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血液腫瘤與凝血指標相關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對于常見血液腫瘤和凝血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施行分析。方法 選取我們醫院初診常見血液腫瘤病人100例作為研究組,同期選取健康體檢人員100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病人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補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D-二聚體以及血小板計數指標進行檢測與比較。結果 和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對比,研究組病人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顯著上升,血小板計數顯著下降,兩組比較差異明顯。結論 臨床中常見血液腫瘤病人具有血液高凝狀態,對病人血凝指標給予監測能夠幫助及時發現血栓形成。
關鍵詞:常見血液腫瘤;凝血指標;相關性
常見血液腫瘤包含各類型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以及惡性淋巴瘤,血液腫瘤病人一般伴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血小板改變,產生出血或是血栓等表現,出血和血栓屬于引發血液腫瘤病人死亡的關鍵性因素,所以臨床需要提高對血液腫瘤病人凝血功能的重視程度[1]。本文選取我們醫院初診常見血液腫瘤病人100例作為研究組施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們醫院初診常見血液腫瘤病人100例作為研究組(2018.1-2019.1),同期選取健康體檢人員10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常見血液腫瘤病人全部通過免疫分型、骨髓形態、染色體檢查以及融合基因獲得明確診斷,其中男性常見血液腫瘤病人59例,女性常見血液腫瘤病人41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33.3±10.0歲,其中屬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30例,多發性骨髓瘤病人20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30例,淋巴瘤病人20例;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32.7±12.3歲。
1.2方法
所應用的儀器和試劑:全自動血凝儀與配套試劑,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與配套試劑。
通過含有枸緣酸鈉抗凝管抽取兩組病人清晨空腹肘靜脈血2ml,對血液標本施行離心操作10分鐘,分離血漿,應用全自動血凝儀對病人血凝四項指標施行檢測,其中包含凝血酶原時間、活化補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D-二聚體,通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液標本的血小板計數,所選標本全部在2小時之內檢測完畢[2-3]。
1.3統計學計算
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算同時處理本文所得相關數據,其中t值代表檢驗計量所得資料,卡方值表示檢驗計數所得資料,兩組之間的差異采取P值進行計算,將P值看作判斷指標,倘若所得P值小于0.05,表示各項臨床數據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倘若所得P值超出0.05,代表各組之間比較不具備顯著差異。
2結果
和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對比,研究組病人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顯著上升,血小板計數顯著下降,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常見血液腫瘤包含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白血病屬于一類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疾病特點主要表現為白細胞異常增生以及分化成熟障礙,同時伴隨凋亡減少,白血病病人一般會具有不同程度出血傾向,十分容易產生高凝以及出血癥狀,多發性骨髓瘤屬于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疾病表現特征為單克隆漿細胞惡性增生,分泌過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對于正常多克隆漿細胞增生以及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產生抑制,造成骨質破壞、感染以及貧血等表現癥狀,病人出現血栓的幾率在10%到15%左右,淋巴瘤為基于淋巴結和淋巴細胞的一類惡性腫瘤,文獻資料顯示,淋巴瘤病人存在靜脈血栓形成[4-5]。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見,和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對比,研究組病人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以及D-二聚體水平顯著上升,血小板計數顯著下降,兩組比較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常見血液腫瘤疾病和凝血指標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臨床中需要給予高度重視,開展有效的預防性措施,避免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 王紅霞,蔣亞軍.惡性淋巴瘤患者凝血四項指標的變化及其意義[J].引用本文:《醫學評論》,2009,15(23):3675-3676.
[2] 周軍.凝血四步體和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義[J].引用本文: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4):2623-2630.
[3] 王曉雪,張和陽,潘登,等.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凝血標志物的變化及意義[J].引用本文:中西醫結合,2014,17(15):1773-1775.
[4] 張霞,黃傳榮.惡性血液病凝血參數的變化及意義[J].引用本文:班布醫學院學報,2011,36(4):410-412。
[5] 肖芳芳,胡啟迅,郭梅,等.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標異常及其臨床意義[J].引用本文:中華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2):300-3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