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概述了茶小綠葉蟬(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方面闡述了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的綠色防控技術,并對今后的研究工作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茶小綠葉蟬(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鄂南茶區;綠色防控;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6-000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harm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outbreak of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were summarized.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 and ecology control in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of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in tea region of south Hubei province was described. The future research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tea region of south Hubei provinc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advances
  茶小綠葉蟬(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屬于半翅目葉蟬科(Cicadellidae),俗稱浮塵子、葉跳蟲等,發生普遍,全國各產茶區均有發生。小綠葉蟬分為茶小綠葉蟬和假眼小綠葉蟬兩種。鄂南茶區以茶小綠葉蟬發生危害為主,是茶葉主要害蟲之一。茶小綠葉蟬以成蟲或若蟲刺吸芽葉汁液,導致茶樹受害,芽葉制茶易碎,味澀,品質差。受害茶樹芽葉蜷縮、硬化,葉脈變紅,葉尖葉緣紅褐焦枯,芽梢生長緩慢,對茶葉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茶小綠葉蟬蟲體小,危害隱蔽,繁殖快,防治難度較大。唐顥等[1]報道了小綠葉蟬蟲口數量爆發時一般會導致夏、秋茶產量顯著下降,嚴重受害時產量損失高達50%,位居國內茶樹害蟲之首,每年用于防治的費用約占茶樹病蟲害總防治費用的50%以上。本研究概述了茶小綠葉蟬的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方面闡述了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的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綜合防治該害蟲提供參考。
  1  茶小綠葉蟬的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
  1.1  茶小綠葉蟬的形態特征
  茶小綠葉蟬成蟲體長3.3~3.7 mm,淡黃綠或綠色,復眼灰褐或深褐色,無單眼,觸角剛毛狀,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小,淺綠色,常有白色斑點。前翅半透明,淡黃白色,周緣有淡綠色細邊。后翅透明膜質,各足脛節端部為淡青綠色。頭背面略短,向前突,喙微褐,基部綠色。卵長橢圓形,略彎曲,長徑0.6 mm,短徑0.15 mm,乳白色。若蟲體長2.5~3.5 mm,與成蟲相似[2]。
  1.2  茶小綠葉蟬的危害特點
  茶小綠葉蟬以成蟲、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消耗茶樹養分和水分。雌成蟲在嫩梢組織內產卵,影響茶樹營養物質的正常輸送,使茶葉生長受阻。受害葉側脈變紅,葉尖、葉緣變為紅褐色、焦枯,受害新梢節間縮短,芽葉枯萎。芽生長緩慢或停止,新芽減少,甚至不能發芽。嚴重時新葉全部焦枯脫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頭瘦小,新梢細短,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3,4]。
  1.3  茶小綠葉蟬的發生規律
  茶小綠葉蟬在鄂南地區茶園一年發生9~11代,以成蟲在茶叢下老葉或茶園雜草上越冬。越冬成蟲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并陸續產卵,4月上旬出現第一代若蟲,以后蟲態混雜,世代重疊現象嚴重,嚴重危害夏秋茶[5]。鄂南茶區全年一般有2個發生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發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害夏茶。第二個高峰期發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為害秋茶。該蟲趨嫩性強,蟲口主要分布在茶叢上部嫩葉層[6],嫩葉多且持續時間長的茶園,發生嚴重。成蟲多在新梢2~3葉間嫩莖內產卵,平均每頭雌蟲產卵8~10粒。若蟲活動范圍不大,3齡后的若蟲善爬、善跳、畏光。
