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當前“減負增效”的教育背景下,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努力構建“輕負擔,高效率,高質量”的育人新模式,已成為我國教育系統一項重要工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減負”,做到“減負”“增效”兩不誤,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則是我國教改的側重點。但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仍存在“注入式”“填鴨式”“多講多練式”的課堂教學方法,“高消耗”“低效率”,課內損失課外補的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現象。那么,如何改變這些現狀,真正做到“減負增效”。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深入鉆研教材,了解研究學生,做到“精講”“精練”,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從而達到既“減負”又“增效”的目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策略探討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還有很多學校、很多家長額外地給學生增加了許多課業的負擔,使我們的課堂沒有了氣氛,學生的臉上沒有了笑容,他們只是背著沉重的書包。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意在提高全民素質,努力構建“輕負擔,高效率,高質量”的育人模式,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目前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的現象。課堂教學語言重復、雜亂,內容面面俱到,仍存在“注入式”等教學,課后布置大量重復的作業,使學生沒有了思考的空間,沒有了想象的翅膀。在這樣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沒有個性,沒有創新能力,如同機器人一般只會重復一樣的動作。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減負”,做到“減負”“增效”兩不誤,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歸納如下。
  一、深入鉆研教材
  教學離不開教材,就像魚兒離不開水。教材是教學的根,沒有了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在授課之前,教師必須要深入鉆研教材,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才知道授什么,怎么授。例如,教學《撈鐵?!愤@篇文章前,教師必須要知道這是一篇涉及科學知識的歷史故事。教學時,不是只講故事,而是既要讓學生明白故事的內容,又要明白故事中包含的科學知識。為了讓學生明白撈鐵牛中的科學道理,教學時可以通過小實驗,讓學生明白懷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撈起鐵牛,從而引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除此之外,課前,教師還要了解作者成文的思路,領會作者獨特的匠心,使自己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領悟文章的主題。只有做到了這點,教師在講課時,才能抓住文章的重點,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將主題思想滲透給學生,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以及對懷丙和尚的崇尚之情。教師對文章的字、詞、句、段、篇鉆研得越透,重點難點就會抓得越準,教學方法就會越靈活,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越濃,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師對文章領悟得越透,授課時才會得心應手。例如,《開國大典》一文,這是一篇新聞特寫,它記敘的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典禮盛況,表達的是全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熾熱情感。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抓住了重點難點,教學時就取得了主動權,有側重地進行教學,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學生聽起來明白,學起來也輕松。
  二、了解研究學生
  當然,有時教師深入鉆研了教材,也不一定就能上好課。要想在四十分鐘內取得高效率,除了吃透教材,還要認真研究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學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不同,興趣不同,知識基礎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設計課堂教學。例如,教師要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了解評估,摸清學生的性格、學習情況。筆者在教授課程前,會與學生之前的教師進行一系列的了解,積極交流教育心得。此外,通過班會、課程的小游戲等活動觀察學生,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從中與學生建立聯系,讓學生信任教師,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從而更加了解每一名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課程,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知識得到進一步拓展,又要讓成績稍落后的學生學有價值感,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學得開心,也學有成效。
  然而,有些教師很深入去鉆研教材,卻沒有去研究學生,在教學時滔滔不絕,以為自己理解了學生也理解。在檢查測驗時才知道收效甚微,這就是高消耗低效率的現象。因此,要想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三、做到精講精練
  1.精講,課堂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講,但是,講必須精講。怎樣才算是精講呢?精講是指教師通過精煉簡潔的語言把文章的重、難點講明白,是提綱挈領,是有條不紊,是重點突出,而不是漫無邊際地講。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聽得也厭煩,孩子們也想講,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他們還想在沉悶的課堂里來一個有趣味的游戲啊!可是,有些教師喜歡包攬四十分鐘的課堂,被包辦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因此,要想講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必須要精講。
  例如,在講授《再見了,親人》這篇文章時,筆者抓住課題的“親人”兩字來貫穿全文,讓學生了解文章(下轉第17版)(上接第16版)的主題,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但是文中講的是中國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的故事,他們沒有血緣關系,但為什么說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呢?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就要抓住這一難點,讓學生理解他們的情誼是在戰場上用鮮血凝成的,是生死與共的情誼,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比親人還要親。這樣,學生就能理解文中所說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含義,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這篇文章的難點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如何表達中心思想,為了表達中心思想,課文重點寫了三個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子,作者通過講述三個人物的感人事跡來表達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抓住這一點,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難點。對于如何突出重點,筆者采用了如下做法:理解文章層次結構,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讓學生自行處理個別段落。教師講授大娘的事跡,然后讓學生分析小金花、大嫂子的事跡。因為后兩段與前一段的行文結構相似,可以給學生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自行處理層次結構,理解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除了教會學生理清文章結構,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文章內容的層次。例如,大娘的兩件事例都很感人,她在緊急關頭選擇了把志愿軍傷員背進了防空洞,丟下了自己唯一的親人——小外孫這件事更催人淚下。所以,在教學時,應該重點放在指導學生理解大娘丟下小外孫而去救護志愿軍傷員這一層,這一層更能體現“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抓住了這一點,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愛憎情感。   2.在做到精講的同時,要進行精練。練,是為了把剛學到的知識加深鞏固,更是為了觸類旁通、知識的拓展。但是,練并不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練,而是要精練。怎樣才能做到精練呢?首先,筆者認為課外作業可以有,但是要適量,要有個尺度,要根據授課內容要求,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布置適量的作業。例如,六年級上冊的《刺猬漢斯》,這是一篇童話,講授時,除了讓學生理解主人公漢斯堅毅、勤勞、淳樸、善良的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外,主要引導學生對童話中人物進行評價,其他的都可以大膽舍棄。我們要知道無所失,就無所得。課堂上的面面俱到,反而令課堂內容無重點,收益不大。其次,我們在教學時還要強化課后練習題,筆者認為課后練習題都是根據文章內容的重、難點設計,應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完成課后練習題。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適量的課外作業。例如,《鯨》一文,除了完成課后練習題,還可以根據學生較少機會觀察動物的弱點,放映一些小動物的生活片段。讓學生說說,甚至動筆寫寫,為后面練筆做準備。還可以布置學生周末讓家長帶他們去動物園看看動物。這樣,學生對動物的了解更直觀,更深刻??傊?,講,要精講;練,要精練。這樣,既能減輕學生過多的負擔,又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得快樂。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達到減負目的
  1.運用多媒體,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效果?,F在教學條件越來越好,硬件也跟上了。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教學,讓現代化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讓學生愉快地學,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這樣的課堂,孩子們才記得牢,才有所得。例如,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一文時,筆者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先放映《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動畫片,讓他們看完后講一講。學生看完后竟然都搶著回答。實踐證明,看實物比語言描述得更深刻。所以,在教學中,直接運用實物模型、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比語言更省時,同時,又能調動學生的全面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也舒心。
  2.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例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時,筆者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精神。
  3.運用多媒體進行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比如,講授新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有趣的動畫,設計一些有趣的練習,讓學生去看、去做,輔助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達到“減負”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減負增效”,就要深入地鉆研教材,全面了解研究學生,做到精講精練,充分利用多媒體,從而達到既減負又增效的目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8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