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對小學生語言能力影響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和個體的社會化工具,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人才素質和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家庭作為小學生必不可少且影響深遠的生活環境,對于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篇文獻綜述主要是通過對家庭文化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符號文化的分析來了解、總結及評價其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并通過對以往文獻資料的分析來找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家庭文化;語言能力;小學生 ;綜述
[中圖分類號] G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9)05-015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28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往來和思維表達工具,對人們之間進行溝通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作為人類長久以來顯著的文明成果,對個人、民族、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家庭作為人類群居性的基本生存單位,對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自身的文化環境對于小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水平的影響,作為不可忽略的社會因素引起了教育界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采用文獻法對家庭文化和語言能力進行檢索,共選出26篇文獻進行分析,并結合兩本著作進行分析。本文旨在了解家庭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及家庭文化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符號文化等方面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產生的影響,并探討目前家庭文化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處,希望借此對今后關于家庭文化的研究給予理論支持。
一、家庭文化的內涵
對于家庭文化內涵的界定,我國教育界的學者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劉楚魁認為,“所謂家庭文化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家庭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關于家庭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1]。該研究從社會層面將家庭文化分為了物質和精神兩個組成部分,認為家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忽視了家庭在延續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符號文化??娊|認為,“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在世代承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范以及為人處世之道”[2]。該學者認為家庭文化是世代延續下來的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看到了文化的傳承性,卻忽視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文化所存在的變遷性和時代性。王繼華在《家庭文化學》一書中談到“家庭文化——是指家庭在社會上所呈現出的文化,家庭文化是家庭呈現給社會的文化形態,其中包含精神導向和物質的保障”[3]。在文中強調了社會對于家庭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家庭文化不僅僅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更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張立志認為,“ 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質生活基礎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倫理生活的文化體現,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所體現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愛情生活、倫理道德等所體現的精神情操”[4]。該觀點對家庭文化進行了較為具體化的表述,有助于對家庭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識。
一般來說,家庭文化包括了多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家庭基本的日常生活方式、道德行為規范、傳統生活習慣等基本家庭文化,還有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家庭文化娛樂氛圍等潛移默化的家庭文化。不同時期的專家對家庭文化的分類有著不同的見解,而在本篇研究綜述中,通過對收集的文獻資料的分析,我們把家庭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符號文化三個部分進行研究。
二、家庭物質文化的影響研究
劉峰指出,所謂物質文化是指物質形態的文化,是人類作用于自然而形成的現實生產力和勞動成果[5]。表明了物質文化是人類自身通過自然勞動從而獲得的物質成果。孫顯元認為物質文化是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的簡稱[6]。該學者看到了物質文化中物質對于文化的外顯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家庭物質文化則主要是指通過家庭的經濟資本以及物質資源來表現其內在文化,體現在兒童的教育中則主要是家庭的教育物質資源。
王娟提出住房是代表人們生活變遷的一個標志, 現今社會自成一家的居住環境促使家庭成員有著比以往更為緊密的聯系和親密關系,但這種居住環境同樣存在弊端,即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了家庭成員與外界環境的聯系[7]。她認為獨立的居住環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親子間的親密關系,使得子女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加深,但是卻與外界的聯系愈加疏離,不利于兒童語言實踐和語言學習的社會性,影響了兒童社會交際語言能力的提高。馮曉霞通過自身研究,證實了社會經濟地位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涉及到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且這種影響是十分顯著的[8]。該學者認為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對于兒童的語言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涉及多個方面,經濟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童語言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李艷瑋通過論證家庭經濟收入與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發展情況的關系,證明了家庭收入和兒童的早期語言能力存在正相關系。也就是說,當兒童處在收入較高的家庭中會有著更好的早期語言能力的發展,反之則會對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造成損害[9]。該觀點對于家庭中的經濟情況提出了預測性功能,對于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和提高做了很好的前照測試,有利于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兒童的個性化發展。袁會晴提出家庭中教育資源的豐富情況會影響到幼兒語言的發展水平[10]。比如大量的兒童閱讀刊物、動畫片和童年教輔玩具等。但是筆者認為家庭教育資源同時也應該包括大自然中的教育資源,在研究中不應忽視自然和社會的力量。自然是兒童最好的老師,在進行傳統家庭教育時也應該注重帶領兒童出去感受自然的力量,使其在自然中自由的成長。金英枚認為幼兒的家庭語言教育資源缺乏是導致幼兒表達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11]。和袁會晴不同的是她將家庭資源更加具體到了語言教育資源方面,認為專門性的教育資源對于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更為明顯的作用效果。家長培養兒童語言能力時應注重教育資源的專門性和權威性,對教育資源進行專門選擇,這樣更有利于對兒童的語言能力進行培養。