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滲透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德育為教育之初,教育要始終貫徹“立德樹人”教學理念,小學時期是學生人格發展的啟蒙時期,對小學生德育教育有利于建立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德育要實施在日常教學中,看似不經意,卻是在教學設計中,科學性地達到對學生良好道德修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思想品德
有學者指出:“對小學生德育,應該將之視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德育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惫糯膶W家就曾言“傳道受業解惑”,這是教師的天職,傳道指的是傳播人類文明,啟迪并發揚人類的智慧;解惑指的是傳授知識,傳授學習方法,總結來講就是教書育人,讓學生掌握知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積極應對學習中、生活中的困難。
一、小學德育原則
1.貼近生活原則
德育要求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待人接物的良好行為,即德育方式要貼近學生實際,避免滔滔大論,超過小學生理解能力。以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即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如此,學生也容易學以致用,不知不覺將良好的品行表現于實際生活中。
2.啟發性原則
對于教師而言,難的不是教授知識、讓學生怎么做,難的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德育要貫徹啟發性原則,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良好道德修養的真正意義所在,從而讓學生產生內在的動力,主動去發展良好的審美,創造美,傳播美。
3.整體性原則與抓住特殊性原則
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有教無類,體現整體性原則。因材施教,強調抓住特殊。學生家庭背景,人生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學生某個個體差異更加突出,從而需要教師花特別的精力對之進行引導,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因此,德育教學中要整體性進行,也要抓住特殊,共同發揮效能。
二、小學德育內容
小學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適應小學生接受能力范圍,有利于小學生發展,總體說來可以將小學德育分為幾部分的內容。
首先,著裝禮儀要大方得體。小學生自我意思逐漸發展,應該以統一的著裝杜絕攀比風,讓干凈整潔、大方得體的著裝要求根植于學生心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要求學生穿著校服,佩戴紅領巾,有班集體榮譽感。
其次,舉止言行尊重他人。日常行為細節中要求學生舉止大方得體,尊重他人,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控制自己的情緒。如,在升國旗時自覺肅立,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對同學要尊重,寬容忍讓,當同學回答問題錯誤時,不起哄、不嘲笑。對自己要求守時、自律、有原則,不隨意發脾氣。
再有,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學生感恩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尊重他人,孝敬長輩。德育教育中要注重滲透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學生感恩自然,因而可以勤儉節約,愛護環境。感恩親情,因而可以尊重長輩。感恩班集體,因此會產生班集體榮譽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恩祖國,因而可以熱愛祖國,以發展祖國優秀的文化為己任。
三、小學德育途徑
小學德育開展跟要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其生活閱歷淺,對問題思考不深,往往聽不進大道理,具有活動性的德育方式容易被小學生接受,由具體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明白道理。
1.在角色中體驗
角色代入,旨在讓學生換位思考,體會“假如我是你,會怎么做”,讓學生明白該角色中的難處,或者說處于該角色仍然堅持的美好的品質,從而懂得此角色中的情感訴求,從而能夠在自身角色中懂得該怎么做。
比如,實際中教導學生對于盲人要尊重,要積極給予幫助,因為盲人看不見,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如何讓小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呢?采用角色代入讓學生進行體會,讓一部分學生把眼睛蒙上,在教室中摸索前進,學生在被蒙上眼睛之后感覺到失去光明后感覺極大的不方便,找不到路,容易磕磕碰碰。這時,讓另一部分學生給蒙上眼睛的學生引路,找到了自己的座位,這部分看不見的學生感覺到了安全感,感受到別人給與幫助的溫暖,理解了對于一些身理缺陷的人,生活對于他們是多么不容易,而一個正常人的舉手之勞卻可以給與他們極大的幫助,極大地方便了生活。在換位思考中,讓學生親自感受,從而啟發學生要尊重他人,積極幫助他人。
2.在對比中強調
正面的德育往往可以讓學生懂得怎么做。而實際中,也要讓學生明白不能這樣做,從而全面滲透對學生德育。在對比教育中,讓學生知道好與不好的區別,會帶來的后果,從而強調學生應該具備的舉止與行為。
如德育內容中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不能隨便亂扔垃圾。愛護野生動物,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的家園。這些的良好的行為可以為我們人類創造美好的家園。那么,如果大家亂扔垃圾,不愛護野生動物,會怎么樣呢?通過多媒體將一些相關的畫面展示給學生看:垃圾到處亂飛,蒼蠅遍布,再也看不到可愛的野生動物了,讓學生懂得這些細小行為的重要性,理解倡導這些行為的真正意義所在,為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讓這些美好的品質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如對于遲到早退的問題,所有的同學都能嚴格遵守,那么老師可以正常地上下課,但是如果同學都不遵守這個規章制度,那么老師的教學就沒辦法進行,這就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會影響到班集體的行為,讓學生懂得遵守紀律的重要性,讓學生發自內心的主動性去遵守紀律。
3.在實踐中感悟
德育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獲得良好的品行帶來的快樂,激發學生德育自覺性。同時在實踐中,讓學生克服困難,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積極樂觀的品質。
比如,送媽媽一份生日禮物,媽媽會很高興,怎么樣高興呢?倡導學生積極實踐,去讓媽媽收獲這一份快樂。有位學生,媽媽為買新房子忙著工作,幾乎和學生吃一頓飯的時間都沒有,學生花一個月的時間,通過很細致的手工活做了一個房子模型送給媽媽,并邀請媽媽共進晚餐。這位媽媽內心的感動油然而起,給了學生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泣不成聲。學生在實踐中感覺到媽媽的快樂不僅僅是快樂,還有對孩子懂事的欣慰,并覺得自己虧欠了學生,其情感如此復雜,學生也深深地感動了,同時理解了自己并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讓媽媽快樂起來。在實踐中,學生收獲是十分豐富的,也更加直接,更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
4.在錯誤中省思
面對小學生犯錯,積極倡導引導學生省思,也包含了讓學生懂得不能這么做,應該怎么的德育內容。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這樣做帶來的不好的后果,從而讓學生下次不能犯一樣的錯誤,讓學生不斷成長。教師也弄清學生犯錯原因,不能一竿子打,避免觸發學生逆反心理,小學生一旦受了委屈,學生更加理不清當時應該怎么做。
如班上兩位同學在課間扭打在了一起,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先讓學生冷靜下來,讓學生分別陳述緣由,這個過程也是帶學生省思的過程。結果發現了真相,學生A將學生B的作業弄濕了,同學B讓同學A賠,同學A說他是因為別人不小心撞到他了才把水杯撞到弄濕了作業本。同學B說同學A是故意的,由于同學B在家里十分受溺愛,覺得A不遷就他,就扭打了起來。教師給學生想一想,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這樣扭打在一起多影響同學,同時一件小事情,不應該以武力來解決。讓學生冷靜下來把事情闡述完了之后,學生A主動跟B道歉,自己剛剛不小心,并會賠償以新的作業本。同學B也覺得自己太小氣了,不應該這樣。也主動道歉。通過這樣的事情,讓學生懂得寬容忍讓,和睦相處,更重要的是引發學生省思,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小學中滲透德育,要遵循貼近生活原則、啟發性原則、整體與特殊教育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實踐、感悟、省思。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楚紅俊. 談談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 考試周刊,2016,(40):1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