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算用教學有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算用結合是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又是新教材編排的顯著特點?!八阌媒Y合”中的“算”指口算、筆算、估算、用計算器算、用計算機算、四則運算等。
目前,算用結合教學存在以下兩種現象:一是把計算課上成了提問題的課,二是把計算課上成了純粹用數學的課,結果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觀察情境圖上花了大量時間,而不了解算理,對算法一知半解,問題就在于教師對算用結合的“度”的把握。那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握這個“度”呢?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計算與實際問題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計算,體驗計算的價值和數學的實用性。
例如,我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先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兒童樂園的場景,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相應的信息,了解實際生活中存在“幾個幾”的現象,接著從學生熟悉的“一輛碰碰車坐兩個人,4 輛碰碰車能坐多少人”的實際問題引出乘法意義,讓他們明白算“幾個幾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如此,學生能感受到計算來自解決問題的需要,計算可以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為了追求“算用結合”而挖空心思創設情境。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多開展一些好的數學活動特別是一些操作性活動,對學生理解算理、發現計算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認識除法”時一反往常的教學思路,設計了大量生動有趣且密切聯系生活的“分一分”活動,如小猴分蘋果、小貓分魚、小狗分骨頭、松鼠分松果、小朋友分氣球和小朋友排隊做早操、拼五環旗等,并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通過這樣的操作性活動,學生獲得了大量感性認知,加強了對除法基本含義和除法算式的理解。之后,學生學習除法運算就不會覺得難了,即使是較大的數相除,無法用乘法口訣求商,他們也能計算出來。
教師進行計算教學必須依據數學課程的新理念,從學生的學習出發,引導學生調動計算方面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自主探索、交流和發現算法,實現算法多樣化。
例如,教學“口算35+20”時,我先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列出35+20的算式。然后,讓學生思考怎樣算出35+20的得數,可以讓他們合作討論算法,也可以讓他們自己探索算法,使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或經驗、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和策略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形成自己的算法。接著,我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使不同的算法呈現出來:有的用數數的方法從35起十個十個地往后數,數出得數是55;有的用擺小棒的方式,把“2個十”合在“3個十”上,算出得數;有的撥動計數器,在十位上加上“2個十”,算出得數;有的依據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想到30+20=50,50+5=55。
學生探索出的算法有些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不準確的,但通過學習成果的交流,呈現出來的算法或得到肯定或得到修正,學生能從中感受數學的奇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生應用這些算法時,教師應該允許他們選擇適合自己思維方式的算法進行類似的計算。這樣的計算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創造”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并使學生經歷數學化的活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對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創造意識的形成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有益的。
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都要用到計算,數學的確是應用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教學生計算,而要把它與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如學習“乘加、乘減計算”后,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月球旅行”,其中有這樣一道題:兒童城堡有兩個入口,①號入口購票規則是大人、小孩一律8 元;②號入口購票規則是大人每人10元,小孩每人6元。現有3個家庭,1號家庭:爺爺帶了兩個孩子;2號家庭:爸爸媽媽帶了一個小孩;3號家庭:爸爸帶一個小孩,他們分別從哪個入口進入兒童城堡比較省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列式、計算、比較,有的小組認為1號家庭從②號入口進入兒童城堡的門票為22元,2號家庭從①號入口進入兒童城堡的門票僅為24元,3號家庭從兩個入口進入兒童城堡都可以;有的小組認為大人和小孩可分散進入兒童城堡,大人從①號入口進入,小孩從②號入口進入,這樣1號家庭、2號家庭、3號家庭購置的門票分別為20元、22 元和14 元,更省錢一些。學生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興致極高。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從繁雜的計算練習中解放出來,學習了現實中的數學,掌握了數學計算,輕松又頗有趣味。
算是用的前提,用是算的歸宿,算和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但算用結合有個度。教師進行計算教學時,千萬不能以犧牲計算本身去換取超限度的算用結合,應該注意把握算用結合的“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