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探索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在安溪縣3個茶園基地進行司雷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效果試驗,結果表明: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20 d后,大寶峰茶園基地防控區蟲口密度為9頭·m-2,之后呈逐漸下降趨勢,且均低于對照區。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10 d后,歷山茶仙茶園基地防控區蟲口密度穩定在5頭·m-2左右,均低于對照區,對照區出現2次高峰期,最高蟲口密度為24頭·m-2;山國飲藝茶園基地防控區蟲口密度穩定在8頭·m-2左右,均低于對照區,對照區出現3次高峰期。說明司雷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明顯,且對茶樹及天敵種群安全,適合在茶園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智能蟲害防治系統;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天敵種群
  DOI:10.13651/j.cnki.fjnykj.2019.03.012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green leafhopper in tea garden and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ree tea plantations in Anxi County to control the green leafhopper by Silei Intelligent Pest Control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20 days oper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pest control system, the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of Dabaofeng Tea Garden Base was 9 heads per square meter,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area. After 10 days oper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pest control system, the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of Lishan Chaxian Tea Garden Base was stabilized at about 5 heads per square meter,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rea. There were two peaks in the control area, and the highest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24 heads per square meter. The insect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of Shanguo Yinyi Tea Garden Base was stable at about 8 heads per square meter,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rea,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s in the control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lligent pest control system of Silei had obvious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green leafhopper, and was safe to tea plant and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 It wa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in tea gardens.
  Key words:Intelligent pest control system; Tea garden; Green leafhopper;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部,依山面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我國烏龍茶主產區。茶葉生產主要集中在內陸山區縣,以安溪縣和永春縣為主。2017年全市茶葉栽種面積5.37萬hm2,占全省21.1%;產量8.29萬t,占福建省17.9%。其中安溪縣栽種面積4.07萬hm2,產量6.21萬t。閩南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茶樹的種植和生長,同時也有利于蟲害的發生與繁殖。據調查,福建省茶樹病蟲害有500多種,閩南地區有蟲害近90種,病害30多種,其中假眼小綠葉蟬為閩南地區茶園的主要蟲害[1]。目前,茶農防治假眼小綠葉蟬大多采用化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蟲害的發生,但同時也易造成農藥殘留,給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2-5]。由于不科學使用農藥,假眼小綠葉蟬的抗藥性逐漸增強,加上假眼小綠葉蟬世代重疊嚴重,導致防治難度加大,茶農進一步加大農藥使用量,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同時還殺傷大量天敵,破壞茶園生物多樣性[6]。由福建司雷植保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究開發完成的智能蟲害防治系統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在發展綠色食品領域的最新應用,該系統運用聲光電的綜合效應,對茶葉害蟲及其繁殖鏈、生長活動進行干擾和破壞,達到防控茶園蟲害的目的。目前關于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在茶園假眼小綠蟬上的應用還鮮有報道。鑒此,本研究分別在安溪縣3個茶園基地開展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效試驗以及對天敵的影響分析,旨在為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在茶園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設備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由福建司雷植保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1.1 工作原理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根據生物信息對抗技術,針對假眼小綠葉蟬等蟲害的聲、光敏感特性,綜合運用聲光電效應,擾亂其作息規律,阻斷、削弱其繁殖鏈。從源頭上有效扼制蟲群繁殖,還能針對作用區內的蟲群進行干擾,致其喪失生存的能力,從而實現對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等蟲害的有效防控。
