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病蟲害問題,發生較為集中的有真菌病、細菌病、病毒病及蟲害,這些病蟲害嚴重影響著馬鈴薯的種植效益。探討了馬鈴薯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以期提高其產量與質量。
  關鍵詞: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等,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在我國,馬鈴薯是五大主食之一,因其營養價值高、環境適應力強、單次產量大,在全球屬于第三大重要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馬鈴薯纖維量多,食后會有極強的飽足感,且含有大量的錳、鉀元素,可以穩定人體血壓以及促進骨質形成。其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6,能夠幫助人體趕走初期感冒,增強中樞神經,所以人們對馬鈴薯有著大量的需求。
  1   常見的馬鈴薯病蟲害
  1.1   早疫病
  早疫病,屬真菌病害,在幼苗期、成株期均會發病。在幼苗期,早疫病較多地體現在幼苗莖部出現暗褐色病斑;在成株期,病斑由下部葉片至上部發展,初期在葉片上呈現水漬狀暗綠色病斑,擴大后呈圓形或不規則狀輪紋斑。
  1.2   晚疫病
  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樣,都屬于真菌病害,晚疫病主要暴發在溫度潮濕、陰雨期長的時候。其病癥主要體現在葉尖或葉緣處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擴大,慢慢地呈黑褐色焦斑,嚴重時呈焦黑狀并散發出臭味。
  1.3   黑脛病
  在馬鈴薯整個生長過程中,植株和種薯均可能會受到黑脛病的感染。種薯感染嚴重時,發芽前就會腐爛,無法長出幼苗;已成植株的感染病菌,會生長緩慢,矮小直立,嚴重的則會腐爛成空腔。
  1.4   蟲害
  馬鈴薯的蟲害分為地下害蟲和地上害蟲兩類。地下害蟲以蠶食馬鈴薯的地下根莖為主,造成馬鈴薯的枯死、缺苗或腐爛,以螻蛄、蠐螬、金針蟲為代表。地上害蟲以蠶食馬鈴薯的葉背以及頂部為主,影響馬鈴薯的光合作用,使馬鈴薯枯黃減產,同時還會傳染病毒。
  2   馬鈴薯病蟲害加重的因素
  2.1   傳統的農耕方式
  馬鈴薯在16世紀中期,由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大陸帶到了歐洲大陸,到了17世紀又帶到了中國。至今,馬鈴薯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經近500年。我國雖然有著數千年的耕作經驗,但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系統還比較落后,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農業部門結構單一、生態系統效率低下,造成馬鈴薯生產規模小、品種少、商品經濟較薄弱。
  2.2   種薯質量較低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在利益的驅動下催生了大量的不法商人,其為了盈利會摻雜一些劣質的種薯賣給種植者,因種植者的認知有限又加上種薯數量巨大,這無疑增加了馬鈴薯的死亡率與病蟲害發生率。
  2.3   防控手段不合理
  因馬鈴薯種植管理系統比較落后,在面對馬鈴薯病蟲害的威脅時,生產管理者較多的是采用殺蟲劑等化學物品來解除威脅,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在采用化學物品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的同時,也對馬鈴薯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所以并不能長期解決馬鈴薯的病蟲害問題。因為馬鈴薯本身抵抗能力差,所以病蟲害在馬鈴薯之間的傳播極快,一旦到了夏季且溫度合適后,病蟲害會迅速蔓延,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
  3   綠色防控
  3.1   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現在的機械化、電氣化,農業生產工具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變化的。用信息化、科學化的方式種植馬鈴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自然風險,減輕了資源壓力,提升了種植效率。
  3.2   加強市場監管,以政府為主導,提升種薯質量
  有關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整治不良商人,為廣大種植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農作物交易環境。政府也要加大資本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養,大力研發優質種薯,提升種薯質量。
  3.3   科學研發,綠色防控
  加強抗病品種的研發,降低馬鈴薯本身病害的概率。鼓勵合理輪作,馬鈴薯種植地多與豆科、禾本科實施輪作,在降低馬鈴薯病蟲害發生率的同時,還能提高產業的多元化。要關注馬鈴薯的生長,及時修剪枯枝爛葉,在休耕期要對種植土地進行深翻耕,可有效地殺死地下害蟲。至于地上害蟲,可利用殺蟲燈、黃板等工具引誘害蟲進行人工捕殺。要保證在不影響馬鈴薯本身質量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發生率,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
  總之,在人們對食物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在,無污染、無公害、高營養的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而馬鈴薯作為一種既是主食又可做菜的兼用食物,自然要保證馬鈴薯的綠色性,因此政府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強監管,科學研發,以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從而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3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