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檢驗科血液標本檢測中的常見誤差原因及預防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檢驗科血液標本檢測中的常見誤差原因及預防措施。方法 在本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檢驗科血液生化檢測誤差標本104例,對誤差原因及類型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結果 本次研究中,104例誤差血液標本共計包括7種誤差類型,其中以血液凝塊、溶血、量不準最為常見,分別占整體的31.73%、25.96%、24.04%;104例誤差樣本中,以送檢因素所致誤差為主,占整體的45.19%,其次為采集因素、檢測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結論 送檢和采集過程中相關因素是造成血液標本生化檢驗誤差的主要原因,為保證血液標本質量,應在標本采集前、采集時、采集后三個階段進行針對性預防,以減少標本誤差的產生,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血液標本;生化檢測;誤差分析;預防措施
血液標本檢測對于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保證血液標本檢測的準確性十分必要[1]。相關資料顯示,標本采集、送檢及保存過程中多種因素均會造成血液標本檢驗結果出現誤差[2]。盡管近年來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使血液標本檢測的準確性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一定誤差發生率。本次研究以近年來本院檢驗科血液標本檢測誤差案例104例作為分析對象,旨在探討檢測誤差的發生原因,以為針對性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檢驗科血液生化檢測誤差標本104例,包括48例男性標本,56例女性標本。其中37例為常規血液檢查項目,45例為血液生化檢查,20例為凝血功能檢測。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本次研究中,104例血液標本均由送檢科護士進行采集,嚴格按照靜脈采血法或皮膚采血法進行操作。其中,靜脈采血法以肘正中靜脈作為采血點,使用真空采血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采集結束后對采血點進行消毒、按壓止血。皮膚采血法選取無名指指端內側作為采血點,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叮囑其放松,按照無菌原則進行操作,采集結束后使用碘伏對采血點進行消毒并按壓止血。采集完成后,按照檢測項目使用專用抗凝管對樣本進行保存,并對標簽進行核對,及時送檢。
1.2.2 分析方法 由檢驗科專業人員按照血液標本質量標準對104例血液樣本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血液外觀、凝血、溶血等,對于存在問題血液標本反復進行查驗,確認誤差樣本后,將其退回送檢科室,并對采集情況進行調查,包括采集過程、時間、方式及標本存放溫度、時間和患者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比形式,并對其進行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誤差標本類型分布 見表1.由表中數據可知,本次研究中,104例誤差血液標本共計包括7種誤差類型,其中以血液凝塊、溶血、量不準最為常見,分別占整體的31.73%、25.96%、24.04%,其次為樣本類型錯誤、樣本污染、嚴重脂血、樣本信息錯誤。
2.2 誤差原因分析 見表2。由表中數據可知,104例誤差樣本中,以送檢因素所致誤差為主,占整體的45.19%,其次為采集因素、檢測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送檢因素所致誤差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送檢因素所致誤差中,以未及時送檢導致標本誤差最為常見,其次為送檢過程中劇烈振蕩;采集因素中以真空管類型錯誤最為常見,其次為標本采集量不足、采集方法錯誤;送檢因素所致誤差中以標本長時間放置為主。
3 討論
血液標本檢測可為臨床提供患者機體情況、病情進展等多種重要信息,保證血液標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對于臨床治療活動順利進行至關重要。隨著近年來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血液標本檢測項目類型也逐漸增多。在血液標本檢測中,標本采集、送檢及檢測三個過程中均可導致標本出現誤差[3]。因此,對檢驗科血液標本生化檢驗誤差原因進行分析,對于針對性預防措施的制定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顯示,血液標本送檢、采集是導致血液標本檢驗誤差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指出,在血液標本采集結束并注入相應試管時,如血液尚未同試管內抗凝劑有效混合,則會導致血液標本無法有效抗凝,從而導致凝血出現,同時若相關人員標本采集速度過慢,也會造成凝血發生。本次研究中,標本凝血所占標本誤差比例為31.73%,是引起檢驗誤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溶血也是造成標本誤差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顯示,溶血主要為采集結束混勻時晃動劇烈所致,造成紅細胞擠壓破碎,從而造成溶血。或為在送檢過程中送檢人員行動過于劇烈,從而引起溶血。本次研究中,送檢因素是造成血液標本檢驗誤差的主要原因,同相關調查中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為送檢人員對標本重視性不足、相關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不高所致。此外,本次研究顯示,檢測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是造成生化檢驗中血液標本誤差出現的原因。其中患者自身因素主要為未按照要求禁食禁水所致,檢測因素中則主要為標本放置時間過長。
根據本次研究中血液標本誤差原因分析結果,并結合相關文獻,本次研究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增強本院檢驗科血液標本質量管理:①標本采集前,護士應同醫師溝通,明確檢驗項目和相關注意事項,同時收集患者用藥情況、生活及生理習慣;采集前應同患者充分溝通,叮囑其在采集前應保持空腹,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患者自身因素對標本質量的影響;②標本采集時,應對相關器械狀況進行檢查核對,并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和不同檢測項目采血要求,采血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對患者損傷或炎性部位進行采血,采集完成后應輕輕晃動,充分混勻標本和抗凝劑;③標本采集完成后,應立即送檢,避免標本長時間放置,在送檢過程中應避免劇烈晃動和陽光照射;④檢驗科收到血液標本后,應盡快進行分類檢測,按照相關標本儲存時間、儲存條件對其進行保存;在檢測完成后,應對相關器械進行徹底清洗、消毒,避免引起標本污染[4]。
綜上所述,送檢和采集過程中相關因素是造成血液標本生化檢驗誤差的主要原因,為保證血液標本質量,應在標本采集前、采集時、采集后三個階段進行針對性預防,以減少標本誤差的產生,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時慧挺. 血液標本存放時間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 臨床研究. 2018,26(3):192-193.
[2] 孫景磊. 血液標本存放的時間與生化檢驗結果的相關性分析[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8,29(11):1337-1338.
[3] 雷書芳. 溶血對血液標本生化檢驗準確性的影響觀察[J].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8,36(4):516-517.
[4] 羅助建. 臨床血液生化檢驗標本分析中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探討[J]. 基層醫學論壇. 2018,22(10):1432-1433.
作者簡介:韓麗娜,女,19840318 本科 臨床醫學檢驗技師 單位: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檢驗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385.htm