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記》教學思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學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體系比較完整的專門論述教學問題的著作,是對我國先秦時期儒家教育教學經驗的理論總結與概括。它對先秦時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進行了總結,揭示了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對當代的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 教師 借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23-02
一、教學方法
《學記》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即教授法和學習法兩個方面。
1.教授法
荀子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薄秾W記》從人的能動性的角度強調了教學的主體性本質,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揭示了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學記》提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必須要有足夠的修養,廣博的學問,才能擔當得起教師的重任。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把可口美味的菜肴比作學習來提醒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遇到各種問題就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哪里,發現自己學問的匱乏,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激勵和鞭策自己去學習新的知識?!秾W記》提到:“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比绻虒W過程中雜亂無章,就有可能會將教學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按照一定的章程,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做到對學生的啟發和誘導?!肮示又?,喻也?!边@里的喻是指在施教的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但是引導并不代表強迫學生去學習,必須在引導中鼓勵他們,所以,身為教師善于誘導啟發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2.學習法
《學記》提到“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薄啊秾W記》把立志作為學生求學和修養之始,在它看來,如果一個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就不會有客服困難、不懈追求的勇氣和動力。今人所謂‘志不立,事業無成’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身為學生,要有堅定的求知態度,并且要時刻的提醒自己不可荒廢學業,要時刻加強對自身的警惕,這樣學業才不會半途而廢。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彼?,具備善于學習的態度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那么怎樣才算是善學呢?“《學記》對善學者的特征進行了闡述,第一,學習要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不斷練習的原則;第二,善學者善于效仿古代求學者,運用“比物丑類”的方法,也就是把同類事物加以對比,然后進行推論;第三,善學者善于提出問題”,《中庸》將學習的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種學習方法,“問”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秾W記》提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薄秾W記》提出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時要有所變通,要學會觸類旁通,這樣在聯想和想象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在先秦時期,就提出了在求學的過程中,尊敬師長并非易事,古人注重尊師重道,在現代,學生只有尊敬師長才能夠聽從師長的建議,才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知識。如果連最基本的尊師都做不到,那么在求學的過程中,想要獲取知識,并非易事?!啊秾W記》篇幅不長,而“友”出現了三次之多,足以見得對朋友的重視?!弊鰧W問,必須要經常與朋友做到切磋,單單的依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所以應該做到“相觀而善”。相反,“獨學而無友”,那么勢必會“孤陋而寡聞”。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擇友要慎重。
二、教學原則
1.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曰:“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兌命曰:‘學學半?!比酥挥型ㄟ^學習才能懂得道理,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鞭策自己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求知?!秾W記》強調,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是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自己遇到困惑或是通過學生的提問,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努力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也就提升了自身的修養。
2.啟發誘導原則
《論語》提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教師要一步一步由淺入深的教育學生,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引導學生學習。“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宋代朱熹解釋:“憤著,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苯處熢趩l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的方式,不要迫切地告訴學生答案,要先讓他們把問題想明白,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秾W記》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君子教人,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必須引導他們自進,但是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要避免強迫學生學習,這樣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厭惡學習。
3.藏息相輔原則
《學記》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學記》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按照正式的課業進行教學,在課外還要有休息和課外作業。也就是教師在課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內容,在課后要讓學生自由的思考,學習一些有益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來輔助課內教學,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融會貫通地學習新的知識。
《學記》中的一些教育教學方法和原則,值得我們去借鑒和繼承,這些教學原則是《學記》的精華所在。它提出的獨到的見解和精深的內容對我們現代的教育教學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其中的精華部分,并且將這些精華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使我們的教育理念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注.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顧樹森.學記今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傅任敢.學記譯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作者簡介:
孫佳玉(1990-),女,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