但是金英枚同樣忽略了大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作用,不利于兒童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楊敏看到了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直接轉換性,而當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進行轉換后,文化資本的多少會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很大影響[12]。這種觀點肯定了經濟的作用,看到了物質對于文化的強大支撐作用,但是過于片面的強調經濟的作用而忽略了文化本身。 綜上,在家庭物質文化的影響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家庭的經濟資本都持有肯定意識,同時看到了物質經濟基礎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依靠家庭內部環境本身真的能夠滿足孩子成長和語言學習的需要嗎?筆者認為在當今社會大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同樣不容忽視。然而通過查閱文獻可以發現,學者對于家庭外部環境對孩子成長影響的研究十分欠缺。因此,人們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到家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對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認識。
三、家庭精神文化的影響研究
苗偉認為“精神文化是人們在處理人與自身關系的過程中創造的,直接體現人與自身的關系”[13]。該觀點強調了精神文化中人與自身的關系,卻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忽視了群體和社會的文化功能。楊承雪提出,精神文化是特定環境中個體或群體所擁有的觀念體系、價值觀念、道德理想、生活方式等,是特定環境中所形成的文化的核心和靈魂[14]。該定義強調了個體和群體對于精神文化的共同作用,明確了精神文化的重要地位。本綜述中所提到的家庭精神文化則主要指家庭群體生活中所共同形成的親子關系、家庭文化活動、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長教育意識等精神活動及其成果。
李燕在關于家庭親子互動的環節中提出了新型的親子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要求父母與子女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指導、共同成長的互動關系[15]。該學者認為在這種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子女和父母雙方都可以受到來自對方的積極影響,有利于雙方共同成長。阮福金認為,家庭文化活動不應局限于正式的環境中,同樣應注重非正式的文化活動。而在非正式的家庭文化活動中家長應該增加在日常生活中的讀寫訓練等相關活動[16]。同時父母和子女雙方日常的口語活動對于訓練兒童的語音意識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種訓練發生頻率高且涉及詞匯廣泛。因此,家長在對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時也應對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流給予重視,這樣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兒童的語言,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袁碧認為,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這種教育方式是通過語言的形式來促使兒童從思想態度上進行改變[17]。當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更能有效的培養兒童的思考能力,以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于勝男認為,親子交流可以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并對其不良的學習和語言習慣進行糾正,對于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語言習慣有著十分有利的作用[18]。親子交流對于兒童成長的必要性,有利于家長及時掌握兒童成長動態,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系,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林冬鴻認為,家長自身的教育意識對于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顯著的影響[19]。家長注重塑造孩子的正式語言編碼和使用大眾語言與兒童進行交流,對于兒童語言的表達和規范性、邏輯性有著十分不同的影響效果。正式語言編碼的使用可以使兒童從小養成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對于以后的學校和社會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李珂提出,成人的語言輸入是影響兒童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20]。強調了父母自身的語言習慣對兒童的語言習得的潛移默化作用,因此,通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改正自己的語言習慣從而對兒童的語言習得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王婉純認為,家庭結構是兒童產生閱讀障礙的風險因素,其中單親家庭的兒童出現認知、行為問題的風險比例要明顯高于大家庭和核心家庭[21]。她認為家庭的不和睦對兒童造成的影響不僅有行為方面的問題,對其智力和心理健康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家庭的和諧對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注重維護家庭的和睦,減少爭吵,從而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郭芙蓉提出,父母對子女教養方式的不同會對兒童的詞匯水平有著不同的影響的論斷[22],認為教養方式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和撫育兒童成長過程中積極的情感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兒童的詞匯水平。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發現,當前對于家庭精神文化的研究較為全面,學者們都認識到了父母對于兒童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良好的親子關系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人們在研究家庭精神文化對于兒童的影響時不應僅僅注重父母本身,更應該關注到中國家庭固有的大家庭文化的影響,即隔代親屬以及其他直系或來往較為密切的親屬對于兒童成長影響。中國傳統的大家庭結構在當今社會仍占有很大比重,我們應該在研究中將其作為影響因素加以研究,以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和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
四、家庭符號文化的影響研究
王力群提出,符號文化是將文化形態用符號作為語言表達出來,是文化形態的載體和外在顯示工具,也是文化形式的抽象和標識化表達。符號文化產生于文化,是文化的集中、直接的表達方式[23]。該觀點表明了符號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載體和具體的表達形式。劉勇認為符號文化是將文化通過特定的符號來進行表達,是文化的簡潔、形象的表現方式[24]。該觀點更加深化了符號是文化的簡潔表現方式,認識到了符號文化與文化的關系。家庭符號文化同樣是以符號的形式來表達家庭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今社會的家庭文化符號主要表現為家庭特有的學習環境、家長自身的榜樣作用、電子產品的使用以及父母的投入程度等表現形式。
