輔助方式的高三實用類文本閱讀復習教學的模式。在此,筆者把一些構想和嘗試記錄下來,以期能有一個拋磚引玉之功用。
一、關于2017年全國卷中的“實用類文本”
1.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命題特征
從新聞材料構成上看,2017年全國卷3套試題的新聞考查有一個相同點:一個大話題、多則材料組成的非連續性文本,而其一則材料含有圖表,這幾則材料既各有側重,又密切相關。
2.題型設置
?、龠x擇題的設置側重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不拘泥于字面上語詞概念細小差別,傾注于有一定跨度、繁雜信息的篩選。
?、谥饔^題的設置在能力要求和提問方式相對比較的相似和穩定,能力考查的基礎是信息篩選和整合,但也需要一定的能力遷移要求。
3.學生做題答題中的突出問題
“五缺”:缺乏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意識;缺乏提煉有效分析;缺乏層次分析把握要點;缺乏聯系文本,作答過于隨意;缺乏作答規范意識,答案表述繁冗、沒有條理,信息得分點遺漏。
二、關于新聞文本閱讀微課堂教學實驗的構想
從非連續性文本自身特點來看,信息的分析綜合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設置有效訓練尤為重要。
1.練就慧眼:立足學情,重點突破
在近三年高考、模擬考學生答題情況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篩選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較弱”“歸納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問題指向的就是“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個考點。閱讀教學首先應提高學生理解性篩選的能力。目標是正確把握文字材料的內容,各層或各段落的中心句、關鍵詞句,即要清楚文本“說什么”。它往往是與主觀題的回答有關,如,2017年全國卷1新聞文本中單選題的D選項,本題更加突出信息篩選的題型特點,D項錯在其梳理少了“有線電視系統運營商”這個環節。再如2017年全國卷3實用類文本中多選題的CE選項,實際上通過理解性篩選,得出來的結果是:C項:“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是原文“獨特”二字的詮釋。所以,這個選項剛好與原文匹配。要求學生不僅要能夠進行文本與選項的相同相似的辨析,還要知道詞語或句子的轉換表達,從而歸納基本經驗、技巧,強化提煉、整合信息的能力。
另外,新聞閱讀教學中也要關注學生的讀題能力,圈劃問題題干信息,避免一些信息的遺漏,以及關注問題的賦分分值提示,往往一個點賦分值是2分。
2.高效訓練:立足表述,提高得分
能讀懂文本,并不代表能得高分,答得全而準才是真本事。在考試中,答案的表述準確需要針對問題來組織答案,實際上就是考生“闡釋能力”和“組合能力”。
“是什么”與“為什么”提問的問題,要求以篩選和歸納信息為主,相對難度不大。如【2017山西太原二?!康牡诹}“《中國詩詞大會》產生了哪些積極的社會影響?請簡要概括?”學生找到屬于“積極的社會影響”即可。
“怎么做”的問題,在提問方式上有較大的隱蔽性。如【2017年福建廈門一檢】中的第9題“如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請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币雽W生作答信息的全面,就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問題的涉及點,轉化與分解思維能力的訓練尤為關鍵,學生作答時需要注意:1.轉化和分解問題要全面;2.答案的分點是以思考的分層為依據的,不能隨意;3.答案的表述注意一致的情態。
3.時事熱點:打造閱讀微課堂,培養良好閱讀技巧
信息化的社會,網絡、電視、電腦、廣播、報紙、雜志等各種信息媒體,傳播著最前沿的時事新聞。于此,筆者在每周設置兩節新聞閱讀微課堂,讓學生感知時事熱點內容,一人搜集眾人評說,課堂氛圍此起彼伏,不但積累了作文素材,還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①課前激趣:以時事熱點導入新課教學。新鮮的時事熱點開場往往能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新課伊始,讓兩三名同學進行新聞發布,要求他們表述清晰簡明,突出熱點、焦點,避免內容重復。這樣的開場白使學生由陌生、好奇轉為主動認真地對待學習,因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新聞發布:學生收集整合新聞資料,培養敏銳的眼光。關注世界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脈搏。有益的報刊雜志和各類報告呈現在課堂,《人民日報》《廣州日報》《時事政治報》如數家珍;每日“新聞聯播”、每周“今日說法”和每月“焦點訪談”連番上映。讀報的習慣可以從宏觀上培養兩種閱讀意識:整體意識和:整合意識。即立足整體,整體感知。通過梳理段落大意,簡要陳述。開展小小新聞發布會的形式來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生發布要聞后,教師適時點評,并引導學生談感受、提問題,教師帶著與課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進入語文課的學習。手、口、腦并用,三管齊下,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蹖n}講座:舉辦時事專題講座,多角度討論探究。語文課教學要引進課外知識的教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舉辦時事專題講座讓學生注重關注國策、進一步關心社會。時事專題設想是:價值觀與傳統文化類(傳承與發展)、科技創新類(知識與能力)、政治經濟類(古今中外)、環境生態類(文明與責任)、民生法制類(和諧與監督)等五大主題,并同時結合時事政治進行討論學習。
抓綱務本,突出重點來練就一雙慧眼,讓語文課堂和時事新聞交輝相映;打造新聞閱讀微課堂,高效訓練,培養閱讀,非連續性新聞文本將打開語文的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陳桂瑛.淺談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五個原則[J].語文月刊,2017(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