  1.1.2 工作流程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主要由司雷管理平臺、多功能終端、傳感器、監控中心(數據中心)、后臺支持系統等五大部分構成。圖1為智能蟲害防治系統的工作流程圖。
  1.2 試驗設計
  2018年5月6日、2018年4月7日、2018年3月16日分別在安溪縣大寶峰、山國飲藝、歷山茶仙等3個茶園基地進行試驗,選擇有代表性的類型相同但不相鄰的2個地塊設置防控區和對照區2個處理,防控區采用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防治茶小綠葉蟬,對照區采用農藥防治、修剪茶樹等方法防治茶小綠葉蟬。大寶峰防控區和對照區面積均為10 hm2,山國飲藝、歷山茶仙防控區和對照區面積均為20 hm2。
  1.3 調查方法
  1.3.1 調查時間 在設備開始運行時調查蟲口基數,之后調查間隔時間相對一致,遇到茶葉采摘時間、蟲情變化以及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每次采樣時間固定,于晴天晨露未干時進行。
  1.3.2 取樣方法 常用的取樣點設定方法有“五點”、“對角線”、“平行線”和“棋盤”取樣法,由取樣人員根據調查區的實際情況選擇一種方法設定10個固定取樣點,每次均在同一地方取樣。采用“盆拍法”采集各個取樣點的蟲口數據,使用1個口徑長寬分別為25、35 cm的刷漆白色瓷盆,平接于采樣點的茶蓬下方,用木棒垂直于切面方向迅速拍打茶蓬5下,拍打力度相對一致。再辨認、清點并記錄瓷盆內的蟲口數量。
  1.4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Microfost  Excel 2007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以下公式計算蟲口密度和蟲口減退率。
  蟲口密度=調查總蟲數/調查面積
  蟲口密度減退率(%)=[T(n)對照區-T(n)防控區/T(n)對照區]×100%
  式中:T(n)為第n次采集的蟲口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
  2.1.1 大寶峰茶園基地試驗結果 從圖2可看出,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20 d后(5月26日),大寶峰茶園基地防控區蟲口密度為9頭·m-2左右,之后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同期對照區蟲口密度在15頭·m-2左右,最高峰達到18頭·m-2。通過采用修剪茶樹等措施以及6月份高溫低濕等自然氣候的影響,對照區的蟲口密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防控區??梢?,智能防治系統在防控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效果遠遠勝于農藥防治。
  從圖3可以看出,大寶峰茶葉基地防控區蟲口減退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基本上在41%以上。6月中下旬,由于對照區蟲口基數減少,蟲口減退率也隨之降低;6月底對照區的蟲口密度上升,防控區蟲口減退率也逐漸提高,最高達89%,防控效果明顯。
  2.1.2 歷山茶仙茶園基地試驗結果 從圖4可看出,歷山茶仙茶園基地防控區的蟲口密度基本上在5頭·m-2以下,變化幅度不大,保持穩定狀態。而對照區的蟲口密度出現2次高峰,最高達24頭·m-2。5月上旬對照區通過實施農藥防治、茶樹修剪等措施后,蟲口密度有所下降;6月中旬農藥防治失效后,蟲口密度又再次升高,出現第2次蟲口高峰。對照區的蟲口數量呈現極不穩定、波動幅度大、容易反彈的趨勢,而防控區則比較穩定,且持續時間長。
  從圖5可看出,歷山茶仙茶園基地防控區蟲口減退率基本保持在63%以上,最高達到86%,5月中旬由于對照區農藥防治蟲口密度下降,蟲口減退率也隨之下降,6月上旬蟲口減退率逐步上升,且保持在較高水平,表明防控效果明顯。
  2.1.3 山國飲藝茶園基地試驗結果 從圖6可看出,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10 d后,防控區蟲口密度保持在8頭·m-2左右,雖然5月上旬因基地電路檢修,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停止運行,防控區蟲口密度有所上升。但由于前期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蟲害已發生作用,對防控區蟲口數量總體影響不大。5月下旬恢復供電后,設備又開始正常運行,蟲口密度隨即下降,并保持在較低水平,且處于穩定狀態。對照區蟲口密度出現3次高峰,通過反復采用
  農藥防治等一系列防控措施,蟲口密度逐漸下降。從圖7可看出,防控區蟲口減退率基本保持在60% 以上,最高達84%,說明防控效果明顯。
  2.2 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天敵種群的影響
  為驗證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天敵種群的影響,分別在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前和運行后,通過目測觀察茶園內其他天敵種群的數量以及茶樹的生長狀態,評價其對茶樹以及天敵的安全性。觀察結果表明,智能蟲害防治系統運行前后,防控區茶園內天敵種群(如蜘蛛、瓢蟲、蝴蝶、蜻蜓等)的數量基本上保持一致,沒有明顯變化;家禽、鳥類等均正常在茶園中活動;茶樹也處于正常的生長狀態當中??梢?,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茶樹以及天敵種群安全,沒有產生負面影響。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對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較明顯,不僅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綠葉蟬蟲口數量,且對茶樹、茶園天敵以及其他生物等沒有任何負面影響。智能蟲害防治系統能夠徹底改變常規使用農藥防治茶園蟲害的做法,杜絕使用化學農藥,實現零農藥、零污染的綠色防治措施,在減少茶園污染、改善茶園生態環境、保障茶葉食品安全以及提高茶葉質量和產量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應用價值,適合規?;茝V應用。由于智能蟲害防治系統主要通過聲光技術對蟲群進行干擾,強風對其作用效果有一定影響。但強風天氣本身會使蟲群數量下降,所以對防治效果不會有太大影響。另外,該系統帶有音頻工作器,為避免產生噪音,可以在系統中設置繞開人員作業時間,或工作人員作業時佩戴隔音耳罩等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1]蘇興茂.中國烏龍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72.
  [2]史慶才,李向陽,陳志偉,等.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農學學報,2015,5(1):20-24.
  [3]魏進,段婷婷,朱淮武,等.假眼小綠葉蟬的發生規律及化學防治[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5):144-146.
  [4]毛新榮.茶假眼小綠葉蟬的發生與無公害防治[J].福建茶葉,2010(8):36-37.
  [5]彭雪峰.茶假眼小綠葉蟬的發生與綜合防治策略[J].福建農業科技,2013(12):43-45.
  [6]林瑾,高明清,王水金,等.福安三種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及其主要天敵的種群消長動態[J].福建茶葉,2008(3):29-30.
 ?。ㄘ熑尉庉嫞毫至崮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