  2  茶小綠葉蟬的綠色防控技術
  2.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選育抗蟲品種、適時修剪耕作、合理分批采摘、搞好茶園冬季管理和茶園土壤覆蓋等。
  2.1.1  選育抗性品種  選用適應當地環境條件,抗蟲能力較強、不攜帶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優良品種。金珊等[7]比較了龍井43、竹山一號、恩標等9個茶樹品種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抗性水平,并調查該蟲在不同品種上的田間數量動態、生命周期、每雌產若量和若蟲成活率,運用刺探電位圖譜(EPG)技術記錄葉蟬的取食行為。結果表明,田間蟲口密度、若蟲成活率、生命周期、每雌產若量和取食時間能夠體現葉蟬在茶樹品種上的自然選擇、適應度和取食偏好,不同茶樹品種對葉蟬抗性存在明顯差異。王蔚等[8]從品種抗蟲性的角度出發,利用電子鼻等手段,通過對福建省7個主栽茶樹品種上茶小綠葉蟬的田間蟲口密度、茶樹品種植物學形態特征和芽葉揮發物差異的調查,初步明確茶小綠葉蟬在不同茶樹品種上的選擇機制。   2.1.2  適時修剪耕作  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園進行一次修剪。把雞爪枝、病蟲枝等剪除干凈,修剪下的枝葉埋入溝中或集中燒毀。修剪后,清理茶園道路兩旁及茶園四周的雜草與枯枝落葉、小雜木等,結合積肥集中漚堆作堆肥。清園后,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液噴茶蓬1~2次進行封園。周鐵鋒等[9]研究了45%晶體石硫合劑、99%綠穎礦物油及30%機油·石硫微乳劑對茶小綠葉蟬的冬季封園防效,試驗結果表明,3種封園藥劑對茶小綠葉蟬防治效果差異較明顯,其中99%綠穎礦物油3 0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佳。
  2.1.3  合理分批采摘  及時合理分批采摘茶葉嫩梢,可清除大量卵塊,并惡化茶小綠葉蟬的營養條件及產卵場所。適當嫩采,特別是夏茶,既可提高制茶質量,又可減少茶園害蟲;及時采摘秋茶,可減少越冬蟲害食料。
  2.1.4  搞好茶園冬季管理  秋冬季耕鋤與增施有機肥,使茶園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有機質含量增加,保水保肥,茶樹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長協調,促進樹勢恢復,既可增強茶樹抗病蟲等抗逆能力,又可為茶葉優質高產創造條件[10],對第二年的病蟲發生也起有效的預防作用。
  2.2  物理防治
  目前,在鄂南茶區已廣泛應用于茶小綠葉蟬的物理防治方法有燈光誘殺、黃色黏蟲板誘殺、除蟲風力機誘殺及防蟲網誘殺等[11]。
  2.2.1  燈光誘殺  燈光誘殺是利用茶小綠葉蟬的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用殺蟲燈誘殺。周孝貴等[12]報道了在茶園中應用較多的是風吸式類型的誘蟲燈,它對茶小綠葉蟬等中小型害蟲的捕殺效果明顯。邊磊等[13]采用LED誘蟲光源和風吸式殺蟲設備對茶園茶小綠葉蟬開展誘捕試驗,結果表明,該殺蟲燈對茶小綠葉蟬的有效防控距離可達65 m,光控模式下工作3 h對茶園害蟲誘捕效果最好。
  2.2.2  黃色黏蟲板誘殺  黃板誘蟲是利用黃色黏蟲板進行誘殺,達到生態控害的目的,減少后期的防治壓力。毛迎新等[14]應用黃板進行了田間誘蟲試驗,并分析了茶小綠葉蟬的種群動態。試驗結果表明,黃板誘集法能有效監測茶小綠葉蟬成蟲數量的變動,應用黃板能有效誘捕茶小綠葉蟬。喬小峰等[15]對不同規格黃板對茶小綠葉蟬的誘殺效果進行探討,結果顯示黃板規格為12 cm×20 cm的誘捕效果最佳。結合經濟效益分析,每公頃安置750塊20 cm×24 cm的黃板誘捕效果最佳。
  2.2.3  除蟲風力機誘殺  廖冬晴等[16]報道了采用吹吸式除蟲風力機可有效減少假眼小綠葉蟬蟲口的數量,當除蟲風力機風速達30 m/s時,處理1 d后假眼小綠葉蟬校正蟲口減退率達76.25%,處理7 d后校正蟲口減退率為61.49%。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藥劑作為降低茶樹害蟲蟲口數量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對人、畜及自然環境友好,而且可以長期穩定地控制茶小綠葉蟬的蟲口數量。研究表明,選用茶小綠葉蟬病原性微生物制成的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爪哇棒束孢等,可以有效降低蟲口數量。李大為等[17]以400億/g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與30%茶皂素+中藥提取液開展對比試驗防治茶園茶小綠葉蟬,結果表明,400億/g球孢白僵菌WDG 600倍稀釋液防治茶小綠葉蟬有較好的效果,并對同期發生的其他葉部害蟲有兼治作用,且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茶樹生長無不良影響。石尚等[18]對30%茶皂素AS、0.5%苦參堿AS、0.5%印楝素EC(力勝)、每克400億個孢子茶將軍WP(球孢白僵菌)4種生物農藥單劑或復混劑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對茶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均較好,最佳防效達100%。
