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身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案例中,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產生矛盾,父母孩子之間很少溝通。孩子對學習與家人、師生都是抱著應付的心態,得過且過。但是在校外結識了不少社會青年,曾離家出走,有青少年犯罪的傾向。通過同理心親近、情感回顧、發展規劃、再塑親情等方式,慢慢改變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觀感,令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壓制自身的錯誤傾向,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關鍵詞】正視問題;心理輔導;現實規劃;重塑親情;健康習慣
一、基本情況介紹
1.學生資料
小A,男孩,2014年時12歲,六年級。在廣州出生,獨生子女,廣州人,從小到現在都住在廣州,無宗教信仰。應付學習,家長無法與其溝通,父親喜暴打,母親溺愛。因離家出走兩天,進入校長視野。
2.個人成長史
小A,五年級下學期開始喪失學習興趣,教師布置的科目作業馬虎完成,其它學科作業基本不做。兩度離家出走躲避父親。結交無心學習的中學生和社會青年,并一起做壞事,有違法傾向。
3.家庭情況
父親粗暴教育,小時候常棍棒敲打。母親溺愛,無原則向孩子妥協。因此,父母之間的矛盾大,沒有交流溝通,也不和學校溝通,導致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二、日常行為表現
1.學習方面
小A智力正常,反應很快。五官端正,相貌良好,身體素質良好,但是營養有欠缺,體型較小。一到四年級都是很可愛的小男孩。從五年級下學期開始,有了很大變化。除班主任、校長(品德課)上課和體育課以外,上課時基本都在睡覺。作業不自覺完成,只做班主任的數學作業。其他都是被老師催交作業或留下補作業。向其家長反映情況,母親建議不告訴父親,一旦父親得知棍棒伺候。所以不管向父母哪一方反映,都沒效果。
2.親子關系
母親較為溺愛,任意遷就他的喜好、滿足他的各項要求,有時也會隱瞞孩子的錯誤。父親教育簡單粗暴,大錯大打,小錯小大。父子之間已經很久沒有超過三句話的連續對話。六年級時,兩次父親打罵后離家出走。老師和爸爸或媽媽一提起小A的學習問題,兩邊經常有爭執,互相推卸責任。
三、情況突發
小A沒回學校上課,致電家長。母親說他不舒服,父親支支吾吾。叫同學了解情況,原來出走一夜未歸。學校介入,聯系專區民警與社區人員一起尋找。半天后獲知他已回家。但是,我們要求老師和派出所專區民警對這個孩子持續關注。一周后,附近中學的教導主任與專區民警到校,向我們了解該生情況。原來小A已多次在另一所小學協同個別中學生混出不小的名堂。稍后,另一所小學的校長也來點反應,小A與他們的少先隊大隊長處朋友,讓對方家長很不滿。
四、輔導策略與實施
1.直面問題
面對小A,我微笑著,他也忍不住笑了。我們因有每周兩節的品德課交流,所以關系一直比較良好。我問他笑什么?他說看見我笑了,就放松了。我告訴他,**小學來人了,**中學來人了,派出所也來人了。他低下頭。我說,你該早點主動告訴我。我首先多謝他沒有在我們學校搞出這些事來。然后要他自己說一遍,我不能偏聽其他人的。他很老道,慢慢在場邊繞圈圈。我笑著打斷他的話,說到派出所到來人了,你還在浪費我們的時間。他才小心翼翼地講出一個大概來。包括離家出走后認識夜不歸家的青年,買了電棍尋樂等事情。這些事件可謂“驚心動魄”,已經游走在犯罪邊緣。
2.運用同理心產生共鳴
我很認真地聽,不僅僅是樣子上的認真,是發自真心的靜心傾聽。我感慨幸虧發現及時,若這些“作案工具”真用上了,后果不堪設想。我是真的為之擔心,也為之慶幸。慶幸他有一個很負責任的班主任,能及時發現他的異常,讓派出所提早關注到這個孩子。
聽完他的經歷,我問及他在家的感受。也跟他說起被父母打罵的痛苦,其中有其他孩子的感受,也有我本人的感受。然后再提出一味地無原則溺愛的危險傾向。說得小A也深以為然。然后,我們提到了家的概念。我給他講家族興起的歷史故事,講家族興旺的殘酷取舍。大家得到共識,“家”應該是一個注重情感的溫馨處所。小A說,長大后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家。我說,為什么不是現在?他搖頭說不可能的。我直言,可以幫他達成對家的愿望。
3.父子之間的共鳴
開了一個溝通的好頭,接著就很順利了。順利收繳了他們的“武器”,然后約了小A父親詳談??粗鴶[放在面前的兇器,我們順利達成共識——好險??!對孩子不能無原則溺愛,隱瞞包庇險些害死孩子。父親深以為然,說出自己也不知道的無奈。接著我們分析孩子隱瞞的根源;覺得可以用暴力獲得“所需”的根源……達成共識,不再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關愛。然后就如何跟孩子良好溝通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并推介了我們的家長學習學校資料給小A爸爸。
為了讓小A感受到父親的愛,我建議了他爸爸寫了一份申請,申請跨地段升中,避開那些損友。(雖然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從其父做好重新租房的準備可以看出其決心。
4.為未來做個規劃
再次約談小A,我們要定一個比較遠期的規劃。當小A提出想遠離這些人時,我讓小A看到他爸爸的跨組電腦派位申請。我問他知否搬家的損失與意義。小A完全明白。說著,他也感受到了爸爸的決心與關愛。我趁機講了《父親的愛》的故事,他歡笑中,他眼中有淚。我告訴他,很多規則都是僵化的,所以如果調動不成功,小A就要嘗試去面對,逃避總不是個長久的辦法。但是無論如何,看到家人愿意為自己付出,這就是愛,愛需要有回應,才有共鳴,才可以持久。趁熱打鐵,與班主任一起定下了自我規劃,小至每天的作息安排,大致期末考試目標。設定了每日檢查的表格,每天由學生、老師、家長一起完成這份檢查。明確不是為了監督,是為了讓關愛化為責任與動力。
五、效果與體會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與細心輔導,小A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按時出勤,課堂上不再睡覺,能完成全部作業。家庭的教育也有了配合,每天的情況登記表都順利在家長與教師間往返。小A爸爸媽媽能不時打電話跟老師溝通。成績進步,順利考上中學。
我想,對因缺少關愛等因素造成的問題兒童,我們首先要真切感受到他們的需求。先不要責怪他們,而是連同家長自我檢討,為什么他們感受不到我們的關愛。兒童是在不斷發展的,心理還不成熟,他們更需要很直觀的感受身邊的關愛。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環境是改變兒童的重要因素,只有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愛的家園,才有可能使兒童走向健康的成長之路。
相應的輔導措施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運用同理心產生共鳴;與家長達成共識;一起做出大家認可的規劃然后執行。父母之間也能因為關注孩子,而減少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不是。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