寧竟雅認為,家庭學習環境對學生成績有影響,主要從家庭的藏書量和學習時間來決定[25]。該學者認識到了家庭固有的學習氛圍對兒童學習的影響,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在不經意間就可以對兒童的成長起到質的變化。家庭藏書作為家庭的符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家庭成員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提升。張惠認為,父母能否有良好的投入與付出,關系到能否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該學者認為父母對于孩子學習的投入程度對于兒童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6]。目前存在有些家庭父母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但是卻不愿意將其投入到兒童的成長和學習中去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徐瑛認為,家長對兒童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發揮家長尤其是在閱讀方面的榜樣效應更能有助于幼兒萌發早期閱讀興趣并產生閱讀行為[27]。該學者認識到了家長在家庭學習和生活中應積極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的重要性。通過閱讀的不斷積累,為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兒童后期語言能力的培養。潘祺蓉認識到了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已經逐漸改變了人們尤其是兒童的生活方式。該學者認為在信息化社會的當代,電子產品作為當代信息化社會的一種符號進入了千家萬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出生在信息化社會的兒童,對于網絡媒體的依賴更是日益劇增[28]。因此,家長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要注重網絡的正確使用,積極引導,盡可能的使兒童避免接觸網絡的負面效應,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綜上,目前人們對于家庭符號文化的研究多以藏書量、榜樣效應、電子信息化以及父母投入程度為主。學者們認識到了當代信息社會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和推廣對兒童成長影響的重要作用,卻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具有明顯的傳承性,因此對于文化傳承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筆者認為,在對家庭符號文化進行研究時,必須注意中國傳統的符號文化對于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研究,才可使我國家庭文化的研究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根基。
通過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對于家庭文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研究大都認識到了家庭文化對于兒童成長尤其是語言能力的影響的重要性。在物質文化方面肯定了家庭基本的經濟基礎對于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基本作用;在精神文化中看到了積極溫暖的家庭氛圍與和諧平等的親子關系不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長久,更是對兒童的成長起到了不可代替的積極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對家庭文化宏觀影響因素的探索,對內在原因缺乏深入和充分的研究論述,且在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探討時多是只注意到了語言對于日常家庭和學習生活的影響,卻忽視了當兒童步入社會時會存在的問題。此外,人們在討論語言能力對學習的影響時大多只提到了語文這一門學科,鮮有提及語言其實會影響到我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對數學題目的理解能力以及雙語學習中的轉化能力等。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我們需要去借鑒與研究國外一些關于兒童語言能力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實際去進行深入探索。在研究中將教育學、社會經濟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在家庭文化對小學生語言能力問題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夠更好的發揮家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積極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楚魁.家庭文化對家庭成員的社會化功能[J].婁底師專學報, 2002(10):44-47.
[2]繆建東.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閩教圖書有限公司, 2009.
[3]王繼華.家庭文化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張立志.對家庭文化建設的思考[J].人口與計劃生育, 2016(4):23-24.
[5]劉峰.現階段我國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2010:34-36.
[6]孫顯元 “物質文化”概念辨析[J].人文雜志,2016(3):7-13.
[7]王娟.試論現代家庭的語文教育功能[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4.
[8]陳敏倩.馮曉霞,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兒童的入學語言準備狀況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9(4):3-8.
[9]李燕芳.李艷瑋.家庭收入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影響作用及其機制:家庭學習環境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 2012:2.
[10]袁會晴.大班幼兒家庭語言教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5.
[11]金英枚.基于家庭語言教育因素的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問題研究 [D].延吉:延邊大學, 2017:6.
[12]楊敏.家庭背景對在校大學生社團參與的影響研究-基于廣州大學的分析[D].廣州:廣州大學, 2017:5.
[13]苗偉.當今世界人類日益凸顯的文化關系[J].齊魯學刊,2012(3):86-90.
[14]楊承雪 當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3:6.
[15]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 2005:5.
[16]阮福金.周暉.李峰.家庭文化環境對幼兒語音意識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6(1):13-17.
[17]袁碧.小班幼兒語言編碼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4.
[18]于勝男.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6.
[19]林冬鴻.幼兒園教育過程公平的家庭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家教研究.教育導刊, 2015(11):76-79.
[20]李珂.兒童語言學習理論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與策略[J].學前教育, 2006(7):58-60.
[21]王婉純.譚雪晴.兒童早期閱讀障礙的家庭環境因素探討[J].家教研究.教育導刊,2016(4):83-86.
[22]郭芙蓉.家庭背景對5-6歲兒童詞匯水平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7:4.
[23]王力群.文化符號與文化傳播[J].西藏科技, 2016(2):20-22.
[24]劉勇 符號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J].中州學刊,2011(6):115-119.
[25]寧竟雅.家庭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對初中生英語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 2003:6.
[26]張惠.家庭文化資本與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關系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5.
[27]徐瑛.家庭文化資本與幼兒早期閱讀興趣的相關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6.
[28]潘祺蓉.家庭生活信息化對3-6歲兒童早期經驗研究影響[D].寧波:寧波大學, 2017:6.
?。ㄘ熑尉庉嫞河蠲勒椋?
Abstract: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 However, as an essential and farreaching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upil, famil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ir language ability. This literature review mainly analyzes th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symbolic culture of family culture to understand, summarize and evaluate its impact on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pupil,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literature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family culture; language ability; pupil; review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