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伴兒童過有“我”的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德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我”的存在,最終過上美好的生活。具體而言,讓學生關注生活,即“我”看到這樣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動體悟“我”為什么這樣做;建構生活,深刻認同“我”應該這樣做。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兒童生活
  魯潔教授指出:“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它主要關注的不是教人學會一些謀生的工具性知識和本領,它的關注是使人懂得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幫助人去生成有意義的生活,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去形成內在于人的、有道德意義的世界。”誠然,德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我”的存在,最終過上美好的生活。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寬容性,使得青少年一代逐漸擺脫了各種社會傳統規范的束縛,具有了超過以往任何一代人的自主能動意識,誕生了獨立的“我”。這有助于個體觀照自我的情感與訴求,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整合與健康發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兒童過有“我”的生活,讓他們從個體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義,關注生活、反思生活、建構生活。
  一、關注生活——“我”看到這樣做
  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和現象都蘊含著道德和規則的因子,生活是德育的土壤。學生必須先融入生活,關注生活,了解“生活是什么樣的”“周圍人是怎么做的”,在此基礎上,探究“這樣生活”和“這樣做”是否有意義、有價值,可不可以做得更好。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0 課《我們不亂扔》,重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但二年級的學生關注、保護公共環境的意識并不強,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真實現象,拓寬學生關注的范圍,把他們的目光引向平常容易忽視的角落。課上,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出示教室、校園、廣場、河邊等學生熟悉的公共場所臟亂或干凈的真實畫面,讓學生說說喜歡哪種情景。這些畫面一下子把學生帶入生活,把關注的目光從教室、校園逐步引向校外。直觀的對比,喚醒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臟亂的環境讓人不舒服,干凈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進而得出結論:不能亂扔垃圾,每個人都有義務呵護身邊的美好環境。
  二、反思生活——“我”為什么這樣做
  道德與法治課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知識、規范、規則等,而要在告訴他們該怎么做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生活中主動體悟“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深刻領會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和事件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發自內心地接受與認同。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1課《大家排好隊》,講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的事件——排隊。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規則的意義,實現從“被動遵守”到“主動遵守”的轉變。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出示“接直飲水”“食堂用餐”“批作業”“放學”等學生在校園日常生活中的排隊場景,讓他們選擇一個場景,和同桌討論“這樣排隊有什么好處”。其間,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排隊會怎樣?學生在討論中逐漸認識到:以排隊接水為例,排隊首先事關公平;其次,不排隊接水有可能把滾水翻倒在身上,引起燙傷。再如食堂用餐排隊,不但可以快速領到自己的午餐,也不會出現把湯灑身上的現象……通過反思“我”為什么這么做,學生意識到:在校園生活中排好隊,可以避免擁擠、踩踏等事故的發生,能讓校園生活更加有序、公平、安全;不但自己要遵守,所有人都應該遵守。自此,學生對“排好隊”產生了共鳴和認同,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為了自身的安全,也真心愿意這樣做。
  三、建構生活——“我”應該這樣做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引導生活建構,讓學生在現實存在的多樣生活中選擇和實現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生活方式,并在各自的生活中自覺地將其落實到行為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認識到“我”應該這樣做。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9課《這些都是大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學校的公物狀況,對公物損壞的原因進行深層次思考,并能夠身體力行地愛護學校公物。教師在師生交流公物受損情況并反思原因之后,精心設計了一個角色體驗活動:先聆聽聲情并茂的配樂故事《桌子的傾訴》;隨后,轉換角色思考:如果你是桌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師巧妙地用童話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角色互換。在換位思考中,學生真情投入,感受到桌子被小主人劃傷臉后的疼痛與傷心?!澳阆雽π≈魅苏f些什么呢?”教師追問?!靶≈魅?,桌子盡心盡力地為你服務,你怎么可以這樣傷害它呢?” “小主人,老師不是說過要愛護公物嗎?你不能破壞桌椅!”……角色體驗喚起了學生的真情實感,他們對課桌椅的悲慘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對小主人傷害桌椅的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學生在體驗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產生和深化了愛護公物的積極情感,增強了保護公物的意識,進而深刻認同“我”應該這樣做。
  參考文獻:
  [1] 魯潔,夏劍,侯彩穎.魯潔德育論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 孔祥淵.重視“我”的出現及其德育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5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