  田維敏[19]以每毫升80億個孢子金龜子綠僵菌CQ Ma421油懸浮劑與25 g/L聯苯菊酯乳油開展防治茶小綠葉蟬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綠僵菌對茶小綠葉蟬防治效果較好, 持效期較長。每毫升80億個孢子綠僵菌油懸浮劑最佳施用劑量為1 200~1 800 g/hm2,藥后7 d防治效果達73%~76%,藥后14 d,防治效果仍然達75%~78%。綠僵菌屬生物農藥,具有活性高、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對自然環境友好等優點,可以在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園推廣應用。
  2.4  生態防治
  生態防治是充分利用農業生物群落中具有自身調節機制的生物活性物質,使生物防治與綜合防治體系的其他部分合理結合,來控制害蟲數量。包括害蟲天敵、外激素及利它素等。
  天敵是影響茶樹害蟲蟲口數量變化的天然生物因子,合理有效地利用天敵防治茶小綠葉蟬對發展綠色有機茶園、提高茶葉安全生產意義重大。迄今已確認葉蟬天敵62種,其中以蜘蛛為主的捕食性天敵有46種[20]。有研究表明,茶小綠葉蟬的主要天敵是草間小黑蛛[21]。另外,白斑獵蛛、草間鉆頭蛛[22]和日本隱石蛛[23]等也是該蟲的重要天敵。高景林等[24]研究表明,藍翠蛛(Silerella vittata)、白斑獵蛛(Evarchaalbaria)對茶小綠葉蟬表現出較強的捕食潛能。茶小綠葉蟬的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赤眼蜂類、纓小蜂類、金小蜂類、螯蜂類、跳小蜂類、櫛類、恙螨類等[25]。洪海林[26]發現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整個生育期受各種寄生性天敵的制約。其中以紅恙螨的發生量較大,寄生于小綠葉蟬體外,盛發于6—7月,恰與茶小綠葉蟬的全年發生高峰期相吻合。鄺炳乾[27]發現廣西茶樹上普遍發生的茶小綠葉蟬有3種寄生螯蜂,分別為中華螯蜂、茶棲螯蜂和炎黃螯蜂。3種螯蜂的自然寄生率一般為10.5%~25.0%,最高達35.0%。以茶棲螯蜂的發生量最多,占寄生螯蜂種群的41.0%,中華螯蜂占34.2%,炎黃螯蜂占23.8%,其他螯蜂占1.0%。勞有德[25]對茶小綠葉蟬成蟲體外寄生蜂——螯蜂的種類、形態特征、歷期、交配、寄生小綠葉蟬蟲態及部位等生活習性進行了研究。   在茶園中間種植一些植物會顯著提高茶園的生態調控能力。雷元勝[28]研究表明,茶樹-板栗、茶樹-柿樹和茶樹-桃樹3種間作模式均顯著提高了茶園蜘蛛的數量,豐富了蜘蛛種類,明顯降低了茶小綠葉蟬的數量。王國華等[29]也得出相似結論,遮陰茶園相對純茶園更能抑制茶小綠葉蟬的優勢種個體數。汪云剛等[30]研究表明,茶小綠葉蟬蟲口密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純茶園>芒果-茶間作茶園>膠-茶間作茶園>國家種植資源圃勐海分圃。其中勐海分圃的茶小綠葉蟬蟲口密度常年保持較低水平,膠-茶茶園和芒果-茶茶園也較為穩定,純茶園穩定性較差。楊青等[31]試驗指出,在茶園四周種植松樹、杉木等高桿型樹木,茶園中間空隙地種植酸棗等中桿型經濟樹木,可吸引大量天敵來茶園,還能提高收益。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間作植物要考慮到是否會削弱茶園的光合作用、是否會引進其他害蟲等問題。李慧玲等[32]在福建省有機茶園間作了不同綠肥,比較了不同綠肥對小綠葉蟬及纓小蜂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間作條件下葉蟬種群密度差異顯著,纓小蜂種群密度差異極顯著,纓小蜂的種群密度在間作綠肥茶園有了顯著提高。不同間作處理茶園葉蟬與纓小蜂的種群密度均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圓葉決明植株長有較密的長毫毛,不利于小綠葉蟬的爬行、取食與脫皮,對防治茶小綠葉蟬有較明顯的作用。
  3  小結與討論
  茶小綠葉蟬是鄂南茶區最常見、危害最嚴重、防治難度最大的茶園害蟲。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茶園生態系統的認識越來越深,對于茶小綠葉蟬的防治,應當在保護好茶園生態結構的基礎上,實行綜合治理。最佳的防治模式是以農業防治和生態防治為主,兼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治成本和環境成本并提高防效。其研究領域應針對以下幾個方面:①探索茶樹品種抗性和茶小綠葉蟬之間的關系,培育抗性強的茶樹品種,人工誘導茶樹抗蟲基因表達;②探究各種栽培管理模式對茶小綠葉蟬種群大小的影響;③研究茶園天敵種類、數量消長規律、捕食行為和寄生行為,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蜘蛛和纓小蜂等天敵防治茶小綠葉蟬;④深入開發利用植物源、微生物源農藥等,來徹底代替化學農藥,從而解決茶葉農殘問題;⑤加強對茶園害蟲的蟲情監控,及時準確地掌握茶小綠葉蟬的高峰期,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將蟲口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達到有效的茶園綠色防控。
  參考文獻:
  [1] 唐  顥,唐勁馳,黎健龍,等.茶小綠葉蟬無公害防治技術概述[J].廣東農業科學,2011(11):92-94.
