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計算教學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不少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明顯弱化趨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認真調查分析。因此,如何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就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計算中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
1.心理方面原因
?。?)感知粗略。小學生進行計算,必須首先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由于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略、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征,因而對算式在頭腦中的印象缺乏整體性,加上計算本身比較單調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勞。這時,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往往還沒有看清楚就動筆算。出現運算順序錯誤、抄錯符號或抄錯數字。
(2)記憶錯漏。一道計算題往往包括多步計算,中間得數需要進行短時記憶,而小學生由于急躁、搶時間、怕麻煩,使得儲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暫時中斷,造成“記憶性錯漏”。
?。?)情緒不穩。小學生的情緒不夠穩定,不同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計算過程,學生都希望算得又對又快,由于動機過強、急于求成,往往事與愿違。算式簡單則麻痹輕視;計算復雜,又表現出厭煩、畏難情緒、導致錯誤。
2.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原因
(1)基礎知識不扎實。有些學生對于簡單的20以內加減法不熟練,表內乘法口訣出現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錯誤,乘加計算不熟練導致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出錯。
?。?)算理不理解。學生不理解隱含在計算過程的基本原理,只會簡單模仿是學生犯錯誤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數乘法中,面對每次乘得的積的對位問題,有的學生只是記住了“階梯狀”的對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情況,錯誤就會大大增加,因為學生的認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技能未形成。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學生計算不熟練,計算能力不高。
?。ǘ┙虒W策略
針對計算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通過對計算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在計算教學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策略一:依托直觀,感悟算理算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觀動作思維。因此,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必要時用教具或多媒體演示。如三年級下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它是本冊教材中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重點應放在筆算理算法的感悟和理解上,教學時過程可分為三步:(1)動手操作(2)豎式計算(3)促進“內化”,逐步完成從“算理直觀”到“算法抽象”的過渡,有效促進“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不斷提升。
策略二:憑借遷移,理解算理算法。
蘇霍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己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痹谛W數學全部內容中,有許多計算方法(法則)都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這就為實現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即正遷移)提供了前提條件,如小數加減法的教學,關鍵是理解“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為了更好促進學生從舊知識遷移到新知,在直觀的演示后可以安排以下設問:一問“整數加減法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二問:“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你認為應該怎么辦?”三問:“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你能說說它的道理嗎?”通過理解以上3個問題,學生便能順理成章地把整數加減計算相關知識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來。
策略三:引導歸納,深化算理算法。
計算方法(法則)要不要歸納?答案本應是肯定的,如今卻出現疑問甚至否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原因在于避“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計算方法(法則)是前人從實踐經驗中提煉的精華,具有普遍適用價值,不能因噎廢食一避了之。否則,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豈不只停留在那個別實例上?所以我們應當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選擇適當時機,采用適當方法去引導學生進行必要歸納。如我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時,在學生理解并掌握筆算算理的基礎上,特意安排了教材中所沒有的“引導歸納”環節,引導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概括過程,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除法筆算算理的理解與掌握,較好實現新知的建構,而且讓學生從中領悟歸納思想和方法,有效促進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策略四:加強練習,提高計算能力。
計算是一種技能,它需要一定時間和數量的訓練才能形成,所以在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后,教師應及時組織適當的練習進行鞏固,提高。(1)針對性練習。針對本單元或者本課時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專項練習,并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計算錯誤的根源,必要時就學生的錯誤進行針對性練習。(2)對比性練習。當學生已經較好掌握了本階段計算學習后,要把與本階段相關的特別容易混淆的計算進行融合,讓學生在混合計算中提高能力。(3)應用性練習。小學數學學習的核心是解決問題,計算最終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從學生已有經驗和需要出發,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感受計算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價值,調動學生參與計算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此外教師設計計算練習時要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目標要明確,題目數量要適中,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形式要富于變化,不讓學生感到枯燥,此外,基礎性的計算內容,不僅要練而且要熟練,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程度,為后續學習掃清障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