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越老越膽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人們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醫療圈中有這樣一句話:“三年大醫生,十年小大夫”。意思是說,醫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3年會覺得自己什么病都能看能治。但是,當工作10年以后,反而會變得很謹慎,膽子似乎變得很小。
為什么年齡越大,膽子反而越小呢?
我們知道,大腦有獎賞系統和懲戒系統,與獎賞“欣快感”相對應,不良的情緒是人腦的自我處罰。
其中,恐懼和焦慮是兩種最主要的形式。這兩種情緒體驗雖然令人不爽,但是,這恰恰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這是因為,可以帶來不良情緒的行為往往代表著危險。比如,各種傷害可以產生痛覺,疼痛感覺又會進一步刺激產生恐懼(急性)和焦慮(慢性),從而告訴人們,“要遠離這些危險”。
哪些物體或因素是“危險的”,我們需要遠離呢?
有的是寫進基因的,更多的是通過后天接觸而習得的。在生命初期,寫進基因的“東西”是少數的,所以我們會無所畏懼,表現為“初生牛犢不怕虎”。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可以產生傷害的物體和因素,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懲罰,而這些強烈的不良情緒與帶來這些懲罰的危險事件一起,作為“情景記憶”在大腦海馬區編碼成長期記憶加以保存,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教訓”。
當再次遇到相同的危險因素時,就會觸發我們的舊時不良記憶,代入現實的壓力情景,產生預警性懲罰:不能這么干,否則就會產生以前某一次的恐懼或焦慮情緒懲罰。
在一些心理障礙性疾病患者中,威脅和壓力被泛化和過度強化,從而使他們無法正確區分威脅和安全的界限。
例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核心癥狀就是持續和廣泛的恐懼,把一些無害的現象當成現實的威脅加以回避。成語“驚弓之鳥”就是威脅被過度強化現象的很好寫照。
而另一個成語杯弓蛇影,則是威脅被過度泛化現象的寫照。
人的一生中,會不斷經歷各種產生負面情緒的事件,這些威脅性事件和不良情緒一起被儲存在記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舊有的不良記憶逐步積累。
到了晚年,當遭遇到現實壓力時,記憶中的負面教訓就會被觸發,相關信息被傳輸給額葉決策中樞,干擾對現實壓力性質和程度的判斷,進而影響到人的決策——把原本沒有現實威脅的事物判斷為存在威脅,從而做出更加謹小慎微的應對決策,也就是顯得特別膽小怕事。
(張成君/文,摘自《健康時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8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