  [2] 丁坤明,瞿和平,饒漾萍,等.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醫生,2015,28(4):21-22.
  [3] JIN S,CHEN Z M,BACKUS E 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G waveforms for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vitis G?觟the(Hemiptera:Cicadellidae),on tea pla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tylet activities[J].Journal of physiology insect,2012,58:1235-1244.
  [4] 熊興平.假眼小綠葉蟬防治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術,2003(4):1-5.
  [5] 謝小群,楊普香,江新鳳,等.茶園小綠葉蟬防治試驗[J].蠶桑茶葉訊,2018(2):27-29.
  [6] 吳  云,程  柳.茶葉小綠葉蟬的綜合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18(11):93-94.
  [7] 金  珊,孫曉玲,陳宗懋,等.不同茶樹品種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抗性[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2):255-265.
  [8] 王  蔚,吳滿容,張思校,等.茶小綠葉蟬在福建省茶樹品種上的選擇機制初探[J].河南農業科學,2016,45(4):80-84.
  [9] 周鐵鋒,石春華,余秋珠,等.常用封園藥劑對茶橙癭螨和假眼小綠葉蟬防治效果試驗初報[J].茶葉,2011,37(1):11-13.
  [10] 饒輝福,饒漾萍,馬坤偉,等.鄂南茶區茶小綠葉蟬綠色防控技術[J].植物醫生,2016,29(10):60-61.
  [11] 史慶才,李向陽,陳志偉,等.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農學學報,2015,5(1):20-24.
  [12] 周孝貴,郭華偉,毛騰飛,等.茶園風吸式誘蟲燈應用現狀與探討[J].中國茶葉,2017,39(12):21-23.
  [13] 邊  磊,蘇  亮,蔡頂曉.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應用技術[J].中國茶葉,2018,40(2):5-8.
  [14] 毛迎新,譚榮榮,王友平,等.黃板監測茶小綠葉蟬種群動態分析[J].湖北植保,2017(6):14-16.
  [15] 喬小峰,方  軍,顏繼紅,等.3種不同規格黃板對茶小綠葉蟬的誘殺效果[J].農技服務,2013(12):1280-1282.
  [16] 廖冬晴,黃樹長,韋祿民,等.風力除蟲機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控制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12):29-31.
  [17] 李大為,吳維權,郭志明,等.球孢白僵菌對茶園茶小綠葉蟬的防治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73-74,79.
  [18] 石  尚,姚學坤,趙遠艷,等.幾種生物農藥防治茶小綠葉蟬對比試驗[J].茶葉通訊,2017,44(4):28-30.
  [19] 田維敏.金龜子綠僵菌油懸劑對茶小綠葉蟬的防效[J].農技服務,2018,35(1):92,94.
  [20] 張君岱,涂修亮,毛迎新,等.中國茶樹小貫小綠葉蟬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2):2204-2208,2211.
  [21] 袁  爭,張  亮,孫欽玉,等.茶小綠葉蟬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茶葉加工,2010(4):13-18.
  [22] 劉鳳想,焦彥成,鄧艷東,等.草間鉆頭蛛、大草蛉和中華通草蛉對茶尺蠖、小綠葉蟬的選擇效應[J].四川動物,2007,26(3):497-500.
  [23] 于紅國,王昌貴,李宜明,等.日本隱石蛛生物學特性觀察[J].中國森林病蟲,2010,29(2):21-22.
  [24] 高景林,趙冬香,陳宗懋.白斑獵蛛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捕食作用[J].熱帶作物學報,2004,25(3):72-74.
  [25] 勞有德.茶小綠葉蟬成蟲天敵———螯蜂[J].廣西植保,1992(2):41.
  [26] 洪海林.茶小綠葉蟬的天敵及其控制作用[J].中國茶葉,1989(6):14-15.
  [27] 鄺炳乾.廣西茶小綠葉蟬類的三種寄生螯蜂[J].廣西農業科學,1990(6):33-34.
  [28] 雷元勝.不同茶果間作茶園蜘蛛種群組成差異與控制小綠葉蟬效應的差異[J].茶業通報,2009,31(3):122-124.
  [29] 王國華,韓寶瑜.茶園遮蔭對害蟲及其天敵群落的影響[J].貴州茶葉,2010,38(1):15-19.
  [30] 汪云剛,李良靜,冉隆珣,等.不同種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綠葉蟬種群動態的調查[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2):413-415.
  [31] 楊  青,余德億.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種群的生態調控[J].福建茶葉,2008(2):33-35.
  [32] 李慧玲,張  輝,曾明森.茶園間作圓葉決明調控茶小綠葉蟬研究[J].茶葉學報,2016,57(4):205-2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72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